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忌理念滞后,宜领先潮流

即便是写出来的教学叙事拥有了明确的主题,传递出清晰的理念,也还存在着该理念是否顺应了教学发展需要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学生成长需要的问题。任何时候,教学都必须服务于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能顺应这份需要,尊重成长中的智力差异和能力差异,并想方设法创设活动情境弥补此种差异的行为,才是值得倡导的。先进,不等于“新出现”。“因材施教”的观念诞生了两千多年,依旧是先进理念,依旧有资格领导教学的潮流。反之,很多昙花一现的“新教法”,刚出现时热热闹闹,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此种“新教法”便算不得理念先进,也无法真正领先潮流。

且看下面这个教学叙事片段:

坐在电脑前浏览着今日的新闻。孰料一条消息令我触目惊心:一位父亲驾车疾驶在高速公路上,轿车突然起火,形势十分危急,经过的车辆纷纷停下,人们聚拢来救险。浓烟中,那位父亲经过努力,破门而出,虽然多处烧伤,所幸无生命危险。当人们扑灭熊熊烈火,却惊异地发现,汽车的后坐上,有一具已烧焦变形的娇小的躯体。医院急诊室中,那位父亲“惨痛”地哭诉:“忘了,我真的忘了!从车中逃出半小时后,我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车上!”

“头脑中一片空白”,这就是我看完消息后最切实的感受。在这样一位父亲面前,任何责骂的语言都显得苍白而无力!父爱如山啊!可谁又能解读得了这样一种在危难面前只顾自己逃命而将孩子的生命抛于脑后的行为呢?

上课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我悲凉的思绪,带着极其沉重的心情,我走进教室。今天该讲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壮举,在‘伤心崖’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每一个读完文章的人都会受到精神的震撼,都会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我突然意识到,刚刚读完的消息,与文章的内容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一种关于“亲情”的思考,在我的头脑中迅速地产生。我该怎么做?备课时,我已经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语言来导入新课,并已设计好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一定要完成对“镰刀头羊”以及最先跨越悬崖,摔得粉身碎骨的老斑羚的形象分析,下节课才能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万一引入刚刚看过的新闻,教学内容就要完全改变。

我还是说出了今晨读到的那条令我现在仍耿耿于怀的消息。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能当时情况危急,或者根本没有办法……”

“错!这个人简直就是畜生!”

“也错!他连畜生都不如!”

……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有点过激,但我知道这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所以没有制止。讨论逐步深入,母爱的伟大、父爱的崇高、亲情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悲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虽然有点杂乱无章,但却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良心的拷问与深沉的思索。

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虽然我违背了最初的教学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这节课是对明天讲授《斑羚飞渡》的最好的铺垫。

下课铃声响起,但孩子们却久久不肯离去……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意外”发生,不要固执地坚持已有的设计思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来得自然、来得亲切!

——节选自新浪博客中某教师的博客文章

此则叙事,放在数学课上行不行?数学老师看到这个新闻后,也同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学生也同样会义愤填膺。数学老师稍加引导,也同样能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到母爱、父爱、亲情等主题之上。同理,英语课、物理课、历史课等等,所有学科皆可为之。

其他学科的教师多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此方面的教育并非其学科的课程目标。语文学科却常常乐意于这样去做,并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教育,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是“来得自然”“来得亲切”的教育。此种认知,貌似先进,实则远离了语文课程。

倘若从语文学科应有的教学理念出发,则教师该如何处理此教学细节,又该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叙事呢?第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不经大脑思考便出口骂人。教师应该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该故事背后的人情人性,培养学生面对同一则素材多元解读的能力。第二,应结合即将开始的《斑羚飞渡》的学习能力培养而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跳出简单道德评价和道德陈述的思维局限,推知故事的作者意义、作品意义和读者意义。要把活动与对话尽量引向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引向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与能力。如此,课堂活动才属于语文活动,教学思维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思维,教学叙事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叙事。 paraZjwLxEekKX1tth2AzVKsQKMK7a9cwt+R+CmLUZk/HNpJT0kaJBtheW9QJ2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