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乐于表达,懒于修改

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写作,不是为了如实记录作者的工作与生活,而是为了展示思想与个性才情,呈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成果。这样的文字一旦形成,便会想着投稿并公开发表。遗憾的是,很多的文章发出去之后便石沉大海。于是,有人便抱怨现在的报刊“因人用稿”,只发表名家文章和“关系户”的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明珠蒙垢”。

实际情况却多不是这样。文章之所以无法发表,很大程度上是受作者自身写作态度的牵连。为数不少的作者,写完一篇文章后,便急匆匆地寄出去,至于文章中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有没有论证不周延的瑕疵,一概不再关注。这样的作品,成功发表的概率极低。

一名真正的教育作者,必然对自己的文字与思想心存敬畏。无论写作何种类型的文章,完成之后至少先认真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文字错误,有没有内容上的表意不清。然后将文章放一放,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认真研读一遍,看观点表达是否精确,语言运用是否精准,内在逻辑是否经得住推敲。只有文章已能够令作者自身满意之后,才能发送出去。这样的反复修改,是对文字的尊重,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我自2004年起,给一家期刊做特约编辑。2008年起,又为一家省级综合性期刊主持一档教学专栏。十余年来,我审稿时最先关注的,便是作者的写作态度。每打开一篇文章,第一段便读到了错别字和病句,便不再愿意继续阅读这篇作品,直接将其送入垃圾篓中。我始终认为,一个对自身的文字缺乏敬畏之心的作者,绝对写不出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yQM/v0ZGSHDlPw130bet7YZQa/emDK3G/8CXVcgzmvmYDkXyLyQwOvm5UO8Ce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