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钟玲:谁言寒门无贵子?从“自强计划”到特奖得主

文 刘嘉宁 王泰华

• 钟玲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14级本科生

引言:“自强计划”,旨在进一步扩大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政策在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的覆盖面。通过“自强计划”,许多寒门学子获得了进入清华的机会,但他们能否融入清华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2017年,通过“自强计划”入学的化学工程系2014级本科生钟玲,历史性地获得了清华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从一个云南山村从未用过电脑的彝族姑娘,到清华本科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得主,钟玲是如何做到的?

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答辩现场

“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并不是能力不够,只是我们接触的教育资源不够好,我们能力足够,只要我们自强不息,终究会天道酬勤。”在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钟玲如是说道。

她从偏远山村走来,因为“自强计划”,获得了进入清华的机会,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清华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得主。

彩云之南求学忙,行健不息当“自强”

20年前的贵州威宁县,似乎并没有背负太多岁月的痕迹,然而在恒久的不变之中,半岁的钟玲却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变。这一年,钟玲的父亲离她远去。

与年幼的钟玲相比,妈妈承担的打击与悲痛则更为巨大。谈到母亲,钟玲充满感激:“她没有倒下。她一个人带着我,没有正式工作,就是在外面打工。”

一直以来,妈妈便是钟玲的依靠,求学、生活、家庭,所有的一切,妈妈都给予了自己的全部。“她真的很爱我,什么都能为我牺牲。”

古有孟母三迁,为了孩子与新的开始,在钟玲近一岁的时候,妈妈带着她,从贵州威宁来到了云南宣威。

小学时,钟玲家的条件比较差,但依旧有许多好心人向她伸出援手。如果说这段时期妈妈是她的精神支柱,那么默默无闻的“邻居”则给予了她无数的物质上的关怀与呵护。

邻居一家,也有一个像她这么大的孩子。他们看到钟玲可怜,便象征性地收一点钱留钟玲在家吃饭,也经常带她去玩、给她买新衣服。

“真的特别感谢他们,他们还会带我到游乐园去,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游乐园。他们对我就像对亲生孩子那样。”钟玲回忆道。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在承担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与成长环境。

在钟玲的描述中,“表哥表姐基本就没有能顺利读完高中的,很多半途辍学去打工了。但是我妈觉得她还是不希望我这样子”。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的妈妈并不能给予太多学习上的指导,但是她却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钟玲的印象里,妈妈对她的要求总是比较严格,放学之后会要求她学习,不许她出去玩,“单纯很严厉地逼着学习”“出去玩会被骂”。

坚毅的品格,不屈的意志,钟玲在成长的同时也在骨子里刻下了顽强的斗志。好在母女两个的此后磨难有所改善,在中学时期,钟玲的班主任兼副校长帮妈妈申请到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这才使得母女二人的会面多起来。

钟玲

谈到高中,钟玲表示,在平静的高考背后是“无数的挣扎”。

由于高考政策的不同,在云南省,英语听力会提前考两次,取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其中第一次考试时间在高三上学期。

钟玲记得,为此高二下学期时便十分努力,每天早上6点起来,进行半小时听力,晚上回家睡觉前,再进行半个小时听力练习。

坚持一个学期后,第一次听力考试结束,钟玲却只是收获了中等的分数。当时的钟玲很难过,瞬间觉得自己付出半年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那时候心里压力特别大,开始天天跟老师哭,老师经常找我谈话,谈着谈着就哭。”

在最徘徊无措的时候,钟玲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

由于学校的推荐,钟玲第一次踏出云南,来到清华大学参加“自强计划”的招生考试。

“当年‘自强计划’到我们那儿是第一年,我不知道啊,我就以为是自主招生嘛,我说怎么考得上?”她曾经的目标也只是,“考不到北京那么远,能考复旦就不错了”。

与初次来到清华的同学的激动与兴奋不同,钟玲对清华的第一印象只有“大”和“冷”。

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站到清华园前。当时,钟玲考试的地点在三教,那一天,屋外很冷,从南方来的钟玲穿得很厚,但是三教屋里却显得有些燥热难耐。面试结束后,钟玲并没有抱很大希望,和老师一起回到了高中。

几个月后的一天,班主任突然找钟玲去办公室,并且告诉钟玲,“自强计划”过了,可以获得40分降分。

听到这个消息的钟玲却显得十分淡定。“我当时确实感觉有些意外,开心还是有一点的,但总体还是很淡定。”

获得“自强计划”的名额之后,钟玲开始变得“有信心”。当年9月,钟玲再次回到清华,而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名清华本科生。

浅滩卧龙终得水,苦寒尽处立清华

高考的顺风顺水并没有令钟玲高兴太长时间,她觉得:“其实来清华,还是有一点点害怕。”

“一个原因是我之前来过清华,你自己还是有一点点那种跟大城市的差距感。”钟玲这样描述初入清华时的状态。

“比如说上网这样简单的事情,只是电脑连网线这样的事情,我就问了好几个人。别人看起来很白痴的问题,我却什么都不会,完全是那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还是比较痛苦的。”

