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句子结构图式、概念与规则的教学

案例一:“二素句”的教学

执教教 师: 北京十三陵中心小学 张晓菲 执教年级: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二素句的两个成分,并能在所提供的若干句子中正确地找出二素句。

2.能按照“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了”的结构和顺序说完整的句子。

【任务分析】

1.目标1属于二素句结构图式的记忆和理解。

2.目标2属于二素句结构图式的运用。

其学习的内部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二素句的例子,但是这些二素句只限于口语表达,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结构和图式。

外部条件: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二素句的若干正反例证,并对他们的反应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呈现动画人物图,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唐老鸭的照片)唐老鸭先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画面,它都会把它们拍下来。前几天,它把自己的照片进行了整理,发现这些照片可以分为人、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等几类。同学们想看看唐老鸭先生的照片吗?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人物的照片吧。

【教学意图】 此环节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入新的学习状态。通过学习喜爱的动画人物,让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将照片分类,又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思想的教学。

二、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因为二素句的结构图式是从许多具有“谁”+“干什么”的结构特征的句子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支撑其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就是儿童熟悉的口语中的句子。所以二素句的教学不必安排专门的复习阶段,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三、呈现精心组织的新知识

新知识的呈现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学习“谁+干什么。”的二素句(这里的“谁”指人)

提问: 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照片中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吗?(出示照片,要求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三句话)

图1:小女孩看书

(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准确,教师引导:我们班的同学果然很聪明,一下子说对了照片的内容。老师看了这张照片,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小女孩 看书)

提问: 接下来的照片,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吗?

特别提示:受口语习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在“谁+干什么”形式的句子中加上“在”。例如说“小女孩在看书”。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种有“在”的句子,放在以后学习,现在要把句子中的“在”删除。

图2:小男孩和爸爸 堆雪人

图3:同学们 放风筝

观察刚才我们说的三句话可以这样呈现:

1: 小女孩 看书

2: 小男孩和爸爸 堆雪人

3: 同学们 放风筝

提问: 你们发现画横线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吗?(都表示句子中的“人物”)

小结: 是的,这些人物都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谁”。这个“谁”可以是“小女孩”——一个人;可以是“我和爸爸”——两个人;还可以是“同学们”——一群人。

拓展: 在家里,除了你和爸爸以外,还有谁呢?在学校,你身边都有谁呢?

除了这些表示“谁”的词语以外,这些句子当中还有另外一些词语,比如说“看书”、“堆雪人”、“放风筝”,这些词语又是表示什么呢?

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可提示:小女孩干什么呀?——看书。我和爸爸干什么呢?——堆雪人。所以,这些词语都可以用“干什么”来表示。

拓展: 同学们,在体育课上你会干什么?在音乐课上你会干什么?

总结: 在一句话当中,有“谁”、“干什么”这两个成分,我们就给这样的句子起一个名字,叫做“二素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二素句,让老师听出来,是“谁”、“干什么”。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来,他们“干什么”。

练习: 看图说二素句。

(二)继续学习“谁+干什么。”的二素句(这里的“谁”指动物)

过渡:唐老鸭先生不仅拍了很多人物照片,还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拍了照片呢。快来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照片,要求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三句话)

1: 小猫 吃鱼

2: 小鸟 唱歌

3: 熊猫 吃竹子

提问: 你们发现画横线的词语都表示什么吗?(都表示句子中的“动物”)

小结: 是的,这些动物也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还是“谁”。看来,“谁”不仅可以表示人,也可以表示动物。

拓展: 除了这些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呢?(学生补充说知道的动物)

这些句子当中还有另外一些词语,比如说“吃鱼”、“唱歌”、“吃竹子”,这些词语又表示什么呢?(这些词语都可以用“干什么”来表示)

拓展: 你还会想到哪些小动物干什么?(学生自由说)

总结: 在这三句话当中,也都有“谁”、“干什么”这两个成分,所以这些句子也叫做“二素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二素句。

练习: 看图说二素句。

小结: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同学们,你平时是怎样对待朋友的呀?是啊,我们要爱护动物。一起读一读:我们要爱护动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句话是二素句吗?为什么?

【教学意图】 教语文单项能力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运用“举三反一”的方法。这里的“三”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作为范例的二素句。而且例句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要发生变化。前面学习了讲人的二素句,这里又学习了讲动物的二素句,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够概括出二素句的结构图式。

(三)学习“谁+怎么了。”的二素句(这里的“谁”指植物)

过渡:在大自然当中,有很多植物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请你注意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小花儿 开了 (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准确,教师引导)

老师看了这张照片,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小花儿 开了)对接下来的照片,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吗?

2:树叶 黄了

3:柳条 随风飘动

观察刚才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可以这样呈现:

1: 小花儿 开了

2: 树叶 黄了

3: 柳条 随风飘动

提问: 你发现画横线的词语都表示什么吗?(都表示句子中的“植物”)

小结: 这些词语还是都可以用“谁”来表示,看来,“谁”不但可以表示人、动物,也可以表示植物。

拓展: 你还能想到哪些植物?(学生自由说)

那么,后面的一些词语,比如说“开了”、“黄了”、“随风飘动”,这些词语又是表示什么的呢?(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教师提示“小花儿怎么了?——开了。树叶怎么了?——黄了。所以,这些词语可以用“怎么了”来表示)

总结: 句子当中有“谁”、“怎么了”这两个成分,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二素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二素句,让老师听出来是“谁”、“怎么”了。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来,它们“怎么了”。

(四)继续学习“谁+怎么了。”的二素句(这里的“谁”指自然现象)

过渡:最后还剩下一组照片没看,哪一组?(有关自然现象的)一起来看一看吧。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彩虹 出来了

2:星星 眨眼睛

观察刚才我们说的这两句话可以这样呈现:

1: 彩虹 出来了

2: 星星 眨眼睛

提问: 这回,你能自己说一说画横线的词语都表示什么吗?(都可以用“谁”来表示)

小结: “谁”不但可以表示人、动物、植物,也可以表示自然现象。

拓展: 你还能想到哪些自然现象?(学生补充)

那么,后面的一些词语,比如说“出来了”、“眨眼睛”,这些词语是说“干什么”还是说“怎么了”呢?(这些词语可以用“怎么了”来表示)

提问: 你是怎样区分“干什么”和“怎么了”的呢?

