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阅读教学需建立课型的概念

如何处理课文生字词等相关基础知识的问题

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聚焦思维,那么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怎么办?

我认为,真正的阅读教学,课堂上不应该包括生字词的处理。在课堂上作字词的正音、正形,这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不是阅读教学的内容。

在一个文本中,生字词、语法、修辞等属于语言的知识。一个词语,脱离这个文本后仍然是一个词语;一个比喻句,抽离这个文本后仍然是一个比喻句。阅读教学要解决文本理解的问题,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并最终读懂它。那么,生字词这类问题,怎么解决呢?这个部分要由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要给学生立规矩——预习!预习是最典型的自主学习,极其重要。

要教会学生预习。在阅读教学之前,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学生都必须预习。学生没有预习,教师就不讲课文!课文里字词的读音、字形,生词的意思,必须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课本有注释的看注释;没有注释不懂的,就去查字典。

为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处理生字词?因为教材只是例子。这些例子中只有非常有限的生字词,难道学生只掌握这些生字词就可以了吗?肯定不行!这种基本的字音、字形之类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要交给学生。

为什么要建立课型的概念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现在阅读课的一般操作程序是:

展示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成就,介绍时代背景特别是鲁迅早期的经历);

课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形;

课文的内容分析;

课文的形式分析;

课文的主题分析(对童年自由快乐的体验,对三味书屋旧教育的批判);

读写结合(课文中手法的借鉴)。

这样,阅读教学就被搞成了“大杂烩”——介绍作者及课文的时代背景,这是文学史的教学;处理字音、字形,这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这是文本分析;批判旧教育,这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评价;读写结合,这是写作教学。

这样的课,是“四不像”。什么都在讲,又什么都没讲清楚。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分出几种课型,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预习课。就一个单元的教学而言,应该把整个单元中各篇课文的生字词统一处理。这应该在预习课上完成,完全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完成字词的积累,并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课。字词肯定属于语言基础知识。字词原则上应由学生自主处理,教师不讲。实在要讲行不行?当然行,但要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去讲。而我所说的语言基础知识,重点是指一个单元内涉及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这部分需要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自己可能无力处理。

第三,文本分析课。这部分是最正宗、最核心的阅读教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读得懂文章,培养其理解、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第四,文本评价和鉴赏课。这种课型应该放在一个单元所有课文都分析完之后进行。完成课文分析之后,再带领学生作鉴赏评价:哪些课文你觉得受用,哪些课文你觉得不受用,为什么?这些课文相比,各自的特色是什么?这些文章中的理念,你是否认同?它们有无某种可能的局限?

第五,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讲一篇课文,不要先介绍作者。一个单元讲完了,再统一介绍各篇课文的作者。这些作者是怎样的人,作品表达有怎样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以刚学过的课文为证据来说明。这就是“因文知人”。语文需要“因文知人”,不要弄所谓的“知人论世”。各篇课文涉及的文化现象,各篇课文作者自身的文化观念,也是这种课型中应有的内容。

第六,写作课。语文肯定需要写作课。写作课怎样上才有实效,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里不多说。阅读教学之后实施一些读写结合的活动是可以的,但这不是阅读教学而是写作教学。

第七,训练课。语文应该有专门的训练课。“训”和“练”是不一样的,“训”有示范的含义,教师要讲;“练”是学生过手,教师批阅后评讲。

上面这些课型,都是缺一不可的。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根据课型来定位。定好位,有了一个中心,这节课就可以比较纯粹。上一堂课就像写一篇文章——一堂课必须有一个主题,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建立课型的概念,可以使课堂教学纯化,这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课型分清楚了,学科目标就会更明确,这样我们才是在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

语文课在人文性方面可以作哪些尝试

不少语文课文,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都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色彩。一个单元学完,这些课文里提出了哪些思想?这些思想是否值得汲取,能否给人启发?这样的问题可以放到“文本评价和鉴赏课”或“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中来进行讨论。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的主题是表现人生的不断沉沦。我们如何看鲁迅的这个观点?人生既然随着持续的社会化会沉沦下去,我们该怎么办?这里就有讨论的空间。

再如,课文里有一些细节,涉及若干可讨论的人文现象。长妈妈讲的那个美女蛇的故事,表现了儿童对奇异现象既害怕又好奇的心理。这种心理其实是普遍的,真实的人性就是如此。“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鹿”是“禄”的谐音,而“肥大的”则表示“厚禄”。为什么鹿是“伏着”的呢?中国传统中讲“福禄”,鹿不是站着的,伏着的鹿就表示“福禄”。这些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三味书屋中的价值观,还是通过读书以求得福禄。这表现的是一种文化心理。像这些课文内容,放在文化课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的一般心理和特定社会的文化心理,让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环境有一些了解。

又如,《伤仲永》中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要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放弃短暂的功利,注重学习。学习的重要性是儒家最强调的,孔子、荀子都特别强调学习,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不过是这一传统思想的延续。学习对于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现代观念中就是“终身学习”的概念。

强调人文性的这种课型,是构建在文本分析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课型和文本分析课不同,文本分析课不需要作评价,而这种课型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这种课型,对这个单元各个篇目的思想观念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有很多好处。第一,学生的思想逐渐形成。人只有思考能力而没有思想是不行的,就像一个好的冶炼炉中没有加工的原材料,只是在空转。思考能力强大但没有思想资源,也很难产生出思想成果。第二,讨论本身实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提出多元观点的理念。第三,这种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是有思想的人的事。 dVf98/ja6yfjIkIXB4o34dSAYEMOoemDao16+GbVw+crOLGwW6EoNdLB189J6i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