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认知错位,误将失败当成功

先看一则短小的教育叙事,该叙事引自某教师的论坛主题帖:

班级组建初期,为了解决垃圾存放问题,更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关心班级的良好品质,我号召全班学生找个器具存放班级的垃圾,可是过去好几天了,并没有人拿来器具。

星期六的下午,我把临时的卫生委员叫到办公室,请她星期一拿一个化肥袋子,用来放班里的垃圾。我嘱咐她:“不要对别的同学说是我让你拿的,放化肥袋子时要故意让其他同学看见。”

星期一,我早早来到教室,看着袋子故作不解地问:“这袋子是干什么的?”

“卫生委员拿的,用来放垃圾的。”同学们齐声说。

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卫生委员急同学所急,想班级所想的良好品质,并号召全体同学要学习卫生委员关心、热爱班级的精神。班里热爱班级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

如果只从选材、结构和形象塑造三方面评价这则教育叙事,则该作品十分优秀。其选材立足现实生活中的小事而展开;其结构精致完整,详略得当;其形象塑造点面结合,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两个典型形象和一个群体形象。

然而,这却是一个很典型的“伪教育”叙事。该叙事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的教育认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误将一次失败的教育活动当成了成功。且不论这个故事的最终结果是否真的是“班里热爱班级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单是班主任的行为,就隐含着几处教育失误:

其一,班主任的号召,将自身放置到了班集体建设之外。存放垃圾的器具,按理说在开学前就应该准备好。即使当时因为忙碌而忘记了,也应该在开学后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补救。如果是城市学校,到总务处领取垃圾篓就可以解决。若是农村学校,能存放垃圾的化肥袋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班主任不做这一事情,而把应该班主任解决的问题推给学生来完成呢?如果说找个垃圾袋就能“培养学生热爱、关心班级的良好品质”,那么,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不是更能给学生以启发和教育吗?因此,班主任的这个“号召”,实际上体现出的是班主任过于强烈的“管理”意识,而不是“参与”意识。班主任把自己放到了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管理者层面上,才将本该自己完成的任务摊派到学生头上,还标榜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意识。

其二,班主任的行为,在将关心、热爱集体的理念灌输到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灵中时,显然忽略了这位卫生委员的心理感受。如果说面对老师的这份表扬,卫生委员还能以继续演戏的心态坦然接受的话,那么,当课后面对同学的赞扬或者嘲讽(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时,她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呢?面对真诚的赞美,她不能公布真相,只能尴尬地接受;面对不理解的嘲讽,她同样无法解释,只能承担攻击与讥讽。而这一切,原本都不该由她来承担。

其三,这位卫生委员本不该获得如此的表扬,却因为配合了班主任的“谋略”,充当了一次“谋略道具”,就获得了新班级内的第一次表扬。这有可能使该同学们产生一种误解:做事情就要迎合老师的需要。能够投老师所好做事,就可以获得荣誉。如此,在其他同学获得正面教育的同时,这位配合老师开展工作的学生,却获得了“弄虚作假”的“谋略”教育,这岂能是班级教育的目的所在?

由此教育叙事可见,优秀的故事必须经得住阅读者的理性分析。一旦写出来的故事中存在着作者并未意识到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行为或理念,则该叙事便注定失败。 ZzEq1Qho50YIZrgQlEy/Twa4gA3/NMK2sw6vcL8/L8cYyuRNDfc9Gi3GNbtHpJ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