小结: 有关人物和动物的句子用“干什么”表示,有关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句子用“怎么了”来表示。

四、引导学生归纳“二素句”的共同特征

师: 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二素句”呢?

1.“小女孩”、“我和爸爸”、“小猫”、“小花儿”、“树叶”、“太阳”,这些词语都可以用“谁”来表示;

2.“看书”、“堆雪人”、“吃鱼”等都可以用“干什么”来表示;

3.“开了”、“黄了”、“出来了”都可以用“怎么了”来表示;

4.每句话末尾都有句号。

教师总结,归纳四素句的成分和结构:

(1)句子里含有:

(2)句子的最末用句号。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二素句。

五、巩固与变式练习

1.对照二素句的结构图式,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二素句?

爸爸开会。

小树长高了。

枫叶红了。

我们吃午饭。

小鱼游来游去。

师: 上面几句话都是二素句。看来这个式子很重要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记一记。

2.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1)________吃香蕉。A.写字 B.小猴 C.汽车

(2)我和弟弟________。A.学习 B.奶奶 C.公园

(3)小河________。A.和大象 B.结冰了 C.开花了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使下面的句子成为二素句。

________踢足球。

青蛙________。

小草________。

________洗衣服。

小鸟________。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时,要让学生 先说清楚句子缺少了什么 再把句子填写完整

4.再看看,下面的句子是不是二素句?

读课文。

小狗。

小花儿。

小朋友们跑步

学生对照式子,逐句辨别判断:

(1)第一句对照式子,缺少“谁”,不是二素句。教师相机提问:你能补充一个“谁”吗?

(2)第二句对照式子,缺少“干什么”,不是二素句。教师相机提问:你能补充一个“干什么”吗?

(3)第三句对照二素句式子,缺少“怎么了”,不是二素句。

(4)第四句对照式子,缺少句号,不是二素句。教师相机提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要使用句号。

5.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一看,哪位同学不但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还能说清楚。让我们来赛一赛,谁是最棒的观察家!指导观察图画,用“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了。”练习说话。学生四人为一组,在组内说。

六、创设情境,促进技能的迁移

1.听说二年级(3)班的同学聪明机敏,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看照片,指明用“谁+干什么。”句式说一句话,说清照片上的内容。

2.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春天,小花儿开了,大雁( )。夏天,荷花( ),( )飞来飞去。秋天,树叶( ),( )去秋游。冬天,雪花( ),( )冬眠了。

总结: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句子里含有“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了”两个部分,句子的最末用句号,这样的句子叫二素句。今天,我们不仅学会说二素句,还能利用二素句写一篇小文章呢,你看,二素句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重要啊!

评析

变式练习的目的是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转化,练习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变式练习:(1)判断二素句(完整句)。先举正例,让学生对二素句的理解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再判断(不完整句)。举反例,检验学生对二素句的两个要素是否理解。(3)选择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不仅能判断,而且会选择,能从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适合所给句子的词语。(4)补充二素句的缺失成分。教师出示了分别缺失了人物和事物的二素句,要求学生先判断缺少什么,再将之补充完整。这是一种较基本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5)看图说一句二素句。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形成图式。

(皮连生)

【说明】

“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名称来自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二素句”有两个模式。模式一:“谁+干什么。”;模式二:“什么+怎么样。”。本案例中,教师在“主语”部分未区分“谁”和“什么”,教学中未遇到困难。在《项链》一课,老师采用模式二:“什么+怎么样。”,学生接受起来也很顺畅。心理学中用“句子结构图式”解释儿童对句法结构的理解。这说明“图式”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在“谁”这个成分中区分“什么”,即出现“什么+怎么样。”模式,这叫模式的“分化”。

(皮连生)

案例二:“三素句”的教学

执教教 师: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张威 执教年级: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素句的三个要素,并能在所提供的若干句子中正确地找出三素句。

2.能按照“谁+地点+干什么。”或“什么+地点+怎么了。”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

3.能写三素句,且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任务分析】

1.学习类型分析:

(1)目标1属于三素句结构图式的记忆和理解。

(2)目标2和目标3属于三素句结构图式的运用。

2.学习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三素句,但是这些三素句只限于口语表达,还没有规范化。(2)外部条件:教师向学生提供三素句的若干例证并对他们的反应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3.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了。”这样的二素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起学生注意

导入:同学们,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这间教室吗?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看看谁上课听讲最认真,谁就会最先和它成为好朋友,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复习原有相关知识

过渡: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二素句,还记得二素句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吗?(“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了。”) (出示在黑板上)

师: 同学们,夏天已经来了,快看,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了,谁能看着照片说一句话?

出示照片,要求学生观察四张照片,用已经学习过的“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了。”的结构模式说几句话。

1.小苗长出来了。

2.小树长高(发芽)了。

不仅这些植物装点了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平时的校园生活也是那么丰富多彩,每位同学都在快乐中成长着。(出示照片)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谁+干什么。”的方法来说一说照片上的内容吗?

