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忌以议代叙,宜文体鲜明

在题为“归于文本 臻于至境——《兰亭集序》教学叙事”的文章中,作者这样“叙述”其教学设想:

如何理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感情变化以及生死观呢?

首先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学生会很快找到“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然后分别研究乐、痛、悲三种情感的缘由,请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到乐、痛、悲的原因。

学生会找到乐的语句,这里有良辰: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一片生机;这里有美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这里有乐事:休禊事也,流觞曲水,祈求幸福,饮酒赋诗;这里有赏心:一觞一咏,畅叙幽情。通过分析文本,从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体会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

但是如此之乐,却为何突然转痛呢?岂不突兀,岂不荒诞?学生会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找到理由。实际上是有些突兀,但是并非不合理。因为乐极生悲,乐而思忧,文本上体现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自然而合理。

痛的来源比较复杂,可分为三方面:一是时间之快,“欣于所遇……老之将至”;二是欲望难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三是终将灭亡,“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综上所述,岂不痛哉!

悲来自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面对人生的乐痛悲,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会选择自杀,有人会选择迷茫,有人会选择决然。王羲之会怎样选择呢?他感性地抒发,理性地看透,踏实地选择,即“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而且非常清醒地懂得了历史的变迁,即“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家之意。

这样梳理下来,如此复杂而艰涩的问题就这样简单地处理清楚了,其原因就是始终遵循着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充分地体现了驾驭教材的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至善之境。

——节选自“百度文库·语文教学叙事”

这是教学叙事吗?当然不是。教学叙事是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进行回顾而形成的文字,是对课堂真实教学情境的再现。而此篇文章,是教学设想,是尚未发生的教学行为。

此外,该文的写作重心在于阐述“驾驭教材的技巧”。文章的第一段列出了需阐释的重点问题,随后两段则是运用设想中的可能性活动,梳理出课文中表达几种情感的相关词句。第四段则又转到情感转折的合理性探究中,但又只是强加了“并非不合理”“自然而合理”的结论,却没有具体可信的分析。第六段则全部采用议论手法,分析王羲之的生死观。这些文字,叙述性内容欠缺,更没有细节性的描写,反而是议论占了很大的篇幅。如此,文章更应该属于文本解读,而不是教学叙事。

类似于该文的“教学叙事”,在网络上还有很多。此种挂了“叙事”之名却进行学理阐释的文章,算不得真正的教学叙事。当然,这样的文章可以写,后面会用专门的文字介绍。只是从教学叙事的文体而言,这样的结构不合规范。 dbZMWurAuUv91OG8h5LogZkiIrlzFfP5muou+YBzQzb+mRAuUhF3IF8HsI1u1e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