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以这样教《穿井得一人》

课堂提要: 文言寓言《穿井得一人》怎么教(学)?这节课一改传统课堂疏通字词、背诵全文的模式,选择了“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

【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可以这样“玩”

时间:2016年12月3日上午

地点: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

班级: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七(3)、(4)班部分同学

活动:“初中语文新教材(部编本)课堂观摩研讨会”

一、“玩”诵读

:大家预习了,是吧?额?这位同学没批注嘛,预习要留下痕迹哦。读一下课题。

:穿井得一人。

:“穿”什么意思?

:“挖”。

:看书上的解释。

:“挖掘、开凿”。

:不过,翻译的时候直接用“挖”就可以了。题目怎么翻译?

: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歧义。

:挖井如同得到了一个人力。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

:哪位同学评点下?

:太快了。后面几句还不太熟练。

:断句有问题吗?

:“及其/家穿井”应该读为“及/其家穿井”。

:很好。大家标注下。

:你们看看我用红色标注的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是人说的话。

:那么读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吧。

: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吾穿井得一人。”

:你这是什么心理?

:很高兴。

:再高兴点。

:“吾穿井得一人。”

: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

:“丁氏穿井得一人。”

:你想表现的心理是?

:激动。

:其实有时候传播小道消息的时候喜欢……

:悄悄地说。

: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

:“丁氏穿井得一人。”(生笑)

:第三句,谁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你是在?

:辩解。

: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哦。

:好。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一遍课文。(生读)

:都会读了吧?(生点点头)会读?我请一同学来读。(生纷纷举手。屏显没有标点的原文,生读。再屏显竖排没有标点的原文,生再读。)

: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竖排)。

(生齐读。)

二、“玩”翻译

: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会翻译了吗?(生不确定)你们这样,把翻译讲给你的同桌听,王老师左手边讲给右手边听。书上有一些注释,王老师又补充了一点。翻译有困难可以看看屏幕的提示。(屏显)

宋之(的)丁氏,家无井而出(到外面)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挖)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有人)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寻到的消息)之若此,不若(如)无闻也。

:哪位同学来翻译?(很多学生举手,找了位角落里没举手的女生。)

:(断断续续)宋国有家人家姓丁,家里没井,要到外面去,一个人住在外面。

:哪位同学帮帮她?

:是“姓丁的人家”,是“灌溉浇田要到外面去”,“常常”没翻译出来。

:现在请你(角落里的女生)再把第一句翻译下。(生翻译)接下来的内容哪位同学试试?

(一生翻译,基本正确。)

:我们来做点积累。你们看看这三句话中“闻”怎么解释?(屏显)

1.有闻而传之者。2.闻之于宋君。3.求闻之若此。

:第一个“闻”是“知道,听说”。第二个是“使……听说”。

:不错,使动用法。

:第三个是“消息”。

:很好。批注下。

:还有两个句子,你们翻译给自己听。然后我请你们汇报。(屏显)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我翻译第一句: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我翻译第二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这两位同学翻译得都不错,现在请大家把全文以故事的形式讲给你的同桌听,这次倒过来,右手边讲给左手边听。

(生讲故事。)

三、“玩”故事

:大家刚才讲故事了,你们是遵从原文的,对不对?

:对!

:用的第几人称?

:第三。

:好,那我们用第一人称再讲故事好不好?(生茫然)这一大组,你们是“丁氏”,讲故事的时候用“我”(丁氏);这一大组是“国人”;这一大组是“宋君”。准备下。

:丁氏先开始(无人举手),有困难吗?那我们改从“国人”开始吧。

:“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没了?你跟谁在聊天?他又是怎样回答你的?结果呢?重来一遍好吗?

:“爸爸、妈妈: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你瞎说。”“真的。大家都这么说。”过了几天,宋君派人问丁氏,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对呀。这样故事就完整了。“宋君”谁来?

:今天有大臣告诉我,说城东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我才不相信呢!就派人去打探,原来是丁氏挖好一口井后,井就能灌溉了,这如同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你的故事采用叙述的方式,很简洁。最后是“丁氏”。

:我是丁氏,最近挖了一口井,田里的灌溉方便多了,也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我很高兴,就跟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没想到这句话被大家传为我“挖到了一个人”,连宋君都知道了,还派人过来核实。我赶紧告诉了他们真相。

:换个叙述角度讲故事,尤其是“宋君”和“丁氏”,都讲得不错。这篇文言文是一则什么?

:寓言。

四、“玩”寓意

:寓言有什么特点?

:一个简短的故事,故事后面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也就是“故事+道理”啰。(生点点头)

: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第一个特点:简短。

:是好笑的,假的。

: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

:各种东西都可以说。

:也就是拟人啰。好了,寓言一共有三个特点。

:简短、假托、拟人。

:是的,“道理”呢?

