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与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感受。去年11月,我与几位教师送赴藏工作的毕业生到任。到拉萨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与我们见面,我说,这些年,清华有一大批选择在包括西藏基层乡镇工作的学生,他们在毕业时做出了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和职业选择。这一选择,是能够代表中国青年未来方向的,也因此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说这话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青春朝气的面孔,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渐次闪现,融进清华园及山川大地的背景之中,重叠交错起来,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批优秀的清华学子。清华园里的求学经历,在他们的骨子里刻下清华的大学文化印迹,若仔细看,你会从这印迹里看到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中外、古今及文理的贯通与汇通,有严格科学训练后的严谨求实,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挑战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因而他们在毕业时,能够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他们不是只为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清华同学放弃了好的生活环境,放弃了高薪收入,而去了边远的乡村基层,去了与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机构和单位,他们经历着挫折和煎熬,努力着,奋斗着,甚至牺牲着。
作为老师,我看着这些同学怀着青春的梦想,进入清华,看着他们在清华园里成长、成熟起来,看着他们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看着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更宏大的抱负和梦想。“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织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有机会与这样一批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与他们深入交流,与他们一同成长,被他们鼓舞和鼓励着,我也因此被极大地丰富了,无论是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这是教师独有的一种幸福。
以此为序。
194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清华学报》上发表《大学一解》,提出“大学有新民之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
2018年,时间变换,人文日新。如今的清华人和百年前一样,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怀抱热情、负笈前行,追寻真理的答案。
作为清华故事的讲述者、清华风物和清华精神的记录者,我们自2016年6月出版《清华少年说(第一辑)》以来,又在2017年出版了《清华少年说(第二辑)》。直至今年,这套系列丛书的第三辑选稿与编辑工作也即将完成。
3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尺度。它并不算短,足以从中一窥这一段时期清华学生的精神风貌;它也不算太长,可以让我们在回望过去岁月中的闪烁名字和传奇故事后继续展望未来,满怀期待。
作为一本试图反映当代清华人物风貌的专辑,《清华少年说(第三辑)》延续了过去两年的选稿风格和内涵精神,共收录了49组人物故事,分为“多维学霸”“校园达人”“别样青春”“责任担当”4个章节。
无论是勤奋有加、学业优秀的特奖“学霸”,还是专注于兴趣、各领风潮的校园达人;无论是追逐梦想、活出真我的行者,还是不惧挑战、坚持创新的创客;无论是携笔从戎、勇立战功的军人,还是心系人民、奔赴基层的赤子,他们都展示了清华学子的多样化成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阐释着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责任。
何谓“清华人”,何谓“清华风貌”,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而我们比起“定义”,更愿意去“展示”,展示清华学生的风采,因为正是一个个清华的学生,构成了这所学校的现在和未来。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建设一所具有“清华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具有“清华风格”的一流人才。这所起于庚子、立于战乱的百年名校,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穿越百载时光,而不同阶段的清华人,也都镌刻着那个时代的国家情怀、民族烙印。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演讲中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今天,我们说:“美哉我少年清华,与天不老!壮哉我清华少年,与国无疆!”
一代代清华人的精彩故事,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