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中,才有真实的理念、技能与情怀。要借助教学叙事呈现教学中应有的技能与方法,就必须客观、详尽地展示“原生态”的活动过程,绝不能因为教学活动中存有某些瑕疵,便从最理想的视角进行人为粉饰,臆想出一些“想当然”的师生对话活动。这一点,前文在探究教育叙事的写作误区时已作强调,此处重申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
一般情况下,采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叙事性文字,内容相对真实可信。一旦涉及过程中的细节描绘,尤其是师生对话,便容易出现杜撰现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预知课堂上的精彩会在何时出现,未能事先作好录音录像的准备。等一节课上完了,有了闲暇时间撰写教学叙事时,只能凭记忆二次创作,写出来的语言便不再是学生的语言,而是教师自己的语言。
下例中对课堂上学生发言内容的陈述,就缺乏可信度:
教学《小团圆媳妇之死》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善良人的心中也有阴暗面。萧红在小说中是如何把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表现了出来?”
学生的发言很有深度。一个学生说:“小团圆的媳妇走路快、不害羞、吃得多、不顺从,他们认为她不像小团圆媳妇,但这其实都是正常的自然人性的表现。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对女性行为早有界定和规范,女性要低眉顺眼卑下顺从,而表现出正常人性的小团圆媳妇是不合要求的,他们就把她视为异端,认为她有病。”
另一个学生说:“他们的行为心理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愚昧的思想已经笼罩社会两千多年,生活在其中的他们习惯于按照旧风俗、旧习惯思考和做事。同为女性,她们本性善良却充当了刽子手角色,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她们受封建思想束缚毒害而不觉,自觉因循男权中心的陋习惯例,并去规范和约束下一代人。”
——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7、8期合刊
倘若学生果真能够在课堂上即兴说出如此精彩的话语,则这样的学生,哪里还需要语文教师劳心劳力地教?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发言都是零碎、非连贯、逻辑不周延的。这样的语言,恰恰能够显示学生的真实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当教师将来自学生的碎片化语言加工成了逻辑严谨、用辞典雅、信息丰富的精彩语段后,失去的便是对真实学情的有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