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其实周公不会解梦,他很封建

历史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历史记述;一是历史研究——解释历史发展背后的逻辑关系,即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乾嘉学派以来雄厚的文献考证传统。“让史实说话”,是历史解释的基础。但是,考证解决的往往是一个点,而不是整体结构的问题。

17世纪以来,西方的历史解释框架,把社会的历史发展看成一个不断进步并通向美好明天的过程。而在中国,儒家以上古作为理想,将现世看作末流。孔子的价值观和对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的构想,很大一部分源自西周,来自于周公时代。

我们的故事,就从周公开始。

传统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从远古原始社会,到夏商周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社会”,其实是指从秦朝开始、建立在“地主-农民”生产模式基础上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社会。真正的封建,是在西周。

夏商时代,君主只是名义上的中华领袖,类似部落盟主,控制不了其他部落。而在西周,周王室通过家族的分封,加强对天下的控制力,中华民族开始了统一的大融合。这种历史进步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夏商部落之间战争频繁,俘获的奴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力。奴隶是被迫劳动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一有机会就要偷懒逃跑,动不动就被送上祭台当人牲。奴隶主需要付出人力物力监管,管理成本日益增长,双方对立严重。牧野之战,商王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西周社会,奴隶逐渐解放成了农奴。相对于奴隶,农奴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农奴与奴隶主达成了默契,只要交足公田的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被授予的私田,农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去世后由长子做户主。农奴干活有了积极性,奴隶主不用付出监管成本,只赚不赔,皆大欢喜。非人道的奴隶制度消逝,生产力提高,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西周统一天下后,部落战争减少,可俘获的奴隶减少,也是变革原因之一。生产力提高,周王室终于可以有能力控制更大的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者之间,互为因果。

封建,是一种秩序。由之发展而成的礼乐制度、伦理纲常,成为后世君临天下治理帝国的工具和手段。由于缺乏资料,历史记述中的周公完美得近乎完人。在礼崩乐坏的后世,当权的辅政者通常被寄予周公一样的期望,却难再有全身而退的美好结局。顺应潮流进行改革,稳定天下秩序,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中华文明的基因,周公算得上千古第一人。

建立在自家亲戚分封基础上的天下秩序,隐藏着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造成了分封的瓦解和西周王室日后的危机。 7Ryu1riFtCwsLMeYTxAKU74ueOKSgmVY5RnlSxYPYv7m4FSzsPzrU2fqO5Tp69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