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善用分析,准确提取语义信息

准确地提取语义信息,是读懂语句和语篇的前提。这是文本解读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文本定性时需着力最多的部分。

对臆断保持警惕

《庄子》中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常被用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庄子》原文其实是这样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

严格地分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可知,它并不包含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语义,其语义信息仅限于一个事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这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语义提取。

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理解出“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意思,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包含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和一个脱离文本的推理:

假设前提:知识是值得追求的。

由于存在这样的事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有限,知识无穷。)

所以,为了使有限的生命尽可能获取更多值得追求的知识,就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这是一个读者的观念过度干涉文本而导致的理解偏移的典型例子。这告诉我们,对语义的准确提取,必须对主观臆断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脱离文本本身的浮想联翩。

防止割裂: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提取语义信息,当然需要注意语境。文本中的词句不是孤立的,提取语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例如,“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如果无视语境,仅看“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一句,可能获得的语义信息就是:勤奋是最重要的。但联系后面的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的意思其实是:灵感比勤奋更重要。

如果更加精细地分析,便可以得知“勤奋是最重要的”这个判断。其实,这也是一个过度解读,犯了与上一个例子中相似的错误。“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仅仅指出了“天才”所包含的两个要素——“灵感”和“汗水”——及其比例关系,并未指出“灵感”和“汗水”何者更为重要。这个定性是重要的。而解读者受到“1%”和“99%”两个悬殊的数据的诱导,误以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会重要一些,而这不过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不一定正确。这种不一定正确的观念被悄然添加进来,使得我们对语义信息的提取变得不那么精确了。

含蓄表达的背后是什么

对于日常表达的一般语句,提取语义是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实用类文本的解读通常比较简单。而文学类文本有时候语义比较含蓄,提取语义比较有难度。

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比较含蓄的故事,“祖母”的故事在其中隐约其辞。如果你读了一遍之后没有看明白,说明读得不够细致。如果你想看得更明白,就需要根据后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再来仔细阅读一下原文。

我的一个学生,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天,他从家里的一个旧箱子里翻出来几张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同一个人,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服饰打扮在今天看来也显得大胆而前卫。他连忙拉过父亲询问,父亲说:“这是你的祖母。”

这让我的学生大吃一惊。看父亲和母亲,平时是那么谨慎、朴素、节俭,只要走出家门几步就立即融入灰暗的人流中再也无法找到,居然,他们的前辈是那样一副模样!

我的学生愣了片刻便相信了,因为照片上美女的眉眼神色,与父亲非常相似。

于是,一场艰难的问答开始了。凡是父亲最含糊其辞的地方,恰恰是我的学生最大的兴趣点。

这使我的学生产生一种有关自己生命来历的好奇,不久,他就带着那几张照片来到了老家的小镇。

认识祖母的老人还有一些。奇怪的是,本来以为最知情的老太太们都说不出太多的东西,而那些老大爷却目光炯炯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扑朔迷离地说出一些零碎的细节。

几天下来,我的学生锁定了三位老大爷重点探问。结果,他越来越迷惑:自己的祖父有可能在这三人中间,也有可能不是。他离开小镇时有点慌张,甚至不敢看任何一个路边的老年男人。他还犹豫,要不要把这几天的经历告诉父亲。

我看着这个学生,只说了一句话:“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

这个文本有很多暗示性。解读的时候,有几处需要认真斟酌,以准确提取语义信息:

①为什么这对父子之间的谈话会是“一场艰难的问答”?父亲为什么要“含糊其辞”?

②为什么说父子之间这场谈话之后,会使得“我的学生产生一种有关自己生命来历的好奇”?

③那些老太太和老大爷都是“认识祖母的老人”,为什么老太太们“都说不出太多的东西”,而老大爷却能?“目光炯炯”“扑朔迷离”这样的用词,暗示了什么?

④“自己的祖父有可能在这三人中间,也有可能不是”这句话表意相当清楚,这与前文说祖母“风姿绰约”“大胆而前卫”有无某种关系?

⑤为什么说这位学生“甚至不敢看任何一个路边的老年男人”?

⑥最后“我”说“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是在告诉学生什么?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就读懂了这段文字。“祖母”可能与很多男人都存在着关系,“这位学生”的祖父是谁,是找不到答案的——在“我”看来,不必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来历是什么,并不重要;生命本身“有美丽的基因”,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例子说明,提取语义信息,在准确把握词句本身的语义的同时,需要前后勾连,发现不同语句之间语义的关联。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诗吗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内容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初读此诗,我们容易注意到一些看似关联度很紧密的信息,“所思在远道”,思念的对象在很远的地方,而紧接着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也明确给出了“远”的信号。这样,这首诗似乎可以定性为一首望“旧乡”而难归的游子诗。

但是,这种判断是粗疏的,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继续观察和分析下去——

如果上述判断能够成立,那么“涉江采芙蓉”者,就是离乡游子了,但是:

①采摘芙蓉,通常是南方水乡女子的行为。

②根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得的荷花是送给某个人,而这个人不在此处,在远方奔波(“在远道”)。通常,女子在家,在外奔波者应为男性。

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思念远方的家乡。“远道”没有“故乡”的含义,一般地说,“远道”通常是远离“故乡”的地方。

由此可见,初读时所得出的判断是存在问题的。符合逻辑与情理的理解是:

①前四句是写女子在家乡采摘荷花,但她所思念的人在远方,荷花不能送到她钟情的人那里。

②五六句是女子的想象:想象自己所爱的人在远方回望故乡,但他看到的只是漫漫长路,无法归来。

③七八句明确的语义信息是:男女双方心意相通但相互分离,而这位女子的忧伤将延续到老死。

上面的理解能够圆融地解释这一诗歌文本,而不致发生解释的矛盾。而且,采花者与望乡者分别是相爱的女方与男方,则使得后接诗句“同心而离居”的表述有了依托,文本的逻辑性更加明显。如果更精细地提取语义信息,我们还能够发现:

①这位男子与这位女子,他们曾经在一起,他们的家乡是同一个地方。他们在文本不曾指明的某个时间产生了爱情,而此时处于分离的状态。

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说明他们之间此时可能不存在夫妻关系——既然“同心”,那就渴望团聚,不可能永久“离居”;而“忧伤以终老”,不仅说明这位女子此时思念的绝望,也暗示他们的团聚在此生已几乎不可能。从一般的情理上来推测,“同心”的夫妻即使分离也不可能是永久的,更不可能“终老”不能团聚。

提取语义信息,不但要准确,而且要充分。只要是文本中实际存在的语义信息,都应该尽量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充分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也才够得上“细读”。这样来定性,才不会导致语义信息遗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发现,这首诗并非游子诗,它更近于后代的闺怨诗。 R9MwiqZhln4NvhwNwJMp8aASsdWhmSun63LxjZhSKMntePvVPyLMzX9dOvbsSC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