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相 · 杂谈

我理想中的学校

〔日〕村上春树 ○施小炜 译

说句真心话,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我倒不是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我的成绩嘛,马马虎虎也算说得过去,可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实际上也不怎么用功。我就读的那所神户的高中是所谓的公立重点学校,每个年级都有600多名学生,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在那里,各门功课定期考前50名的学生,姓名要被公布出来,可那份名单上几乎从未出现过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不属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成绩,往好里说,也就是中等偏上吧。

要说我为什么对学业并不热心,理由非常简单。

首先,是因为学习实在没意思,我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换个说法就是,世上有好多事情都比学校里的功课有意思。比如说,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去海边游泳、打棒球、和猫咪玩耍;等到长大以后,或是跟朋友们通宵打麻将,或是跟女朋友约会……相比之下,学校里的功课就无聊多了。

不过,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懒于学习、过于贪玩。因为我打心底里明白,读各种各样的书、投入地听音乐,哪怕把跟女孩子交往算在内也没关系,这类事对于我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个人学习,有时反而比学校里的考试重要。当时在我心中,这种认识有多少得以理论化,如今我已经无法准确地回忆起来了,但我似乎一直在冷眼旁观:“学校里的功课什么的,好无聊啊。”当然,对学业中我感兴趣的内容,我还是肯主动学习的。

其次,对跟别人争夺名次之类的事情,我自小就提不起兴趣。倒不是我矫揉造作,什么分数啦,名次啦,偏差值啦,这类具体表现为数字的优劣评价很难能吸引我。这只能归因于我与生俱来的性格了。虽然我也不无争强好胜的倾向(也因事而异),但在与人竞争的层面,这种意愿几乎从不显现。

如今回想起来,在学校念书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以及读了许多喜欢的书。

说到书,我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的炭窑里乱铲乱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饥似渴地读各种类型的书。单是一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我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消化不了的更多),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胡思乱想。我有时也觉得,这样对于我来说或许是好事。如果环顾自己周围的状况,认真思索那些不自然的现象、矛盾与欺瞒,直接去追究那些无法认同的事,我很可能会被逼至绝境,饱尝艰辛。

通过涉猎各种类型的书,我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而然地“相对化”了,这对于十几岁的我也有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说,书中描写的种种感情,我差不多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一番,在想象中自由地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目睹了种种奇妙的风景,让种种语言穿过自己的身体。因此,我的视野多少变成了复合型的,我并不会单单立足于当下的地点凝望世界,还能从稍稍远一些的地方,相对客观地看看正在凝望世界的自己的模样。

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地被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通过阅读学到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收获。

我的父母都是日语老师,所以对我看书几乎没有一句怨言。尽管他们对我的学习成绩颇为不满,但从来没对我说过“别看书了,好好复习迎考”之类的话。在这件事上我必须感谢双亲。

再重复一遍,我对学校这种“制度”实在喜欢不起来。虽然遇见过几位好老师,学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几乎所有的课程于我都味同嚼蜡,足以把全部好处抵消。在结束学校生活的那一刻,我甚至想过“人生只怕再也不会这么枯燥乏味了吧”—就是枯燥乏味到了这种地步。但不管怎么想,在我们的人生中,枯燥乏味还是会络绎不绝地降临,还是会毫不留情地从天上飘落而下,从地下喷涌而出。

我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并非“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之类。我不指望那么多。因为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的,说到底还是孩子们自己,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教学设备,更不会是什么教育方针。孩子们也不是都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就好比既有擅长奔跑的孩子,也有不擅长奔跑的孩子,既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也有想象力称不上丰富,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发挥优异才能的孩子。理当如此,这才是社会。一旦“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成了规定的“目标”,那么这又将变成怪事一桩了。

我寄希望于学校的,只是“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掉”,这样就足够了。请为每一种个性提供生存的场所。这样一来,学校一定会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与此同时,社会也能变成更充实的自由之地。

(林冬冬摘自南海出版公司《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勾犇图) 2RoEVwBDBbUz4yVwLGhmgKdUh9JJx5aHzkR+GUEemLcUsIzvy4ypZk8AbDBvsK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