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段落与篇章结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一:“总—分”结构段落教学

执教教 师: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合成小学 卢丽玲 执教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总—分”结构段落的特征,能辨别“总—分”结构段。

2.能根据“总—分”结构段落结构特征,找出总句和分句。

3.能采用“总—分”结构图式写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

【任务分析】

学习类型及学习条件分析:

教学目标1和目标2属于“总—分”结构段落图式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目标3属于“总—分”结构段落图式的运用。

内部条件:学生已经形成自然段的结构图式,能够识别自然段,会概括文段意思。

外部条件:教师向学生提供“总—分”段落结构的正反例子,并规范学生的表述。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别人读得更轻松,读得更明白,一般都要给文章分段。说一说:你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分几段?

2.每一篇文章,有一个主题;每一段话,也应该有一个中心。有时候,为了让读者一读就明白,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一种常用的构段方式——“总—分”结构段落。

【板书】

“总—分”结构段落

二、发现“总—分”构段的特点

1.出示正例:

(1)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

(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

(3)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4)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

2.寻找规律:

(1)这四段话分别讲了什么意思?

(2)能够概括每段话意思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

三、归纳“总—分”构段规则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段落中有一句话能概括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2)其他几句话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去写的。

(3)这句话可以在段落的前面,也可以在后面,甚至可以在两头。

2.小结:在一个自然段落中,有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其他的句子分别从不同方面来描写,这种结构的段落,就叫做“总—分”结构段落。段落中,能概括整段意思的句子叫总句,其他从不同方面展开的句子叫分句。

四、运用规则,辨识段落。

1.出示正例一: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预设】这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第一句提示要描写是形形色色的人,后面具体描写了各种形态的人。

2.出示正例二: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

【预设】这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围绕香港成了灯的海洋,分别写了港湾灯光、马路车灯、大厦的霓虹灯。

3.出示反例一: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珍珠泉》

【预设】这不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分别写了不同的几种景物。

4.出示反例二: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预设】这不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这段话中,没有一个能够概括全段意思的句子。

五、创设情景,运用新知

1.给下面一段话加上一个总起句。

________。看,操场中间,有的跳皮筋,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最有趣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他们由老师带着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

2.出示一张菜市场的照片,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写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

【板书】

“总—分”结构段

总—分

分—总

总—分—总

(选自:吴忠豪、唐懋龙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148页。)

案例二:并列结构段落教学

执教教 师: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江美芳 执教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并列结构段落的构段规则。

2.能运用规则识别并列结构的段落。

3.能运用规则写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任务分析】

1.学习结果类型:

目标1:并列结构构段规则的记忆。

目标2:并列结构构段规则的理解。

目标3:并列结构构段规则的运用。

2.学习条件:

外部条件:教师设计几个并列结构段落的典型例子,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评价。

内部条件:能通过辨别、假设、抽象和概括等心理过程,概括并列结构段的特征。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总—分”结构构段。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总—分”结构的段落。谁能结合下面一段话,说说“总—分”结构段落的特点。

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争奇斗艳,美丽极了。蝴蝶兰开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水仙花开了,像一个个花仙子在翩翩起舞;喇叭花开了,像吹起了一个个小喇叭。

2.当然,有时候在描写一系列事物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进行总起或者总结,只需要一一进行罗列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全新的构段方式——并列构段。

【自评】由“总—分”式的段落结构导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两种构段方式的不同。

二、学习范例,发现特点

1.出示正例一: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1)这段话分别描写了哪几种事物?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这段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和大龙虾这三种事物,句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2)这段话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这一段话,描写的都是海底的物产,但描写的是不同事物。

(3)小结:这段话描写相互关联的几种事物,去表现同一个主题。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板书】

不同事物

2.出示正例二: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

(1)这段话共有几句?每一句各讲了什么事物?

(2)这些句子中,有没有中心句?

(3)小结:这段话描写了细雨、柳丝、草、花、小燕子等一系列春天的景物和小动物,它们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

3.出示正例三: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1)这段话共有几句?分别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预设】这段话共有四句,分别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和小鹿这四种不同的事物。

(2)小结:这段话主要写了小兴安岭春天时的景色。通过描写相互关联的几种事物去表现同一个主题,句与句之间也没有主次之分。

【自评】学生学习并列结构段落的构段规则,首先是教师先呈现出三个学生熟悉的段落作为正例,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接着引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认识并列结构段落的概念。学生通过对正例的辨别,归纳出规则,这是“例—规”法的运用。

三、发现特点,提炼规则

1.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议论、回答,教师提炼)

(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2)主题比较统一: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

2.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有没有哪个句子能概括该自然段的意思?

