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关注生成,展示智慧

波澜不惊的课堂势必缺乏教学风景,优秀的教学叙事总是要打破常态,描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机智与应对策略。“打破常态”不能虚构情节,少部分可以借助精巧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有效创设,大多数需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临时生成。

写作该类型教学叙事时,需先用简约的文字概述出临时生成的问题,然后重点描述针对该问题组织的教学活动,最后适当阐释此种教学活动的价值意义。描述活动过程时,既可采用陈述性语言概述活动进程,也可采用片段实录的方式再现场景。

下面这则教学叙事,就是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一次探究的详细记录。原文两千余字,此处省略了学生发言的具体内容,只展示活动的流程。

教学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指导学生赏析到第七章“革命”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阿Q为什么说第一个该杀的是小D呢?按理说,赵老太爷和赵秀才之流,时常地欺辱阿Q,而且还逼得阿Q倾家荡产,无法在未庄生存下去,阿Q最先杀赵家父子才符合情理的。”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它也符合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规律。于是,我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了褒扬,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想想看阿Q为何如此痛恨小D呢?”

各讨论小组在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各自推举出了中心发言人。

一组的女生说:……

二组的男生说:……

三组的男生说:……

学生抓住了“奴性”,这很让我满意。但我不想就此结束这个问题,于是,我把问题荡开来,提出了新的问题:“阿Q身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奴性,他不是很自尊很自大的吗?除了阿Q,未庄的其他人身上有没有这种奴性?”

学生们很快归结出了小D的奴性、赵司晨赵白眼的奴性和未庄闲人们身上的奴性。

至此,课文中这个知识点已经赏析完了。然而我还是感觉不满意,又提出问题:“鲁迅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很巧妙地揭批过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民的奴性,他把一部中国历史形象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文章吗?先生的观点是什么?”

《灯下漫笔》是我们学习过的课文,学生们对此不陌生。正确答案很容易就产生出来了。

我想把问题再深入下去,便再次置疑:“两千年的封建史,造就了无数具有奴性的人。应该说,奴性是一种堕落,一种阳刚气的丧失。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奴性’通常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概括出了诸如奴颜媚骨、溜须拍马、臣服强权、逆来顺受等众多观点。

“奴性有没有随了封建王朝的覆灭而消失?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还能见到这种带有封建时代特色的奴性吗?”我把问题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这是我的目的所在。

学生们陷入沉思中。

“我觉得当下的许多国人,依旧是奴性十足的。”喜欢思考的课代表抢先说,“……”

课代表的发言赢得一片掌声。

“……”又一名同学如此说。

“……”这是一个有点愤世嫉俗的学生。

……

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其中有些已经超越了奴性的范畴了。

我很高兴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现实生活。虽然他们的观点不无片面和偏激,但却体现出了一个时代青年所应该具有的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五四时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同样难能可贵的。在相当多的人一门心思经营物欲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能保持了一份清醒,保持了一腔热血,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的成功。

最后,我作了总结:“……”

我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活动,又为什么要把这个活动记录下来,形成一篇教学叙事呢?答案已包含在叙事之中。此种教学安排和写作目的,在于为读者展示一种不同于寻常教学行为的课堂活动新形式。在2004年的特定教学背景下,此种教学技法响应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召唤,为语文同行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操作的范例。该教学叙事后来发表于2006年6月14日的《中国教师报》,题目为“小D为何第一该杀”。 6SV7ZSmvQbr80Vhb78MX28EMTUesgefYsiZ0I4dgaI2oN4xA7IKZrl+Y1uH+bk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