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怎么写”便成了重点内容。
无论是写作何种类型的教育叙事,“叙”都是最基础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教育叙事,就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此种记叙文,应尽最大可能将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教育智慧融入生动的叙述中,切勿用直接点题的议论性话语,替代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教育叙事的开头,或是开门见山,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或是巧设悬念,把最精彩的细节放在故事的开始,突出核心矛盾;或是直接描绘人物语言、行动与心理,迅速勾勒人物性格。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头,都应迅速入题,快速展开矛盾冲突。那种撇开具体的故事不去叙述与描写,先阐述几段高深的理论的开头方法,属于典型的画蛇添足。
教育叙事的结尾,或是首尾呼应,或是卒章显志,或是移情入景、移情于事,或是戛然而止……无论选用何种结尾法,都应该懂得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那份“空白”。优秀的叙述者,不必担心读者读不出文章的隐藏意义。只要表达精确,设计合理,形象丰满,逻辑顺畅,读者自会收获属于他的那份独特感悟。故而,教育叙事无需在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之后,再浪费笔墨去用若干段落议论点题,阐释事理。
教育叙事的主体部分,既是故事不断发展并最终走向结局的过程,又是诉说教育理性和教育情怀,表现教育智慧的过程。主体部分的写作,重在巧设波澜,凸显人物性格,展示矛盾冲突。
如果只是自叙一篇单主题的片段性教育故事,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需尽可能少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与结果,把绝大多数笔墨集中到过程的细致展示中。这样的章法结构,属于教育叙事的主要形式。过程描绘中,应更多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对构成矛盾冲突的双方的言行心理作生动而详略得当的展示。详写与教育理性、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相关的情节,略写与主题无关但在情节发展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络上有一些文章,倡导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作教育叙事。这样的主张并不合理。教育叙事不是教育随笔,不能用杂文风格呈现完整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只有坚守了记叙和描写的主要表达方式,才能写活教育生活中的独特故事,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教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