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教育叙事的根本,离开了真实,所叙之事无论多么生动感人,也只是“编故事”,不是教育科研。
完全凭空编造的教育叙事少而又少,绝大多数的“编故事”型的教育叙事,主要情节来自生活,少量细节来自臆想。如果此种臆想只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不影响教育理念的正确传递,且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教育规则,则无多少危害。若虚拟的内容经不住逻辑推敲,不符合生活真实,有违教育规则,则此叙事便成了教育园地中的一株毒草。
下面这则叙事的片段,就明显存在着情节失真的病症。
一天下午,课代表小王一脸沮丧地来到办公室,抱怨说:“老师,好多人都不交作业。”“不交作业?”我陷入了沉思:发火是没用的,也就顶个几天,然后依然如旧。既然“山不过来”,那“我就过去吧”。
自习课的时候,我拿着红笔走进了教室,按顺序给学生面批作业。大部分学生见状纷纷拿出自己的作业本,摆在课桌上。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见我“地毯式”批改作业,一个都不放过,也都飞速地写起作业来。一节课下来,一直俯身讲解的我腰酸背疼,但心情却非常舒畅。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主动问问题的习惯,而老师又不能及时辅导,致使作业本上的错误依旧。而这一次我不但批改完了班上所有学生的作业,还“新账旧账一起算”,学生们原有的一些学习困惑都得到了满意解答。
这之后,他们不但作业上交积极了,而且主动问问题的也多了。
——节选自网络文集《中华文本库·教育案例范例》
故事中的问题出在哪儿?过程与结局之间不合情理,有违生活经验。
这个叙事中,有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好多人不交作业?答案并不复杂,要么是因为作业难度太大,学生无法按时完成;要么是各门学科的作业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要么是学生群体学习习惯差,养成了不交作业的恶习。由该叙事的结尾可知,前两个原因都不存在,学生群体性不交作业,只是因为学习习惯差。
所有的习惯都不是朝夕之间养成。已养成群体性不交作业习惯的学生,会因为教师一次面批作业便一次性根除了不良习性,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吗?这样的结局显然过于“心灵鸡汤”化。而且,设身处地去想,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你愿意交作业,还是不交作业呢?交作业,教师批改了,发下来,“作业本上的错误依旧”,原有的学习困惑得不到满意解答;不交作业,教师面批,“新账旧账一起算”,“原有的一些学习困惑都得到了满意解答”。两相比较,显然不交作业更有利于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
由此则教育叙事可见,仅凭“想当然”而叙述出的故事,总是经不住逻辑推敲。我在做特约编辑和专栏主持的十多年间,读到过太多的此类型的虚假叙事。似乎无数个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只需要一次机智的谈话(或活动)便迎刃而解,而且一劳永逸。这样的故事,我从不相信。人性何等复杂,哪里能只通过一次谈话(或活动),便彻底消除了若干年时光雕刻下的印痕,同时刻上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我在和作者交流时,喜欢告诉他们:这样的叙事,只要增添一两个句子,便合情合理。增添什么句子呢?用最概况的话语,陈述一下你在这次谈话(或活动)之后的跟踪教育。比如上面的例子,在“这之后”,得告诉读者你持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主题教育活动,终于扭转了学生不交作业的坏习惯,而且培养出了学生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如此才合逻辑,才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