1.同学们(我们)做操。

2.刘佳琪写生字。

师: 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赶来了(出示第三、四张图片),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鸟唱歌。

4.小鱼游来游去。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倾向于简单模仿。如果出示的图片都是与人物有关的,那么在后面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有可能会受到限制,他们会想到,“我在干什么”或者“他在干什么”,却很难想到其他的主语。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呈现图片时出现了小动物,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呈现精心组织的新材料

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说得都很准确。老师看你们说得这么好,也想到了一句话,想听听吗?(边说边出示: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师: 谁能大声地念给大家听?

师: 这句话和同学们刚才说的“我们做操。”有什么相同点?

生: 都有“谁”+“干什么”这两个成分。

师: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我们做操。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前一句比后面一句多出了一个要素——“在操场上”。

师: (及时强调)你很善于观察,发现了细微之处。是的,多出了“在操场上”这个词,也就是多出了一个要素——“地点”。(在句子中用红线标出地点)谁能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好表示地点的词语?(重读表示地点的词语)

师: 我们在哪做操?

生: (齐读句子)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另外两张照片都依据图片出示三素句,指导学生将三素句和二素句进行比较,感受两者的不同之处。

小苗长出来了。⇨小苗从土里长出来了。

小鸟唱歌。⇨小鸟在树上唱歌。

【设计意图】三素句包含两种类型,分别为“谁+地点+干什么。”和“什么时间+谁+在干什么。”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弱,如果把这两种类型都呈现出来,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只进行了“谁+地点+干什么。”的专项和变式练习。

四、引导学生归纳三素句的特征

师: 动动脑筋,你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了吗?学生全班交流,找出三素句的三个要素:

1.“谁”可以是“我们”、“小苗”、“小鸟”等。

2.“地点”可以是“在操场上”、“从土里”、“在树枝上”等。

3.“干什么”可以是“做操”、“长出来”、“唱歌”等。

4.每句话都有句号。

教师及时强调:是的,一句完整的句子,一定要有句号。

师: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找出了这些句子之间的共同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都有哪些?

指名一位学生完整说出三个例句之间的共同点。

教师总结,归纳三素句:

(1)句子里含有“谁”、“地点”、“干什么”这三个要素;

(2)句子的最末用句号。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认识的新朋友——三素句。(板书:三素句)

出示“刘佳琪写生字”和“小鱼游来游去”两个句子,指名改成三素句。

出示以下两句话:

(1)我们在草地上放风筝。

(2)在草地上,我们放风筝。

观察两句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结论:当三个要素不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时,仍然是三素句。

练习:你能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吗?

1.小红在公园里玩。⇨在公园里,小红玩。

2.她在家里看书。⇨在家里,她看书。

师: (出示以下两句话)

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我们做操。

你认为哪句话说得更完整?

【总结】两句话都说了“谁”、“干什么”但是第一句还说出了地点,这就更完整了,人们读了会更清楚,如果我们平时说话时用上三素句,能把句子说得更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同学们,你们学会说三素句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不仅能比较出三素句和二素句的异同,而且通过比较,学生能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出三素句的特点,从而运用这种规律来判断和找出三素句。

五、巩固与变式练习

1.对照三素句图式,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为三素句。

小明在屋子里睡觉。

小松鼠在树上吃松果。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

师: 上面三句话都是三素句。我们再来读一读,记一记。

2.对照三素句图式,再判断以下三句话是不是三素句。

妈妈看电视。

小松鼠在地里找花生。

平平在房间里搭积木

学生对照式子,逐句辨别判断。

(1)第一句对照式子,三部分不全,缺少地点——在什么“地点”,所以不是三素句。教师相机提问:你能补充一个地点吗?学生补充。教 师: 加个地点,就是三素句。

(2)第二句对照了式子,三部分全,标点符号正确,是三素句。

(3)第三句对照三素句式子,三部分全,但是句末没有句号,应加上句号。教师及时加上句号。

3.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1)________在果园里摘果子。

A.星期天 B.操场上 C.同学们

(2)我和弟弟在________学习。

A.家里 B.奶奶 C.今天

(3)荷叶在水面上________。

A.昨天 B.漂着 C.在草地上

4.以下句子都要求写成三素句,对照三素句式子,看看它们缺少了哪个部分,请你补充完整:

小刚在家里________。

小狗在________吃骨头。

小花从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时要做到 先说清楚缺少了什么 再把句子填写完整

(1)缺少成分“干什么”。

(2)缺少成分“地点”。

(3)缺少成分“干什么”和“地点”。

5.老师这里还有照片,看一看,哪位同学们不但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还能说清楚。让我们来赛一赛,谁是最棒的观察家!指导观察图画,用“谁+地点+干什么。”练习说话。学生先自己练习,再全班交流。

6.选择下面表格里的成分写一个三素句。

7.先数一数短文中有几句话,再从文中找出三素句。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小伙伴到公园里玩。小花儿从土里长出来了。我们在公园里捉迷藏。小鱼在水里吐泡泡。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和小伙伴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小,所以教师选用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本学期或上一学期接触过的知识,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困难,更便于学生的判断和学习。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练习设计也按照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来呈现。

六、创设情境,促进技能的迁移

观察身边的事物或者回忆发生过的事情,用今天学习的三素句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句子里含有“谁”、“地点”、“干什么”三个部分,句子的最末用句号,这样的句子叫三素句。平时说话时用上三素句,就能把句子说得更清楚、更完整,让人一听就明白。今天,我们只学习了三素句的一种形式,想学习它的另外一种形式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教学后测】

一、读读下列句子,回忆三素句的图示,想想句子缺少了哪个成分,选择正确的答案。

1.________在球场上踢足球。

A.操场上 B.同学们 C.做操

2.爸爸在________开会。

A.北京 B.奶奶 C.上班

3.我们全家________吃饭。

A.同学们 B.上班 C.在奶奶家

二、回忆三素句的图示,根据图片的内容,把句子填写完整。

1.小朋友们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踢足球。

三、回忆三素句的图示,把下列三素句填写完整。

1.妹妹在房间里________。

2.弟弟________放风筝。

3.妈妈在________ ________。

4.我在家里________。

5.爷爷________ ________。

四、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根据三素句的图示,写出一句三素句。

晚饭以后

教学后测成绩统计(满分100分):

