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Preface

为了北京中关村四小的名额,在儿子三岁时,家长把东四环180平方米的新房子置换成太阳园90平方米的旧房子;

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家长给她报的培训班越来越多,英语、国学、速算、钢琴、声乐、舞蹈、书法,等等;

为了监控一年级女儿的学习表现,家长在家中除卫生间以外的所有房间安装了摄像头;

班主任老师说,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段。妈妈干脆辞职,全身心盯着儿子的学业;

为了让成绩平平的儿子以外籍身份考上清华北大,家长卖了房子,放弃国内的事业,全家办理移民;

……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越来越焦虑。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出自同一个源头:应试;几乎所有的焦虑,都瞄准同一个目标:在升学考试中胜出!

教育,急不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何必抢跑一秒钟?人的发展自有其规律,过度焦虑容易导致“技术变形”,甚至适得其反。

人生,也讲究总分。 小升初、中考、高考,提高总分是目标,提升弱科尤为重要。孩子的成长,意味着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涉及价值观、身体健康、学习兴趣与习惯、性格、情商及社会成熟度等诸多要素。人生,同样会受短板拖累,同样适用“木桶理论”。

以学习为唯一,缺席这些人生必修课,早晚需要补课。

培养,需要提前量。 发现孩子厌学,才反思早年学习意义引导的不足;发现孩子染上网瘾,才反思早年自制力培养的不足;发现孩子成了“小胖墩”或“豆芽菜”,才反思早年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不足……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全盘体系化认识,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不可避免,就好像没有提前量的对空射击,永远追悔莫及。

学习,自有其规律。 如果孩子不想学,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帮不上忙;安装监控摄像头,看住的是孩子的身,而不是心;盯着做作业、强压各种课外培训班,使孩子早早地厌恶学习,待到自我意识增强后干脆放弃学习……

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才是孩子学习优秀的关键。 对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教育有阶段性的侧重点。童年是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黄金时段,与其强迫他们学习,不如因势利导,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

教育,可以不焦虑

20年来,笔者近距离接触了数千家庭,并作为家庭教育顾问参与了其中一部分孩子的培养。在学业、价值观、性格、情商和社会成熟度等方面,许多优秀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托福、SAT、AP全部满分,重量级国际大赛折桂,常春藤全额奖学金;

留学美国高中一年后,朋友遍及各种肤色,成功竞选校学生会主席;

从美国二流大学起步,三年级转到前50名大学,硕士进入常春藤;

富家子弟,酷暑天做义工,乘公交车往返悠然自得;

赴美留学后,每周和爷爷奶奶视频通话、嘘寒问暖;

13岁,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

从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找出一些共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家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等。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不能套用别人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教育的对象既然是人,尊重人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就是教育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存在共性。 让教育回归理性,尊重人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放松焦虑感和掌控欲,教育就会变得简单。

本书的精英教育观

有一类中国和美国亚裔家长执笔的育儿经,讲述如何把孩子送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这些育儿经虽然不乏有益的借鉴,但不难读出其中浓烈的短视和功利色彩。

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不是考上名校,而是让孩子成年以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孩子在别人眼中的光彩夺目,而是他/她拥有自我感知的幸福和成功,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精英。本书所理解的精英,乃“富贵”之人。经济自立、心中不缺即为“富”,被人需要即为“贵”。如果给“精英”一个具体的定义,那么“精英=人生幸福+事业成功+有益社会”。

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无需他人认可。有益于社会,则将不劳而获的“贵族”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过滤出精英之列。

本书的实践基础

1999年初,笔者加入徐小平老师创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出国咨询处,后担任新东方集团留学业务总经理,2001年创立自己的留美工作室。长期的美国升学顾问工作,为笔者提供了探究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丰富案例。

阿拉伯寓言故事《三个画师》中,第三位画师将有眼疾和腿疾的国王描绘成闭着一只眼单膝跪地、弯弓射大雕的模样,以独特视角展示了国王的威风凛凛。美国升学顾问工作的核心,就是为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姿势”,即从每个学生的真实背景中捕捉其契合美国大学招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

“弯弓射大雕”固然有趣,但毕竟只是后天的被动弥补。如果在国王年少时就把他的眼疾和腿疾治愈,岂不更有价值?有感于此,2006年起,笔者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对精英教育和家族传承的研究探索。

2002年至今,笔者在大学、政府和企业执教“领导学”课程。学员们分享的经历和故事,成为笔者探究精英教育的另一个案例源泉。青少年的精英教育,无非就是将优秀成年人的共性特质前置培养。

名门望族的家书家训和人物传记,是笔者探究精英教育的第三个案例库。从《颜氏家训》《傅雷家书》到《洛克菲勒自传》《肯尼迪家族传》,可以发现古今中外世家大家的育儿共性:以培养人生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且强调早前起步培养“童子功”。

本书的理论基础

本书有关精英教育的思想,主要基于笔者在领导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习与思考。

百年历史的领导学,揭示了领导者的共性特质、影响力和权力的形成途径、团队领导的规律等。这些都是精英教育不可回避的要点,早期培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理论,探究洛克菲勒和肯尼迪等美国精英家族基业长青的奥秘。通过与美国同行们的讨论及访问学校,笔者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直观认识。

心理学是教育学和领导学的重要基础学科。阅读亚伯拉罕·马斯洛、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心理学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可以帮助我们对人性“庖丁解牛”,解码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

本书的创作初衷

笔者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人生导师。写作本书,是对自己20年来所做、所学、所思的一个总结,并希望能与有缘人切磋交流。

市场上育儿类书籍汗牛充栋,本书希望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通过提出“人生幸福+事业成功+有益社会”的精英定义,让精英教育更明确、更务实、更有可操作性;

其次,借助取材于真实场景的案例,揭示精英教育的完整理念体系,涉及价值观、学习能力和习惯、人格特质、情商和社会成熟度、全球视野等维度;

最后,本书以“生活即教育”贯穿始终,分项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精英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提供了精英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适用读者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家长、准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致谢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校人员为本书出版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郝志刚先生、郑静东女士和禹极先生,他们仔细阅读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最应当感谢的是笔者20年来接触的无数学生和家长们,是他们为本书的成文提供了珍贵的案例和素材。

笔者庶竭驽钝,在教育研究的沧海中勉力添上一粟,热忱欢迎读者朋友们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6月 agc0M3w99eEY4ktLXkwAZ+q9Nu8Csg+zrK0LJ6cMu3qul/9PXb6HHgXnrFfcT/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