:通俗易懂,还很深刻。

:通俗易懂,往往就不深刻了;深刻了,往往就不通俗易懂。

:劝人做好人。

:这个说法很通俗,也就是带有“劝诫”的意思。有时候,还有讽刺的意味。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屏显)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又是什么呢?

:不要轻信别人的话。

:还有别的寓意吗?

: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

:国人的视角,“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传播传言”。

:有的基于——

:“宋君”的角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五、“玩”改编

:下面我们自己来编故事好不好?(生不解)我们根据《穿井得一人》,改变情节,形成新的故事,然后告诉别人新的寓意。我来举个例子:

丈夫对妻子说:“东城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大美人。”妻子说:“鬼才相信呢!”于是夫妻二人争执起来,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丈夫一生气,休了妻子。(生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夫妻要和睦为上。

(生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后四人小组讨论。)

: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当然是空手而归。宋君一气之下,杀了丁氏全家。

:够恐怖的呀!你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自己悟。(生笑)

:那你先“悟”一下。

:说话要清楚,否则就有杀身之祸。

: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

:因言获罪,只能说明君王无情。

:就是。还有谁编了新的故事?要直接说出寓意,不能“自己悟”哦。

: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士兵发现真相后,为了向宋君交差,把丁氏抓了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上瞒下,害人不浅。

:也可以从丁氏的角度说,说话严谨很重要。继续。

:我是从丁氏的角度编的。他挖好井后,为了防止别人到他家打水,整天闭门不出。邻居十分奇怪,于是有了各种猜测,最多的一种是他挖井挖出了一箱金子。这事传到了土匪的耳朵里,土匪趁着夜色摸到丁氏家里,结果……

:你可以当编剧了。你想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手留余香,否则后果很严重。

:谢谢同学们,你们身上充满着阳光,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寓言是个好东西,当你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不妨来则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穿井得一人》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了,叫“穿井得人”。最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齐读。)

:下课。

【教后反思】 文言文,为什么要这样“玩”?

现实是,文言文学习只有一个方法——翻译,能够翻译,大功告成。其实,这是只见“言”而不见“文”的偏见。2016年12月3日,我和西安市长安区兴国中学七(3)、(4)班部分同学(周六,路近来校的同学)一起学习“部编本”新增篇目《穿井得一人》。按照黄厚江老师上《黔之驴》的说法,就是“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第一,这是以文言的方法学文言。学习文言文,少不了字词翻译与积累、句子翻译。如果选择“串讲”,表面上看,完成了文言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一步,但因为是“教”,而不是“学”,所以很难在“串讲”时让学生“走心”,最好的办法是改“教”为“学”。课例分为三步:第一步,三句话的人物心理体会——“吾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这是为掌握全文内容服务的。第二步,提供一些补充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这一步很关键,从实际落实来看,差异还是蛮大的,但我在课堂“死磕”那个不怎么熟悉的学生,第二次翻译果然有进步。第三步,两次积累,一次是“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三句中“闻”的比较;一次是两个文言句的再次强调。当然,这些翻译是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诵读相连的。

第二,这是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比如“诵读”,是贯穿这节课始终的方法,从整节课来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文本阶段,通过一学生的读学会断句;通过“三句话”的体会,概览全文;通过自行翻译与对话,熟悉文本。第二阶段,“玩”了三次——去标点读,去标点竖排再读,去标点竖排齐读。第三阶段,讲故事、说寓意、编故事过程中的读和最后一次齐读。三个阶段,读的形式有别,作用也有别。

再如这节课中的“讲故事”,由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我”(丁氏、国人、宋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也为后面“编故事”张本。

第三,这是以寓言的方法学寓言。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文本的文体特征。现在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是不管文本体式特征的,统一“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分析”“主题把握”“词语揣摩”。正因为如此,《背影》被误读为写“父爱”,几十年如此,殊不知散文有“自叙传色彩”,《背影》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写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我们读《皇帝的新装》忘记了童话的普遍意义,只认为是讽刺皇帝和大臣的虚伪,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人们,只是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

所以,当把故事“玩”熟了以后,从“寓言”体特征开始,问孩子们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四五种,最后总结出三种典型的,更重要的是找出了三种寓意的不同角度——从丁氏的角度、从国人的角度、从宋君的角度,由陈述性知识过渡到程序性知识。

