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执教高三,都会有学生向我索要议论文写作的“万能套路”。议论文有套路吗?有,也没有。有套路是指几乎所有的议论性文章都离不开“引—议—联—结”“叙—析—评”“引论—本论—结论”等基本结构形式,无套路则是指每一个论题背后隐藏的事理各不相同,对这些事理进行认知、挖掘与剖析的逻辑思维路径也千变万化。
教育写作的精髓,在于透过各种表象探知内在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此种写作任务的关键性元素,不在于写作时搭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写作框架,而在于作者对将要剖析的问题是否了然于心。把需要论述的问题思考清楚了,理顺了事理间的逻辑层次,抓住了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写作时才能够抽丝剥茧,逐层深入。
很多的教育写作新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某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时,也试图将其形成文字,却往往写了一半便难以深入下去,最终成了“烂尾工程”。问题形成的根源,正在于思维能力的匮乏。教育写作中,仅有写作者自身的感性认知,便无法形成客观全面的价值评判。要让写出来的文章获得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便需要多角度观察、多层面挖掘。
教育写作中的角度,大体上包含了作者视角、同行视角、课程视角、学生视角、社会视角等类型。教育写作中的层面,亦可区分为宏观与微观、现实与未来、已然与应然等类别。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教育教学问题,只要能够不断变换视角观察,不断变换层面解剖,形成的结论便能够超越作者的原初感知,逐步走向教育理性。
以学生迟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例,如果你是班主任,面对迟到的学生时,形成的第一认知是什么?如果该生经常性迟到,你又会如何评价这个学生?我相信,大多数班主任会将该学生定位为行为散漫,不守纪律。如果从这一角度开始写作,则势必要探究针对此类型学生的教育方法。这个角度过于单一,很难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便会迎来一个新的、广阔的写作空间:如果学校作息时间表上规定的到校时间是7点20分,班主任却要求学生6点50分进班早读,6点50分以后便算是迟到,则该名经常性“迟到”的学生,如果每次都不迟于7点20分,便极有可能属于故意挑战班主任对作息时间的随意更动行为。这样的挑战,从班主任的角度看属于违反了班级纪律,从学生的角度看属于争取自身的休息权。
由此再往深处挖掘,便该思考这样一些内容:班主任为何要把学校的作息时间提早半个小时?是一个班级如此,还是一个年级如此,甚至整所学校都如此?如果只是一个班级如此,背后隐藏了该班主任什么样的教育诉求?如果一个年级如此,而其他年级依照学校作息时间表的规定执行,背后又隐藏着该年级管理人员什么样的教育诉求?如果整所学校都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作息时间写成6点50分,却写作7点20分,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教育诉求?把这些问题都纳入教育写作时的思考之中,写出来的文章便由表象而深入到事理的内核。
此种思维方式,每一个教育写作者都应该逐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