评析

单项能力都可以按“六步三段”教学过程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张晓菲的《“二素句”教学》、张威的《“三素句”教学》和她的《“四素句”教学》都是按“六步三段”教学过程模型设计的。我亲自听过《“三素句”教学》,其实施非常顺利。

教案上的六步是:

1.引起学生注意。

2.复习原有知识:“二素句”。

3.呈现精心组织的新材料:“三素句”的具体例子。

4.归纳“三素句”的特征:谁+地点+干什么。

5.变式练习:完成七道练习题。

6.创设情境,促进迁移:完成四道测验题。

从测验结果来看,教学效果立竿见影。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一节课内90%的人掌握了“三素句”的结构,能运用“三素句”的规则填空和看图写“三素句”。

教学成功的原因是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任务分析适当。在教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呈现的“三素句”例子恰当。此外目标陈述与任务分析都做得规范、准确。

(皮连生)

案例三:“四素句”的教学

执教教 师: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张威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四素句的四个要素,并能在所提供的若干句子中正确地找出四素句。

2.能按照“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

3.能写四素句,且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任务分析】

1.目标1属于四素句结构图式的记忆和理解。

2.目标2和目标3属于四素句结构图式的运用。

学习条件的内部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四素句,但是这些四素句只限于口语表达,还没有规范化。

外部条件:教师向学生提供四素句的若干例证并对他们的反应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3.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三素句”的两种形式:

(1)时间+谁+干什么。

(2)地点+谁+干什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起学生注意

导入:介绍小笑脸的奖励方法。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小笑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复习原有相关知识

1.回忆二素句和三素句的要素。

回忆二素句和三素句的两种基本形式和要素;出示两个三素句。

(1)课间,同学们在跳绳。

(2)同学们在校园里跳绳。

判断以上两句话属于几素句,属于哪种形式。再出示两个句子中出现的4个词语,请同学把这几个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句子。

同学们、跳绳、课间、在校园里

观察比较两个三素句和新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或有了什么变化。

三素句:

(1)课间,同学们在跳绳。

(2)同学们在校园里跳绳。

新句子: 课间,同学们在校园里跳绳。

2.给新句子起名字。

师: 这个新句子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请你根据新朋友的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吧。(特点:有四个要素。起名:四素句)

【设计意图】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学习过的句子类型,帮助学生回忆二素句和三素句的特点和形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自己为新句子起名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呈现精心组织的新材料

1.初步概括四素句定义。

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是——四素句。(板书:四素句)

你认为什么样的句子就可以叫四素句了呢?(此处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过多的纠正)

2.写一句自己认为是四素句的句子。

3.出示判断题,小组合作判断并修改,帮助学生弄清四素句的定义。

(1)今天,同学们在教室里补选劳动委员。

(2)元元在十字路口等公共汽车。(缺少时间要素)

(3)1984年2月16日,在工业展览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

(4)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美丽的雪景。(缺少地点要素)

(5)春天,院子里的小柳树发芽了。

【设计意图】四素句的形式比较多变,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渗透两点:(1)只有四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称之为四素句;(2)当四个要素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还称之为四素句。

四、引导学生归纳四素句的特征

1.全班交流,明确四素句的四要素缺一不可。(板书: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者什么时间、什么、在什么地方、怎么了)

2.教师总结,归纳四素句定义:

(1)句子里含有“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四个要素;

(2)句子的最末用句号。

3.根据四素句的四个要素填空,说明填的要素名称。

(1)一天,几个孩子在________放风筝。

(2)清晨,小白兔到菜园里________。

(3)________,我在家里写作业。

(4)美术课上,________在教室里画画儿。

(5)昨天,我在________捡到一支钢笔。

4.判断刚才自己写的句子是否为四素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比较能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出四素句的特点,从而运用这种规律来判断和找出四素句。另外,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教师要在课上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例子,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巩固与变式练习

1.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为四素句,并说明理由。

清晨,我来到海边散步。

秋天,公园里的枫叶红了。

下课后,小亮在教室里看书。

秋天,果园里,苹果熟了,梨也熟了。 (含有两个“什么”和“怎么了”的四素句)

2.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1)秋天,果园里的________露出红红的脸颊。

A.太阳 B.梨 C.苹果

(2)________,天空中的星星困得眨眼。

A.夜深了 B.每当太阳升起 C.清晨

(3)20分钟后,小明________踢球。

A.坐在草地上 B.来到操场 C.在十字路口

(4)冬天,________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

A.我 B.爷爷 C.小伙伴们

3.看图说一组四素句。(春夏秋冬)

4.选择下面表格里的成分写一个四素句。

5.出示一段话,学生自己填一填,全班交流。

早晨,________。课间,________。音乐课上,________。放学后,________。我的一天多么丰富多彩呀。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小,所以教师选用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本学期或上一学期接触过的知识,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困难,更便于学生的判断和学习。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练习设计也按照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来呈现。

六、创设情境,促进技能的迁移

总结: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认识了新朋友——四素句。同学们,刚才老师说的这句话是四素句吗?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句子里含有“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四个要素,句子的最末用句号,这样的句子叫四素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素句,三素句已经可以把要说的话表达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四素句呢?平时说话时用上四素句,就能把句子说得更清楚、更完整,让人一听就明白。我们不仅可以用四素句来描述自己丰富多彩的一天,还可以用它描述春夏秋冬和许许多多的事物呢,希望同学们能用四素句说出更多精彩的话和大家分享。

【教学后测】

一、读读下列句子,回忆四素句的图式,想想句子缺少了哪个成分,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课了,________在球场上踢足球。