第四,这是以“这一篇”的方法学“这一篇”。最后一个环节是“编故事”,依照原文,重新创作,一开始学生有点不解,我就举了例子,孩子们的思维很快被打开了,于是各种创意就出来了。这是一次“运用”,孩子们不仅享受了创造的快乐,还能“亲身”体会寓言是如何通过讲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表达劝诫的用意的。我们以为,这也是整节课的一个核心、一个高潮,前面自然有其独立的价值,更有为此作铺垫的味道。

“玩”,不是“玩玩”的,“玩”只是表象,承载的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寓言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还有儿童学习的规律。

【现场感受】 狂妄不自知,自知以明智

上午听了几节课,印象最深的一节是王益民老师的《穿井得一人》。课程结束时,我有点愤愤难平,很狂妄地对同行的老师说:“这也叫示范课?这样的课我也会上。”难道不是吗?我觉得,王老师的课流程非常传统。

直到听完王老师的60分钟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道至简。王老师秉承他的文言文教学法——“玩中学”,力求教出文言味,力求教出寓言味。

“玩”诵读,会断句。这一环节,教师设计新颖,用没有断句的横、竖两种书写格式,考查学生的断句掌握情况。事实证明,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准确断句,而且朗读时情感到位。

“玩”翻译,狠敲重难点。学生刚接触文本,根据观察,很多孩子的书面上没有批注的痕迹,也就是还没有预习文章。尽管如此,王老师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底下的注释及PPT中展示的重点字词,理解文章。

“玩”故事,变式中学习。寓言故事短小精悍,人物比较简单。王老师循着不同的人物,安排学生分角色用第一人称讲故事,旨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环节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小高潮。

“玩”寓意,多角度参悟。文本中出现了国人、丁氏、宋君这些主要人物,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举措的背后,隐藏了学生对人物事件及形象的“温故”,可谓一举两得。语文核心素养讲求的就是“创新”,我们的孩子们现在受教参、教辅、教材的束缚,形成的大多是教参语言、教辅语言、教材语言。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呼吁新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创新的思维,又谈何转变?

“玩”改编,学点寓言体。小故事,大道理,故事进展不同,寓言的寓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喷射思想火花。

这样的一堂课,将要花费授课者多少的匠心!听了王老师对一番“玩”的阐释才明白,看似普通平常的一节课中,竟然隐含着这么多的门道——无奈自己的狂妄与无知,幸亏没有当着王老师的面说出那句话,否则实在是无地自容。

我们一般教师是在严肃地教语文,生怕遗漏了一个环节,使课堂失去整体性,而王老师是在“玩语文”,课堂像溜溜球一样忽缓忽急、忽上忽下,自如地在他的手中灵活地旋转。这样的语文课又何必局限于一些细节呢?

如果仅仅凭借这五个“玩”就改变我对这堂课的整体印象,有点难。大家的风范,岂是一个“玩”字了得?那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那种笔耕不辍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那种产生独特见解的智慧之花,无不令我望尘莫及,自叹弗如,肃然起敬。

王老师以蒲松龄的《狼》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无极限”魅力。他向我们展示了周晔老师、徐杰老师、王君老师、余映潮老师上《狼》一课的流程图,还向我们展示了王益民版的肖培东老师上课流程图。实际上,肖培东老师根本没有上过《狼》一课,王老师根据自己对肖老师的研究与理解,为他设想了上课环节以及问题的探究。在讲座现场,王老师还模仿肖老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上课“情景剧”。

:你来读一读。(生读,师指导。)其一犬坐于前,“犬”字要重音。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改为“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行不行?(生答,师点拨。)

:你再来读一读,读出“径”的毅然决然,读出“犬坐”的安然与迷惑。

这种子虚乌有的东西,仅仅是王老师的虚构吗?不,这就是他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彰显。这就是师生的交流,这就是生本交流,这就是文言味的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他自己为肖老师构思的“狼黠在何处”,又哪来的“相对于狼的‘六黠’,屠夫的‘六幸’”呢?

还有王老师的“私开课”理论,更是令我拍案叫绝。优秀的语文老师最好的课应该不是公开课,而是“私开课”,即“家常课”:大段时间的生本对话;酣畅自由的师生聊天;随手拈来的互文材料;师生不经意生成的思想火花和语言的珍珠;充满思考力的质疑;拔节生长,层层推进,笑声满堂,意犹未尽。不错的,王老师的《穿井得一人》与其说是示范课,还不如说就是一堂家常课,师生都在听课老师的眼眉之下,第一次交流接触,没有任何预演的痕迹。一切的问题都在上课中暴露,好与不好,是与非,真知灼见或低级错误,一览无余。是的,民主引来自由,自由养成真实,真实映照思想,这就是一节如假包换的“家常课”,王老师的“私开课”。