【预设】没有,每个句子既独立存在,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小结: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将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组合在一起,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这样的段落叫并列结构的段落。

【板书】

一个中心,没有主次

【自评】教师在不违背语文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并列结构段落构段规则”,规则的陈述尽可能简单明了。在实施时,教师能启发学生发现“归纳并列结构段落构段规则”,使他们享受发现的乐趣,这是“举三反一”的过程。

四、运用规则,辨识段落

判断下面的段落是不是并列结构,为什么?

(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表。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

(2)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改动)

(3)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

【预设】前两个段落是并列结构的,第三个不是,第三个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排列的,是一种新的构段方式。

【自评】本环节运用并列结构段落规则辨别正反例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并列结构段落的认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列结构段落的规则,实现了知识的重组、转化。

五、创设情景,迁移运用

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很不错,为了奖励大家,我带来了一段录像,想不想看?

1.播放视频:《花都湖》

(1)同学们看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花都湖的水、桥、树、山……)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运用并列结构的构段方法,写一段话,表现花都湖景色的美丽。

(4)评价学生写作片段。

2.继续运用并列结构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以“花都广场很热闹”为中心意思,写一段并列结构的话。

(1)学生练写。

(2)评价点拨。

3.再次齐读并列结构的段落的特点。

【自评】教师通过提供情景,让学生运用并列结构的段落进行练说、仿写。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才能掌握并列结构段落构段的技能,实现由掌握并列结构段落的知识到掌握并列结构段落构段的技能。这一过程采用的是“规—例”法。

【板书】

并列结构段

内容:不同方面 不同事物

形式:并列关系 不分主次

(选自:吴忠豪、唐懋龙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148页。)

【检测】

1.读下面的自然段,请在并列结构段落的后面打“√”。

(1)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火红色是给枫叶的,看,枫叶像燃烧的烈火。 ( )

(2)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 )

(3)起先,天空由蓝变灰,像一个生气的小孩。接着,雷公打起了鼓,雨珠儿像小孩一样乱蹦乱跳。最后,雨终于停了,万物一片生机。 ( )

2.请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写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案例三:承接结构段落教学

执教教 师: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杨屋第一小学 杨银开 执教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承接结构段落的特征。

2.能根据承接结构段落的特征,识别承接结构的段落。

3.能运用规则写一个承接结构的段落。

【任务分析】

1.学习类型及学习条件分析:

2.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句子的概念和自然段的图式结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总—分”结构段。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

2.复习并列结构段。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构段方式。它和上面两种截然不同。

评析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将相似的知识混为一谈,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将类似的旧知复习整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构段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出示例子,学习规则

1.出示正例一: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

(1)读读这段话,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草地的颜色是会变化的。

(2)那么草地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预设】绿色→金色→绿色。

(3)这几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预设】草地的颜色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句子间的顺序不能颠倒。

(4)为了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在写的时候就用上了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你能找到吗?

【预设】早上、中午、傍晚。

(5)小结:像上面这样的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我们就称它们为“连接词”。作者写草地的颜色变化,使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句子表达得清晰,富有条理。

2.出示正例二: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

(1)读读这段话,想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金吉娅买洋娃娃的过程。

(2)金吉娅买洋娃娃的过程很曲折,你能找出“连接词”么?

【预设】本来、后来、其中、一直、于是。

(3)归纳总结:为了要把这个过程写得有条理,作者用了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让表达更清楚,更明白。

3.出示正例三: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1)这段话写了什么?

【预设】女娲补天的过程。

(2)每句话具体写了什么?