A.操场上 B.同学们 C.做操

2.明天,爸爸在________开会。

A.北京 B.奶奶 C.上班

3.晚上,我们全家________吃饭。

A.同学们 B.上班 C.在奶奶家

二、回忆四素句的图式,根据图片的内容,把句子填写完整。

1.星期六,小朋友们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踢足球。

三、回忆四素句的图式,把下列四素句填写完整。

1.中午,妹妹在房间里________。

2.________,弟弟________放风筝。

3.晚上,妈妈在________ ________。

4.放学后,我在家里________。

5.________,爷爷________看报纸。

四、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根据四素句的图式,写出两句四素句。

晚饭以后

评析

在“二素句”的基础上形成“三素句”和“四素句”的过程,在图式理论学习理论中,被称为图示的“增生”过程。当仅明白“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了。”的句子图式的学生,遇到如“我们/在操场上/做操。”这样的句子时,原有的句子图式已经不适用。教师通过同时呈现多个类似例子,学生经历一个概括过程,出现图式的“增生”。

在句子图式教学初期,教师常常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话时,由于口语习惯,他们总是无意识地在句子中加上一个“在”字。如说“小猫在钓鱼”、“小明在写字”。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小猫钓鱼”、“小明写字”。否则,遇到“我们/在操场上/做操。”这样的“三素句”时,会出现“我们/在操场上/在做操。”这种与图式不一致的句子。因为此处的“在”意即“正在”(作为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进行,所以加上一个“在”字,图式里面多了一个修饰成分。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皮连生)

案例四:缩句的教学

执教教 师: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 杨秀红 执教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

2.能把长句子压缩成短句子,只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

【任务分析】

(1)缩句属于基本技能。

(2)条件是学生已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图式,理解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概念,会扩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纸、堂练纸、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展示扩句的典型例子:

1.复习句子的基本结构图式。

2.复习“扩句”的概念:扩句,就是给短句添加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3.原句只有主要成分。画横线的内容,即添加的内容属于次要成分。

二、明确缩句概念

1.出示正例:

师: 我们来看看刚刚展示过的句子。只不过,这些句子前后调换了顺序。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

2.小结

缩句,就是把长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只保留主要成分。需要注意的是:缩写后的句子,既要简洁,又要完整。

【板书】

缩句:去掉次要成分,保留主要成分。

句式: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三、提炼缩句方法

1.判断:请根据刚刚学习的方法,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正确的请你打上“√”,错误的打“×”。

2.四人小组交流,并说说理由。

3.指名发言,并进行提炼。

4.提炼缩句方法。

(1)要求:去掉次要成分,保留主要成分: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2)缩句方法:

A.去掉“……的”、“……地”、“得……”。

B.去掉数量词。

C.去掉“在……(中、里、下)”等表示方位的词语。

D.保留“着、了、过”三个助词。

E.保留否定词“不、无、没有”。

F.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四、巩固学习成果

1.口头练习:

(1)灰蒙蒙的天上飘着鹅毛般的雪花。

(2)我常常怀念故乡熟悉的朋友。

(3)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

(4)我激动得流下晶莹的泪珠。

(5)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2.书面练习:

(1)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3)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高兴兴地走进十分华丽的少年宫。

(4)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

(5)获得冠军的他激动地跳起来。

(6)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7)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

(8)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9)经过九年的试验,他和工人们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轮船。

(10)捣蛋的可可把崭新的联想计算机弄坏了。

3.讲评。

五、总结

写文章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句子,有时候需要使用优美生动的长句,有时候则需要使用简洁精炼的短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句子,一定要保证句子的完整性。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缩句的办法,来检查我们缩写的句子是否完整。

【板书】

去掉次要 保留主要

既要简洁 又要完整

评析

当三年级儿童掌握了三种句子图式,即“谁+干什么。”、“谁+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而且在此基础上,图式进行了“增生”,增加了次要成分。现在的任务是,去掉次要成分,保留主要成分,类似于数学中的逆运算。在大量熟悉的例句的支撑下,学生能顺利地理解缩句的规则。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除省略第一步“告知目标与引起注意”之外,其余步骤符合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六步三段”教学过程模型。

这是缩句教学形式之一。也就是说,在未出现“主、谓、宾”三个句子基本概念的条件下,只要有了充分的句子图式学习,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扩句和缩句任务。本课所教的新知识如下:

缩句方法:

A.去掉“……的”、“……地”、“得……”。

B.去掉数量词。

C.去掉“在……(中、里、下)”等表示方位的词语。

D.保留“着、了、过”三个助词。

E.保留否定词“不、无、没有”。

F.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长期的研究表明,上述扩句和缩句的教学可以和句法的基本概念教学相结合。如果学生知识结构中有了“主、谓、宾”和“定、状、补”概念,那么:

A.去掉“……的”、“……地”、“得……”,就是去掉“定、状、补”成分。

C.去掉“在……(中、里、下)”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就是去掉“状语”成分。

从核心素养的讨论来看,图式的学习停留于“语感”水平,必须借助图式,使句子教学上升到概念和规则水平,才能实现触类旁通的目的。

(皮连生)

小学一至三年级句子教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周金钟 张威

一、研究的背景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其2011年的修订版取消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法教学内容,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很大的争论。例如,《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7期发表了江苏省作者黄德焘的文章——《让语法知识回归教材,给语法教学一席之地》。其论点有三:(1)删除语法知识,取消语法教学使教材内容脱节,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2)删除语法知识,取消语法教学对汉语的正确使用起了消极作用;(3)删除语法知识,取消语法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倒退。所以该文认为取消语法教学的理由不能成立。

北京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章熊先生在《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0期发表《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一文,文中专门谈了他对语法教学的看法。他说:“语法教学是在这次‘课改’中消失的。”他介绍了吕叔湘先生关于语法教学的观点:“不是不学,而是要多学,可绝不是现在这个学法。”