写到这,我害怕起来,因为不听这60分钟的讲座我是读不懂王老师的课的。作为乡村一线教师,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更感叹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艰巨使命,也坚定了我望着名家远行的背影不断探索教学语文的信念。

(叶晓彬,福建省宁德市柘荣三中)

【专家点评】 智教·乐学·生长

说到文言文教学,师生都感到很困难,但王益民老师这堂文言文教学课,驾轻就熟、行云流水。教师轻松自如,学生乐此不倦,观者沉醉其中。做到了教师“智教”,学生“乐学”,实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生长。

说是“智教”,是因为课堂处处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是选择之智。一般老师教文言文,会花主要的时间于文言字词、语法的讲授,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却费力不见好。王老师则摒弃烦琐讲授的做法,集中于“文言感知”和“寓言理解”两点。“文言感知”以读为重,课上学生阅读达六遍之多,而翻译只提供注释,让学生译,重点关注几个字、几个句子。“寓言理解”侧重故事与寓意的关系。教学点这样选择,可谓删繁就简,清晰明了。

二是方法(引导、点拨)之智。力求让学生自学自悟,每个环节老师重在引领、点拨,先学后教。文言知识教学是学生先学先说,学生订正,老师提示要点;讲故事则是老师启发、示范,学生讲故事,改情节,说寓意。点拨于学生思维的盲点、歧点。

三是合作学习之智。王老师熟谙合作学习之法,课堂上有师启生做的“师生合作”,有一说多评的“全班合作”,有互说互听的“两两合作”。方式随内容变化,形式为内容服务,效果明显。

四是环节设计之智。本课全程无丝毫学习文言的枯燥之感,深得课堂设计之妙。如诵读,有解题后的抽读,点评引到断句和揣摩语气(说话人的心理),再自由读加以熟悉,然后抽读却去了标点,再抽读又变成竖行去标点,挑战不断,好奇连连,最后齐读满足全班同学要求进步的心理。到这里,学生已能读懂大概,读断句子,读明大意了。又如讲故事,明白本文故事后,要求变换角度讲,把第三人称的叙述改为从三个角度以第一人称来讲,转述变为直述。有趣而不重复,既熟悉课文,又训练叙事。这些“智”是源于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重“读”的学科学习理念。

说是“乐学”,是因为这样的“智教”,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沉醉其中。

一是活动之乐。学生并不愿被动地做课堂的接收器。王老师的课上,学生一直都在“活动”,思考“穿”字的讲法,听同学读课文,评点同学的朗读,自己读课文,看同学读没有标点的课文,翻译课文,听同学译、点评、纠错,讲故事,说寓意。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学生动了,课堂就活了,气氛活了,思维活了。

二是变化之乐。学生读课文,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读,而是每一遍有变化:听读,明白人物心理后的读,去掉了标点的读,改成竖行的读,齐读。形式、要求都在不断地变化,学生读来全是新奇之趣而无枯燥之感。几变几读之后,课文已经很熟了。讲故事,则要求变化角度,虽讲了三遍而遍遍不同,虽遍遍不同,而故事寓言之理却相同。改故事,每个人都要讲出不同的故事,事事不同,但事寓理却相同。次次变与不变,文体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三是发现之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文言知识有所发现,如“穿”字不能机械翻译的发现,对结合说话人心理读出语气的发现,对寓言故事与寓意关系的发现。学习中的发现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饱尝发现的快乐,是激发持续学习的最好方法。

说是“生长”,是因为这堂课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一是兴趣的生长。文言学习一般比较枯燥,学生也不爱学,但这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沉醉在学习中,对文言的学习有了新的感知。

二是文言知识的生长。这节课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几个实词和两个重要句子,其他语句大多能翻译。

三是文体学习的生长。相信他们对寓言的理解比较准确,不会只是机械地记忆老师给出的结论,而且对寓意的理解也不会是单一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寓意。

四是文化的生长。本课对寓意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以及“不要传播传言”,“欺上瞒下,害人不浅”之类寓意,实际起到的是读书化育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课确实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生长。

王老师把这堂课定义为“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我私下认为,他强调的是不要一本正经,而要读书兴趣;不要一味预设,而要课堂生成;不要一成不变,而要多方互动。把学习变成兴趣之旅、互动之旅、收获之旅。

王老师的课能上成这样,源于他对学科(文言文)的理解,对教学(学与教的关系)的理解。他对学生的深刻认识、对学科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教学技术的熟练运用,使文言文课堂“言文并重”“讲授少而收获多”,产生了一种“智教”“乐学”“生长”的景象。

(鲁自力,中学语文教研员,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 qIkTnZL2KzzFoEEc5bym5jW+0SNaPUqf7I89E+GLg+VQmI27TPX13dmAZeE5BH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