【预设】找石、挖坑、炼石、补天。

(3)这四句话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预设】不可以,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编排的。

(4)小结:这段话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补天的过程写得很有条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顺序不能颠倒,句子间是有它内在的先后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词可以省略。

【自评】在教学设计中,三个例子既要典型,又要有所变化。在教学实施时,教师紧扣承接结构的两个特征讲清楚每一段落的内容和结构。为了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选取的例子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段落的结构上。

三、归纳承接结构段落构段规则

1.比较这三个段落,你们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段落中的几个句子,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的,顺序不能调换。

【板书】

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评析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例子,总结、归纳出承接结构文段的概念、构段规则。这是“举三反一”的过程,叫“例—规”法。

四、运用规则,辨识承接结构段落

1.出示正例一: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预设】这是一个承接结构的段落。这几句话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说清楚了,句子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2.出示正例二: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慢慢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

【预设】它是承接结构段落。这段话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种玫瑰花至玫瑰花长出叶子的过程写清楚了,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3.出示正例三: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葡萄沟》

【预设】这段话是按照季节的变化顺序和生活常理来描写的:夏天,枝叶繁茂;秋天,硕果累累;收获,款待客人。句子的顺序不可以调换。因此,它是一个承接结构段落。

4.出示反例四: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

【预设】不是承接结构的段落,而是并列结构的段落。作者分别介绍了长城顶上、垛子、城台。调换位置,并不影响文段的通顺,以及读者的理解。

评析

本环节运用承接结构段落规则辨别正反例子,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承接结构段落的认识,实现知识的重组与转化。

五、创设情境,运用规则

1.我们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哪些步骤,请按照先后顺序,写一个承接结构的段落。

【预设】浸泡——揉搓——清洗——晾晒。

2.总结:写文章和做事情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句子与句子之间,如同铁链一样,环环相扣,表达才会严谨、准确。

【板书】

承接结构段

顺序明确 不能调换

(选自:吴忠豪、唐懋龙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148页。)

案例四:扩写教学(一)

执教教 师: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张 威 执教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在原句上找出扩写的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的前、后。

2.能按照“写具体”的要求,扩写一段话,并做到用词恰当。

3.能说出扩写的过程(添加句子次要成分的过程)以及扩写的方法(添加定状补成分,包含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正确使用;运用合理想象和修辞方法)。

【任务分析】

1.目标1和目标3属于对包含主要和次要成分的句子结构图式的记忆和理解。

2.目标2属于对包含主要和次要成分的句子结构图式的运用。

学习的内部条件:学生已经掌握了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图式,但关于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程序和方法,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外部条件:教师向学生提供扩写的程序、方法和例证,并对他们的反应提供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起学生注意

师: 你喜欢孙悟空吗?喜欢它什么?是啊,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能降妖除魔,真是令人羡慕,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孙悟空,不同的是,我们要学会掌握一种使句子发生变化的本领,看谁先学会。有信心吗?

二、复习原有相关知识

1.给句子划分主、谓、宾成分。

回忆句子主、谓、宾概念,划分下面句子的主谓宾成分。全班交流。

孙悟空 举起 金箍棒 小猴子 挥动 手臂

这几句话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都叫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是一句话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句子的主干。

2.复习句子的定、状、补成分。

除了主要成分以外,我们还学习过句子的次要成分,句子的次要成分包括哪些?(定、状、补)

你能说一说下面句子都有哪些次要成分吗?

神通广大的 孙悟空 轻轻地 举起 巨大的 金箍棒 。(定语和状语)

小猴子 高兴 得一蹦三尺高。(补语)

观察这两句话中的“的、地、得”位置,应该怎样使用?

根据这两句话回忆:定语、状语及补语分别在什么位置?(主、宾前面是定语;谓语前面状语;谓语后面是补语)

三、呈现精心组织的新材料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吗?有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秋天:

秋天来了。树叶飘落下来。菊花点头。小松鼠找松果。青蛙挖洞。

你认为这段话写得怎么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

1.扩写“小松鼠找松果。”(主、谓、宾句式)

这句话中只有主要成分,要想把它写具体,可以怎么做?(添加次要成分)请你观察一下,哪些位置可以添加次要成分,使句子更具体?