吴红耘、皮连生在评述章熊先生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的文章中,除了赞同吕先生的观点之外,将章熊先生的看法概括如下:

(1)语法知识教学的目的:不是把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作为手段。“语法知识就好比一根拐棍……用它帮助走路”。为此,要改变评价标准。这就是说,教的是知识,考的不是语法知识本身,而是运用语法知识的言语技能。

(2)教学任务:既包括句法,又超越句法。要注意控制难度,对于那些基本概念,只取最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知道就行了。

(3)教学方法:赞同吕先生的观点,不只是“静态分析”,而要重在“动态研究”,这是指“我们今天开始重视的‘程序性知识’而言的。”

(4)中学语法教学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好,语法教学可以起到掌握必要语法概念和规则、纠正语病、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的作用。”

吴红耘、皮连生明确指出,放弃小学词法句法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一大误区。

新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负责人之一的巢宗祺教授对于课程标准中为什么取消语法教学作了详细的回答。概括地说,其理由有四:(1)以往的语法教学确实存在严重的缺点,耗时多而收效微;(2)在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中,一旦语法成了规定项目之后,教师就可能为了完成规定的内容而去教语法,而这样则往往会忘却学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而不是语文教师或语法研究专家;(3)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曹雪芹不懂“主、谓、宾、定、状、补”,却成了语言大师和文章大家;我们普通人没学语法,不是学会了说话并且能让别人听懂吗?(4)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尚不成熟。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到在小学完全不教句法,学生没有句法结构的概念和知识,有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很难执行。例如,遇到学生运用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错误,教师无法纠正;又如,教师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具体,而所谓写具体,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在句子的主要成分之前或之后加上修饰或限制成分。学生未掌握句子成分的概念,教师连话都无法说。再说,小学生必须学习重要的标点符号。学生不学句子概念,用来断句的句号怎么学,怎么教?不能认为文盲都会说话,而且说的话别人也能听懂,就否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皮连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句法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认为指导句子教学的理论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主要理论可以概括如下。

(一)运用广义知识概念解释语文能力

一切能教会的能力来自广义上的知识。所以要教会学生某种能力,必须找到能力背后的知识及其类型。通过长期研究,皮连生将语文能力分解为四个成分:(1)基本技能(含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2)高级技能(含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3)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知识;(4)语文专门知识(如词法和句法概念与规则)。

(二)运用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解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句子结构的形成、拓展和分化的过程

为了探索小学生掌握句子结构的心理学规律,20世纪90年代后期,皮连生教授指导博士生王小明以《图式理论与句子教学》为题,对小学生句子结构形成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王小明博士总结他的研究结果说:

“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在吸收教师句子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句子训练方法有极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讲,支撑句子教学的科学理论是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这样看来,在建构支撑语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方面,我们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感到,句子图式学习理论非常有用。

(三)运用模糊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解释句法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句法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属于智慧技能学习。其学习的初期,宜于用图式学习理论来指导。但是图式只是一种对知识的模糊的心理表征。句法概念和规则学习的后期,必须采用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精确表征。所以其后期的教学,宜于采用智慧技能学习层次理论来指导,也就是在图式学的基础上转入句子成分概念和句法规则的学习。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效果

本次研究工作一共进行六个学期,主要执教者是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张威,试教的班级就是她所教的班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运用图式理论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建构句子结构图式;

(2)运用模糊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习得句子成分概念和句法规则;

(3)运用“六步三段”教学模型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运用句法知识的技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用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稳步推进,力求研究取得实效。

(一)运用图式理论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建构句子结构图式

1.句子结构的模糊表征(也就是“合”阶段)

图式是知识的简约的表征方式。对于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在他们头脑中句子最初是以“谁+干什么。”的图式表征的,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二素句”。以后“谁”和“干什么”逐渐分化。“谁”可以是“人”、“物”;“干什么”可以分化为“干”和“什么”。尽管儿童尚未掌握句子的成分概念,但是借助图式,他们能作出什么是完整的句子和不是完整的句子的判断。

在进行“二素句”(“谁+干什么/谁+怎么了”)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这样的句式,但这些句子只限于口语表达,还没有规范化。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展了句子的专项能力训练课,起始课就是“二素句”专项训练。我们在训练课上向学生提供句式的若干例证,并对他们的反应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来帮助学生达到会说完整句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对例句感到熟悉,我们提供的例证大都来源于教材。如:

柳树 醒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

果树 开花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

我们 种果树。(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有改动)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画横线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都表示句子中的“谁”)。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总结没有画线的部分又表示什么呢?(表示句子中的“干什么”或“怎么了”)由此归纳出“二素句”、“谁+干什么。”或“谁+怎么了。”的句子结构。

(1)句子里含有“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了”这两个部分。

(2)句子的末尾用句号。

在这里,我们用“谁”笼统地代表“谁+干什么。”句式和“什么+怎么样。”句式中的“谁”和“什么”,之所以把上述两种句式进行合并(即模糊表征),是因为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句子图式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进行建构,如果此时急于把精确表征都教给孩子,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而这里两个句式中的“谁”和“什么”笼统地用“谁”来代替,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二素句”图式基本建构以后,要通过练习和反馈才能真正掌握,形成运用的能力。在练习中,我们给学生出示这样一组组的练习,把握训练的梯度。如:

我们 搬 东西。

小蜜蜂________。

________。

学生通过初步的练习,对于“谁+干什么。”或“谁+怎么了。”的句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可以灵活地运用。

2.比较精确表征(也就是“分”)阶段

当学生对于“谁+干什么。”或“谁+怎么了。”句式已经开始在头脑中建构完成后,这个句式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上述两个句式中的“谁”和“什么”进行区分。在接下来的二素句训练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谁”可以指人或动物;“什么”指的是物(植物或自然现象),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把概念具体化,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征。如:

(1)小女孩看书。(人)

(2)小猫吃鱼。(动物)

(3)柳条随风飘动。(植物)

(4)星星眨眼睛。(自然现象)

教师出示四个例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人和动物都可以用“谁”来表示,而植物和自然现象则用“什么”表示,师生共同总结出“二素句”的特点,并明确“谁+干什么。”句式和“什么+怎么样。”句式的具体区别。

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素句”专项能力训练。三素句有两个基本的结构图式,即“时间+谁+干什么。”和“谁+地点+干什么。”

以第一个图式为例,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两句话:

(1)小红 睡觉。

(2)晚上,小红 睡觉。

经过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后面的这个句子说得更完整。由此,引出三素句的学习。教师出示例句:

妈妈 晒 棉被。

中午,妈妈 晒 棉被。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句话,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二素句”知识,很快发现这两个句子中都有“谁+干什么”,不同之处在于后一个句子比前一个句子多出了一个要素——“中午”,还多了一个标点符号——逗号。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观察所得,并将多出的这个“时间”要素用红线标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再读读这句话。为了强调表示时间的词语运用得准确,符合生活实际,教师还可以提问:为什么是“中午”晒被子呢?学生马上会想到,因为中午的太阳光最充足,最适合晒被子。教师及时给学生反馈:“时间”这个要素不是随便写上的,而是应选择最符合生活实际的写出来。

下面的两组例句,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将“三素句”和“二素句”进行比较,感受两者的不同之处,同时,进一步强调时间的准确运用。

乌鸦 喝 水。⇨早上,乌鸦 喝 水。

小花儿 开了。⇨夏天,小花儿 开了。

在学生观察、交流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三素句”的三个要素和两个标点:

(1)句子里含有“什么时间”、“谁”、“干什么”这三个要素;

(2)时间后面用逗号,句子的末尾用句号。

“四素句”的专项能力训练也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时,教师遵循“例—规”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例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如:

课间,同学们 在跳绳。(“三素句”)

同学们 在校园里 跳绳。(“三素句”)

课间,同学们 在校园里 跳绳。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新句子和前两个“三素句”明显多了一个要素,进而归纳出“四素句”的基本图式:

时间+谁+地点+干什么。

什么+时间+地点+怎么了。

需要指出的是:“四素句”的形式变化比较多,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渗透两点:(1)只有四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称之为“四素句”;(2)当四个要素在句子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还称之为“四素句”。

3.教学效果

在“二素句”、“三素句”和“四素句”的教学结束之后,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开始用句子结构图式来分析课文中出现的句子,表达语句时,话语更加清晰完整了;在写话练习时,多数学生能够把句子写通顺、写清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关句子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修改病句方面得到提高。

(二)运用模糊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句子成分概念和规则

1.主语、谓语、宾语概念教学的方法

模糊概念也就是难以严格下定义的概念。其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逐渐精确化的过程。句子概念和句法规则是典型的模糊概念和规则。不能用教数学、物理、化学中易下定义的概念和规则的教学方法来教句子概念和规则,否则教学一定失败。这也是中小学教师乃至语文教材编写者不敢进行词法、句法概念和规则教学的根本原因。

难道说词法、句法知识不好教,我们就不教了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刻地感受到缺失词法、句法知识给学生造成的语言能力的缺失,以及给教学带来的不便。为扭转这种不良局面,皮连生教授指导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研究表明,句子图式学习是突破语文学科中的词法和句法概念和规则教学的关键步骤。一旦低年级学生形成了句子结构图式,他们头脑中就已经形成句子成分的模糊表征。主语、谓语、宾语的学习,不是重新学习句子成分概念,而是学习概念的符号,即将句子图式中的“谁”替换成“主语”,“干”替换成“谓语”,“什么”替换成“宾语”。再加上学生熟悉的例句的支持,其实学习并不难。

为了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句子成分概念,我们突破抽象概念学习的传统规律,用描述性的而非定义性的方式学习,使抽象概念的学习转化成具体概念的学习。以下是我们进行主、谓、宾教学的方法: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姐姐 洗 衣服。

熊猫 吃 竹子。

柳树 长出 嫩芽。

这三句话都表示“谁+干什么”。根据“谁+干什么”又可以把句子分为三个部分,老师用一个表格来进行了表示:

第一竖列中,“姐姐”、“狗熊”、“柳树”都是表示句子中的“谁”,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或植物,而且这些表示“谁”的词语一般都是名词,这个时候我们给这个“谁”取一个名字,称它为“主语”。

由此,我们得出了主语的概念,并将这个概念描述为:

主语是句子中的“谁”,可以指人、动物、植物或其他具体的事物,一般是个名词。

再看下一组例句,请你来判断一下主语是谁?为什么?(主语是表示“谁”的词语,根据主语的概念就可以进行判断了)

小洁 穿着 连衣裙。

小猴 爬上 葡萄架。

苹果 露出 红红的 脸颊。

第二竖列中,“洗”、“吃”、“长出”都是跟在主语的后面,表示主语的动作,一般都是一个动词,这个时候我们就给这个“干”的部分取一个名字,称它为“谓语”,将谓语的概念描述为:

谓语是句子中主语做的动作,跟在主语的后面,一般是个动词。

教师引导学生看表格:第三竖列中,“衣服”、“蜂蜜”、“嫩芽”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试着说说,如都是名词,都跟在动词的后面或者都跟在谓语的后面。如果能说出都是前面这个动作的对象就更好。

老师小结: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句子中主语所做的动作的对象,如“洗”什么,洗的是“衣服”;“吃”什么,吃的是蜂蜜;“长出”什么,长出了嫩芽。这个动作的对象跟在动词也就是谓语的后面,而且一般都是名词,我们称它为“宾语”,把宾语的概念描述为:

宾语是句子中动作的对象,跟在谓语的后面,一般是个名词。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下面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分别是什么,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

小洁 穿着 连衣裙。

小猴 爬上 葡萄架。

苹果 露出 红红的 脸颊。

学到这里,我们应该都知道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就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这三个基本成分构成的。

2.定、状、补概念教学

运用上述方法我们进行了定语、状语、补语概念的教学研究。一旦学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概念之后,学生就能区分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在造句和写话中,“写具体”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3.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规则教学

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一旦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概念之后,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句子的“定语成分”时,只要告诉学生“定语后面带‘白勺的’”,学生很快能理解“的”的使用规则;同样,当学生理解句子的状语成分后,告诉学生,“状语后面带‘土也的’”,学生也不难理解“地”。可以用类似方法教“得”的使用规则并使之支配学生的行为。

4.教学效果说明

在教学中,我们把复杂的抽象概念用描述性语言教给孩子,把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从观察句子的相同点入手,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谁+干+什么”的句子图式进行转化,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句子结构概念,把复杂问题分解和简单化,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的考查,我们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能避免句子成分残缺问题的出现。在一般的简单句中,小学三年级学生一般能避免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错用。即使用错,纠正起来也不难。通过概念教学,学生会发现句子的结构规则,在明确句子中各部分的概念以后对句子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在说话和写话时可以比较轻松地把一句话说完整。

(三)运用确保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方法——“六步三段”教学模型

该模型能指导教师真正实现章熊先生说的理想的教学结果,即“教的是知识,掌握的不是语法知识本身,而是运用语法知识的言语技能”。经过三年数十节研究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六步三段”教学过程模型是指导教师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的很好的方法。

1.正确理解“六步三段”教学模型每一步的依据和目的

皮连生教授对广义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阐述的:广义知识的学习经过新知识的习得阶段,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阶段。

任何学习都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和预期。由于对学习目标的期望,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唤醒状态(第一步);学习成功与否决定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准备,所以在教授新知识前,必须保证学生原有知识可以利用并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第二步);在学生已经有学习准备的前提条件下,呈现新信息。在语文学科,主要是呈现语文读写的概念性知识和读写规则的例子。例子必须精心选择,应该是学生熟悉的(第三步);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归纳出新的概念和规则,实现“举三反一”(第四步)。

实现前四步,只表明新的概念性知识或规则已经习得,不能保证习得的新知识能在新情境中运用。所以接下来,必须实现第五步,即教师创设变化的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实现“举一反三的过程”。练习中伴随信息反馈是练习有效的关键(第五步)。最后,因为习得的是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教师还必须创设与学习和练习时不同的环境,以便检验技能的运用和迁移效果(第六步)。

2.举例说明“六步三段”模型的运用

下面以一节课中的“定语”教学过程为例说明“六步三段”模型的运用。

●新知识的习得阶段: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略)。

(2)复习原有知识:教师出示例句:要求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找出它的主、谓、宾。

淘气的 妹妹 拍 红色的 皮球。

可爱的 小鸟 扇动 黄色的 翅膀。

美丽的 荷花 绽开 透明的 花瓣。

(3)呈现精心选择的概念例子。学生各自完成练习后,全班交流。

淘气的 妹妹 红色的 皮球

可爱的 小鸟 扇动 黄色的 翅膀

美丽的 荷花 绽开 透明的 花瓣

(4)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发现“定语”的概念: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句子中除了主、谓、宾外,还有其他成分吗?带颜色的词语在什么位置?它们的位置与谁有关系?②这些词语虽然不同,但位置却有规律,都是在主语或者宾语的前面,我们将这些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叫“定语”。用小括号“( )”来表示。

●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

(1)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看使用了定语以后,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妹妹 拍 皮球。

淘气的 妹妹 拍 红色的 皮球。

(2)记住定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编个顺口溜:“主、宾前面是定语”。

●新知识的迁移运用阶段: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找出句子中的定语成分、给句子加上恰当的定语等项目练习,使学生形成运用定语的能力。

3.教学效果说明

在设计每一节专项技能课时,我们都会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后测的设计,后测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后测的结果来看,学生在专项课上的学习效果良好,比如“的、地、得”的使用一课,在教学前测中学生整张试卷的正确率为64.5%,后测比前测题目稍难,数量增加了10题,正确率达到84.4%,仅一节课,正确率就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可见专项能力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大。

按照“六步三段”教学模型在完成句子次要成分(定、状、补)专项能力训练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由于教师课前清楚地知道要将这些句子成分知识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层面,目标性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并没有感到困难。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与对照班级的学生相比,显得完整、具体得多了。

四、教学实验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一)主要成果

三年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句子教学实验研究,稳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初步掌握了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句子成分和句法规则教学的有效方法,即运用图式理论及模糊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先帮助学生建立句子结构图式,然后掌握句子成分概念和结构助词的运用规则;运用“六步三段”教学模型将句子结构知识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初步探索出了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句子与段落教学内容及其序列(见下表)。

(3)完成了小学低年级句子教学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试教和修改,为广大语文教师开展句子教学实验提供了可操作的第一手材料。

(4)培训了一批系统掌握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张威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团队逐渐成长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也验证了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培训教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结论

针对语法知识教与不教的问题,吕叔湘、章熊和巢宗祺等语文教育名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语法要教。他们担心的是采用老办法教,会导致语文教学再次走进另一个误区。我们在小学低年级进行的句子教学实践证明,要解决语法教学问题,必须先放弃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采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遵循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规律,把语文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 2ErrEZAY9SBxl/NtgrDLo70NWLPJDUecV2GOf6EIHsXMBiqkEiiy5QTh6x2AH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