在生活中,也曾有无数人给予她很多的帮助。

刚来的时候钟玲并不会骑车,开学之后,同学们骑着车去参加各种活动,钟玲却只能留在原地,感叹:“同学们都去了,我该去哪儿?我该干吗?”有了这样的经历,钟玲后来买了辆车,自己在宿舍楼下练了两个晚上。

陌生人的鼓励,让钟玲十分感动。“练习的过程中,起码有10个人过来指导我,说你应该怎么怎么练。还有人说我当年也在这栋楼下练好的,你要加油。”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傍晚,“我完全不认识的人,他本来在那里晚饭后散步,遇到我了,就说‘我给你扶着,你骑一骑’。还给我糖,说鼓励鼓励我,他当年也是这么学的。”

钟玲在图书馆老馆自习

因为来自偏远地区,钟玲觉得自己大一时很不合群:“因为一来什么都不懂,就一门心思专注在学习上面,感觉我快挂科了,所以她们组织活动我也不去,就一个人独来独往,这样子很容易被孤立的。”

“当时我就是很自卑,很害怕这个环境,我想缩着,只想顺利在清华毕业。”钟玲这样描述自己最初的状态。

在朋友的帮助下,一个学期后,钟玲逐渐地融入集体的环境,比如,会和舍友出去聚会。“我想我不要一心只想着学习了,还是要多跟她们聊嘛,慢慢地我发现,其实和别人交流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

在钟玲的印象中,最大的改变是在期末考试,“考试周的时候,大家在图书馆约一张桌子一起自习,是那个时候开始走出来的”。

生活上的小事磕磕绊绊,然而更令她难以适应的还是高强度的学业。

微积分的第一节课,面对类似“无限小”这样基础的概念时,钟玲这样回忆:“听不懂,老师在她的平板上写板书,我就跟着抄,抄得都快顾不上了。反正也听不懂,就全抄下来,自己慢慢看,看不懂的就去问呗。”

准备习题课时,钟玲提到,自己将小部分会做的题做完后,不断地去找老师、助教答疑,每次答疑都会去。

钟玲在图书馆中翻阅各种资料

大一的钟玲看到别人“不光学习好,社工也做得风生水起”,自己却连学习都很吃力,显得有些急躁。

每当遇到问题,钟玲便会去找老师答疑,而老师们也不仅会回答学习上的问题,也会给她一些心态方面的指导。

当年的有机化学老师赵亮告诉钟玲,对于她自己来讲,大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成绩提高,社工活动等都先放一下。很多类似这样的鼓励,使得钟玲在初入清华园的不断挣扎中,“浮躁的心慢慢静了下来”。

她的努力并没有白白付出,在最后的微积分考试中,她拿到了96分。接下来的3年里,在这种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她的系内学分绩排名保持在前三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科研”要躬行

大一下学期,钟玲萌生了走科研这条路的想法,并进入课题组将其付诸实践。

钟玲做的工作是各种微观纳米材料的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分析,还需要测试它的性能。

类似的流程,钟玲重复了无数次。在这个阶段中,钟玲在与师兄学习的同时,也在逐步积累着做研究的经验。

在探索的过程中,钟玲也面对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比如,“一开始做合成,整个装置搭好以后,反应着反应着,就没气了(煅烧材料时通气),这时候还是高温,我挺害怕的,毕竟是高温、高压。赶紧把加热停了,一处一处查到底是哪儿漏气了啊。”

“然后第一次去五金店买零件,是买阀和管子,管子我也不知道多少的合适,就自己先拿一小节,跑回实验室试试,合适了再回去重新买长一点的。”

在不断摸索中,她体会到,“这些东西感觉挺小,但其实都挺折腾我们的。科研就是小问题特别多,但是不解决真的做不下去啊”。

在研究与学习期间,钟玲四次出国进行交流学习,其中有两次与学术相关。

钟玲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大一时去牛津,在牛津大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深度体验英国的文化;第二次依旧是去英国,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进行相关的研究——材料合成。

钟玲认为,这两段海外经历,给了自己很大的激励,同时也让自己明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大一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时,从事的更多是材料合成的工作,但大三在美国的研修期间,重心偏到了电化学反应,进行相关反应机理的研究。

通过研修时严玉山老师的指导,钟玲也更多地了解到了本质和机理层次的东西,也意识到如何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工作。

钟玲从严玉山老师身上感受到了那份对科研的热忱,“他真的很喜欢科研,他想实现他的理想,他觉得科研就是要解决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他真的热爱这个东西,愿意为了这个去投入,他的这份热情很让我感动”。

学术以外,她也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含义。

钟玲大一在英国时,与同学合租,饭菜“都是室友做,她做饭我给她打下手”;而后来到了美国,钟玲在妈妈的“线上指导”下开始从零做起:“吃过的东西,你会对它有种感觉,才大概知道怎么做。比如说从小吃的那些爸妈烧的菜,肯定还是见过嘛,还是大概知道怎么做的,照着菜谱做我反而做不出来。”

钟玲(右下一)与美国特拉华大学严玉山老师课题组成员合影

钟玲(右)在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习

马上要告别清华本科,她又要再次站在抉择的岔路口,一如当年那样自强地踏上这条通往清华的征程,只是这一次,她已足够强大。 z6EiAuet2ltMRQQVKgfMwNbYQTCgkwzKz/c35uHh4VRlwPT3Kh5Df0pm+eLsDR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