(1)在主语、宾语前添加定语。

(什么样de)小松鼠 找松果。

在小松鼠的前面可以填形容松鼠的词语,有的词语表示松鼠的外形,有的表示颜色,还有的表示数量。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它们可以用来形容小松鼠。

词语积累:乖巧、活泼、机灵、敏捷、可爱、毛茸茸、讨人喜爱、栗色、棕红色、黄褐色、一群、几只、成群结队……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容小松鼠的词语积累在头脑中。

小松鼠找(什么样de)松果。

在“松果”的前面可以填上什么词语?(美味的、可口的、坚硬的、小塔一般的……)

刚才扩写在主语和宾语前的次要成分都是定语。

(2)在谓语前添加状语。

例如:小松鼠(在哪里)(怎么样de)找松果。

提供可选词汇:在树林里、在大树上、认真地、仔细地、用心地、满怀喜悦地……

(3)运用修辞方法及合理想象。

出示例子:

乖巧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仔细地找美味的松果,看它那忙碌的身影,好像一位勤劳的小精灵。

这里扩写出来的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松鼠的样子——好像一位勤劳的小精灵。除了想象松鼠的样子,我们也可以想象松鼠会说些什么,比如说:

乖巧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仔细地找美味的松果,这时,它找到了一颗大大的松果,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像在说:“________。”

乖巧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仔细地找美味的松果,忽然,它看到了________,它________地说:“________。”

2.比较扩写前、后的句子,发现区别。

小松鼠找松果。

乖巧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仔细地找美味的松果,看它那忙碌的身影,好像一位勤劳的小精灵。这时,它找到了一颗大大的松果,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像在说:“太好啦!我找到松果啦!”

通过扩写,原句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看,句子变得怎样了?

四、引导学生归纳扩写的位置和方法

1.第二句话与第一句话相比,更加具体、生动了。这是因为我们首先在原来句子的基础上添加了什么?(次要成分)添加次要成分的时候,词语使用要恰当,不必要在每一处地方都添加,而是在可以具体的地方添加。

2.要把句子写生动,可以展开丰富的合理想象,并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这样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扩写。

五、巩固与变式练习

1.巩固练习。学生自由交流后完成段落扩写。

秋天来了。 (在哪里) (什么样de) 树叶 (从哪里)(怎样de) 飘落下来, (好像……) (什么样de) 菊花 (怎样) 点头, (仿佛在说……) 。看,小动物们可忙啦!乖巧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仔细地找美味的松果,看它那忙碌的身影,好像一位勤劳的小精灵。这时,它找到了一颗大大的松果,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像在说:“太好啦!我找到松果啦!” (什么样de) 青蛙正在加紧挖洞, (因为……) 。多美的秋天啊!

2.归纳扩写的好处。

秋天来了。

树叶飘落下来。菊花点头。

小松鼠找松果。青蛙挖洞。

(扩写前)

展示学生作品

(扩写后)

看了这段扩写后的话,你认为扩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句子更加具体生动)通过朗读体现这种变化。

3.变式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使句子更加具体生动,可以在句子里添加次要成分,还可以进行合理想象、巧用修辞。现在,有一位同学需要我们的帮助,愿意去帮帮他吗?

上个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到十三陵的神路去游览,当时,这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天,天空很蓝。

我们来到神路,首先看到了大红门。

过了大红门,有一条神路。

来到神路里面,我看到了许多石人石马。

你认为他的日记写得怎样?在神路,我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来一同回顾一下。(播放有关神路景色的照片)能不能运用我们刚学过的扩写的知识帮帮他,使这段文字更加具体、生动?

(展示学生扩写后的段落)

六、总结提升

今天的学习,对你今后写作文有什么帮助吗?

【板书】

扩写

写具体  写生动

次要成分 巧用修辞、合理想象

案例五:扩写教学(二)

执教教 师: 北京市昌平区巩华中心小学 刘阳 执教年级:四年级

【学情分析】

从表面上看,“扩句”是给简单句加上一些修饰或限定的成分。其在表达上的深层作用,是让句子内容更加准确、具体。因此,这一内容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新题型,正确答题,更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上有所精进,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作文更加贴切、具体、生动。所以学生必须在简单句的基础上掌握扩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扩句的含义和扩句的方法。

2.能依据扩句的规律和原则运用恰当的词语将简单句写得具体。

3.能由句到段,应用扩句和“总—分”构段相结合的的方法将一段语句简单的话写得内容具体,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任务分析】

学习结果类型分析:

目标1属于语文专门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目标2属于基本技能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基本技能中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目标3属于综合学习:总运用扩句规则、“总—分”构段规则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

学习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学生已有完整句的一般观念;能区分名词、动词、代词、时间词、地点词等词语的词性概念;有“总—分”结构段的段落概念;

2.外部条件:提供有附加成分和无附加成分的句子的实例,对学生的反应提供及时反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起学生注意与告知目标

教师出示两棵大树的图片,一棵枝叶繁茂,一棵只有树干。

这两棵大树,你们喜欢哪一棵?为什么?学生交流想法。

告知目标:文章中的一个个句子就像一棵棵大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扩写就是要给只有主干的大树添枝加叶,让句子更生动、具体和形象。

二、复习原有相关知识

出示句子:

雪花飘落下来。

读一读,这个句子,表达意思是否完整?

