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原则、内容与方式

与家长沟通,需要教师站在家长的立场,认真倾听家长的问题,了解不同类型家庭的家长需求,尊重家长愿望,学会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所急,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有针对性地予以建议。

(一)沟通的原则与策略

1.接纳尊重,真诚平等

“接纳尊重,真诚平等”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第一原则。“接纳尊重”指的是无论孩子家庭和家长的情况多特殊,他们的教育理念可能有多么不“科学”,多么违反“常理”,教师必须能换位思考,以父母之心理解家长,理解家长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不带任何偏见去接纳家长,并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开展与家长的沟通。

2.善于倾听,换位思考

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们善于倾听来自家长的声音,借助家长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与家长一起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有效方法。

3.了解家长,形成合力

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风格,家长也是如此。因此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了解家长的特点,以便家校合作,营造教育的双赢。面对“溺爱型”的家长,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寻求与家长的共鸣,同时委婉地指出学生潜在的缺点,让家长意识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从而寻求一种双方都认可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面对“甩手掌柜”型的家长,我们要多报喜,让家长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更多争取到家长给予孩子的关注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

4.提升自身,赢取信任

要赢得家长们的信任,班主任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既要不断充电,勤于反思教学的得失,找出适合不同班级的管理方法,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做一个让学生、家长、领导放心的好“主任”。

(二)沟通的主题与内容

一般而言,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开展:一了解孩子个体发展经历、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二了解孩子的家庭教养状况和原生家庭背景,三传递给家长孩子的在校情况,包括学习状况、在校活动、与人交往情况、出现的问题等。

为更好地同家长开展有效通畅的沟通,对上述三个维度,以下具体内容可供参考:

●孩子的学习成长经历,如是否存在多次转校,有什么学科特长,获奖经历等。

●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是否有才艺特长,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原因和培养过程等。

●孩子的社会活动经历,是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特色夏令营、冬令营、特训营等,从中得到的收获体验。

●孩子是否有干部经历,及具体负责开展的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收获体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有影响、有意义的,除父母以外的人或事件。

●孩子家庭教养的核心和原则,父母的分工,谁有家中的话语权。

●家长的教育理念,包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教养观念,对整个教育大环境的看法观点等。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分析、期待和近期、中期和远期远景。

●进入青春期后,亲子沟通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应对方式。

●关于家庭教育给予一定的方式指导或建议。

●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否存在特殊性或特殊要求,如父母离异、意外丧失家庭重要成员、是否需要学费补助等特殊情况,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配合关注。

●家长感兴趣的如学校教育特色、班主任等德育工作、学校学科教学等。

●孩子在一段时期内的学校具体表现、特定事件、呈现的问题、班主任对孩子的评价和孩子在校状况相关的内容。

●孩子学习情况分析,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对孩子的评价等,孩子的近期学习成绩怎么样,跟往常相比是否有波动,以及造成波动的原因,需要家长协助的情况。

●孩子的课上表现,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如需改正,需要家长与工作者共同努力引导。

●孩子在家开展学习的状况,如时间自我管理、课外补习等。

●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还可了解孩子对手机和电脑的使用状况,孩子周末或休假中的同伴联系等情况。

●需要家长配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沟通的方式与途径

沟通的形式包括:家访、邀请家长来校单独交流、电话等传统的沟通方式,也包括QQ、微信、学校专辟网站家校互动版块,某些APP如“晓黑板”等新媒体沟通方式。教师可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所沟通内容等采取适合而高效的沟通方式。 VSjs1LsB9E7pc/6IsmrG71Bo3npSNvvFPYHmAVT3file6lCybsSfgfGX83QZRk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