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形象——个性突出,问题典型

教育叙事作品中,至少包含两个形象:教育者,被教育者。两个形象间的角色关系,直接影响着叙事时的详略安排和文本意义的表达与呈现。

如果从人物的出场先后和矛盾冲突的形成进行评判,绝大多数教育叙事作品中的主角,似乎应该是被教育者。常态化的故事情节,总是“主角”先闯了祸,违反了校级班规,然后教育者介入其中,运用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帮助被教育者修正了原先的过错,完成了人格心理的诊疗。

然而,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塑造人格心理不健全的特殊形象,而是为了探究形成此种不健全的多方面原因,展示疗救此种不健全的人格心理过程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与教育理性。要将这些目的落实到故事的叙述中,就必须详细生动地描述出教育者的言行与心理。唯有将教育者的所思所悟所为描绘出来,读者才能从中收获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才能在他人的叙事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这一点而言,教育叙事的主角其实应该是教育者。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教育叙事作品中,“我”通常是教育者。作者在叙述自身的教育经历时,很容易淡化了对自身形象的合理塑造,致使故事中的“我”要么被描绘成了全知全解的“如来佛祖”,要么被塑造成平面性的、脸谱化的教育者形象。这样的“我”,缺乏亲和力,影响着主题意义的传递与落实。

优秀的教育叙事,需将“我”描绘成血肉丰满的形象。文中的“我”,既应同被教育者一样拥有丰富的个性,又应同被教育者相异,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智慧。“我”的个性与智慧,应尽可能地通过心理活动来呈现,也可适当描绘“我”的言行神态。

塑造被教育者形象时,同样需要将其刻画成立体的、个性复杂的形象。该形象身上暴露出的问题越多,引发的矛盾冲突便越多,解决矛盾时需要的教育智慧也便越多。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叙事中的形象,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教育叙事不是编故事,而是真实地呈现故事。因而,无论是教育者形象还是被教育者形象,都只能在真实言行、真实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详略得当地选择素材,不能借助虚构手法,进行想当然的艺术加工。 WF8c4UjjqTmi4ebkHXK6BKL/uJGsyJPTRzXR0NSJWez9y4fYb19UnMqVE9EY6B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