小结:这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意思完整。

三、呈现精心选择的例子,学生观察、比较

冬天的早上,雪花飘落下来。

冬天的早上,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冬天的早上,一片片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冬天的早上,一片片洁白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冬天的早上,一片片洁白的雪花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1.比较几个句子,观察:后一个句子与前一个句子的区别。

【预设】(1)“冬天的早上”——时间词

(2)“从天空中”——地点词

(3)“一片片”——数量词

(4)“洁白的”——什么样的(“鹅毛般的”——用比喻)

(5)“纷纷扬扬地”——怎样地

还可以说“什么样的雪花”、“怎样地飘落”?

2.对比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你更喜欢哪句话?为什么?两句话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四、引导学生抽象和概括

1.为什么要进行扩句?

(1)加入时间词、地点词、数量词后,句子更加准确和具体了;加入“什么样的”和“怎样地”后,句子更加生动了。

(2)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后面的句子能让人感到雪花很多,很美丽,从中可以读出对雪花的喜爱。

(3)同一个句子,添加不同的修饰限定成分就可以扩出几个不同的句子。

2.扩句的方法:

(1)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时间词、地点词、数量词以及“怎样地”、“什么样的”等修饰限定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和丰满。

(2)名词前加“什么样的”;动词前加“怎样地”。

带着喜爱之情,再读最后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里是采用“例—规”法的教学设计,即引导学生从若干例子的辨别、分析中,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课教到这里,学生获得了扩句的“知识”。

五、进行变式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1.教师分别出示三个例句,学生尝试扩句。

要求:先想一想可以在哪里添加什么内容,再回答。

学生尝试扩句,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扩句结果,通过错例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1)我望着天空。

星期天,我躺在草地上久久地望着蓝蓝的天空。

(2)我看到大海。

暑假,我在家乡惊喜地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

(3)昌平是家乡。

美丽的昌平是我可爱的家乡。

错例(1):晚上,我躺在草地上望着蔚蓝的天空。(句子中“晚上”和“蔚蓝”意思矛盾)

错例(2):在北京,美丽的昌平是我的一个家乡。(这个句子不适宜添加时间词、地点词和数量词)

反馈:在扩句时要结合句子的主干,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添加恰当合理的修饰限定成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们通过正例与反例两个角度,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并总结出扩句原则,从而更加准确地完成题目。

2.分组扩句。每组分配一个句子进行扩写。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尽量多扩写几处。

(1)花儿开了。

(2)老师批改作业。

(3)玲玲做操。

(4)同学们听课。

(5)汽车飞驰。

(6)鸟儿唱歌。

六、拓展练习

1.教师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扩句的方法,每组扩写一句,合作扩写这一段话。

公园里,柳枝长出新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开了,有桃花,有梨花,还有迎春花。小鸟唱歌。小朋友做游戏。

2.自主将这段话进行完整扩写,使每句话表达意思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读了这段话,这个公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春天的公园真美呀!

公园的春天真热闹!

把这样的句子放在开头或结尾就成为了“总—分”或“分—总”段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我们将学习分为句子和段落两个层次。这是依据中年级段的教学为主的学习规律设计的。

评析

上面提供了两份关于“扩写”的教案。学生都是四年级。这里的“扩写”,第一步将只有主要成分的句子加上次要成分;第二步,将围绕一个主题的几个这样的句子经过扩句以后连成一段连贯的话,使文段更具体、生动和形象。第一份教案由十三陵中心小学的张威老师设计与执教;第二份教案由巩华中心小学刘阳老师设计和执教。张威的学校语文教改实验先行一年,完成了句子结构教学;刘阳的学校语文教改实验后行,未完成句子结构教学。请读者仔细阅读教案后,比较下面的表格。

两份关于“扩写”的教案教学过程与内容分析表

续表

请你评一评,两份教案各有什么优点。分析两份教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皮连生) kshv3jQvw3B1eI6x29SQ6DNE+DLpC8DZBTjigm1k7j43XYTq1zusAV/r3Ga0y3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