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相 · 杂谈

从武亦姝选择清华,看一种新的教育趋势

安柏

武亦姝的第二次刷屏,是在得了《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两年后。

她选择了清华,而且是自己选的,而不是像大家猜测的,去北大。

大家都知道,北大是文理兼强,而清华偏重理工。

这个古典美才女,难道会去学理科吗?真是想不到啊!

作为上海市复旦附中的“学霸”,虽然手里有北大、清华的“降分录取优惠”—就是说考到一本线就可以被录取,但武亦姝还是妥妥地取得了613的高分(上海的高考总分是660分,2018年清华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为610分)。

看得出,武亦姝虽然热爱诗词文学,但是不偏科。

要想高考取得高分,文科生必须数学好,理科生必须语文好。

那么,武亦姝选择了什么专业?她是想做同时掌握几门专长的“斜杠青年”,还是想把传统文学的特长仅仅作为业余爱好?

其实,她并没有选择专业,而是进了清华的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是什么呢?它是一所文理学院,是2014年清华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住宿制学院。

文理学院在美国根本不算创新,而是一种传统。但是,对中国父母来说,文理学院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提起“哈耶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人人知道,提起威廉姆斯、艾姆赫斯特大家却一脸茫然。

其实,威廉姆斯、艾姆赫斯特和“哈耶普”一样难考,对于非美国学生来说可能更难考,因为外籍学生的录取比例往往低于5%。

如果我提起一所文理学院,大家心里就有点数了,它的排名一般在全美第三至第五,它就是韦尔斯利—以生产第一夫人著称。希拉里、宋美龄、奥尔布赖特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其实,宋氏三姐妹都选择了韦尔斯利这所学校。

对专业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来说,选专业是件难事。

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高考后填志愿,瞎选的人数最多—“随便选的,并不是很了解”。

即使是按照兴趣爱好选的,到后来也会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选专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们那个年代,选择专业经常是听父母的,都是看毕业后好不好找工作、收入高不高、稳不稳定。

现在这个年代,其实家里不是特别富有的人,也是看毕业后好不好找工作、收入高不高、稳不稳定。

或者可以这样说:家里富,学哲学、艺术;普通人,学工程、IT(互联网技术)。

比如说,现在AI(人工智能)就业形势不错,收入高,很多学生就纷纷要去学AI。

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AI行业缺的是高端人才,而不是本科毕业生。

大多数人选择的路,可能也并不好走,因为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变拥挤了。

而且未来很不确定,现在热门的专业,没准等孩子毕业就降温了。

那么,在你不确定到底要选什么专业的时候,文理学院或许是个潜在的好选择。

文理学院,也叫博雅学院,奉行博雅教育—也叫通识教育,或者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综合教育,强调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文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基础学科为主,涵盖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以此来区别于以职业培训或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综合性大学及各种专业学校、技术高校。

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往往不亚于哈佛、耶鲁等综合性大学,因而成为很多美国中上阶层甚至贵族子女的首选。

其实,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改革还不算特别彻底,学生第二年就要选择专业方向,不过这也的确照顾到了中国普通家庭对务实、高效的需要。

新雅学院的特点是:

所有新生入学先不分专业,先要接受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才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临床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实施推荐免试直读硕士和博士制度,进行本硕博统筹培养。

今年,我同学的儿子考上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文理学院威廉姆斯,选的是哲学专业。我问他:“这个学校和哲学专业是你自己选的吗?”

他和我说,这是他自己选的专业,做金融的老爸一开始还不赞成,原因是国内都没怎么听说过。

“你不是在罗德岛艺术学院夏校学了六周绘画吗?为什么不选择你自己喜欢的绘画专业呢?”

“罗德岛的确很好,也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思想去创作。只是,画了六周的画,我感觉大家还是偏重技术,自己像个画匠。在大学本科阶段就选择艺术专业,还是太窄了,我还是想先学习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对世界和自身有一些认识,对艺术和审美有一些了解,还有批判型思维等。一个人在没有深入学习这些东西前,就学艺术专业,可能只能成为一个画工,而不是艺术家。我也去了两趟威廉姆斯,听了一些哲学课,还是很喜欢的。本来我就喜欢文科多一点,不管是潜力还是兴趣,都超过了数学。”

“你考虑过其他的专业吗?”

“有,原来我以为自己会喜欢建筑,但是有一次暑假,我上了一些关于建筑的课,发现自己想的建筑学,和现实还是不太一样。感兴趣和真正喜欢,还是有区别的。”

他送了我两件T恤,上面印着他自己的画,是一个公益产品,卖了600多件,赚来的钱捐给了养老院。

哲学啦,存在主义啦,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深奥。这里讲一个故事,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哲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被邀请到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讲了一个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华莱士说,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赶到办公室,做8~10个小时忙碌又有挑战的工作,然后下班,去超市买菜、做饭,放松一会儿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生活是否可以改变?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自己的人生有没有目标?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我们都生活在“水”中,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工作,按照惯性一天天过下去。而你如果发问“生活是什么”,或许大多数人答不上来。

我们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了。

都说中国人务实,亚裔妈妈务实,其实这种务实出自危机感,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一般来说,人们会重理轻文,更愿意选择计算机、数据分析等课程,即使是文科,也选择经济、管理、金融类的,反正是毕业就知道要做什么工作的那种,而不是考虑孩子真正热爱的或特长。

其实,美国的教育也相当务实,或者说得难听点,叫功利,名校也不例外。美国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道:

“美国各个名校的大学生,从高中起就被逼着上各种选修课,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找老师写推荐信……他们几乎一模一样,拿各种奖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精通各种技能、考试成绩全A,但是他们看起来光鲜,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和这种“精英教育”正好相反。博雅教育不像精英教育那样重视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而是更多地研究看起来比较虚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哲学。

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学了文学、艺术、哲学,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

数据显示,与选择工科、商科的孩子比起来,这些孩子的职业成就并不差,在需要创意、合作的工作岗位上,可能表现得更好。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说过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话:

“如果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他还说:“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大学的理念》的作者约翰·亨利·纽曼也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是教育令他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

我们不能把大学仅仅看成一个职业培训机构,真正的教育,是让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批判性的思维、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花生地”,胡晓江图) P8GyD8GlY0iFg1ns06tQ7I6+oi7ytTBJu+PIlnI0c4F3IiZAguRBhBEmZq6KTJ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