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沟通与交流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沟通与交流的相关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规范教师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做好家校沟通与交流的日常工作。初中教师要充分认识的到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沟通与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倡导平等、尊重、合作、共赢。要加强学习,懂得沟通与交流方面的有关知识、技巧,实施有效的沟通策略。

(一)日常沟通

良好的家校沟通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败。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表达出广大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心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应做好家校沟通的工作,了解家长的需求,正确把握家长的沟通心理,引发双向、互动、积极的沟通活动,提升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家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家校日常的沟通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传统沟通和新媒体沟通两种:

1.传统沟通

传统沟通主要有“面谈”“电话沟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几种形式。这种以面对面或者声音直接沟通的形式,能引起教师和家长之间直接的情感共鸣,沟通能较为深入地展开,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传统沟通形式建议使用的阶段

教师在传统沟通中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具体如下:

(1)接待轻松周到

热情接待学生家长的来访,创设宽松气氛。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诚心诚意,能够放松协助老师交流学生的情况,商讨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注意选择比较安静但又不是很封闭的谈话地点,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注意尊重家长的隐私,轻声交谈,以消除沟通双方的顾虑,有助于双方推心置腹地交流学生的情况,尽快地达成教育学生的共识。

(2)做到客观陈述

客观陈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或具体实例,避免为学生贴带有个人主观感情色彩的贬义标签。任何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要为家长提供具体的事例。比如,不要说“该同学学习成绩不好”,而应表述成“今天我们学习了某个知识点,他感到学习有困难,没有完成作业。”

(3)善于“积极聆听”

要积极聆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看法,对学生家长的情感尽可能地感同身受。如:“我知道您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看得出您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感到非常满意”等。多运用“积极聆听”的技巧,表明教师是在真正尽全力地理解家长的想法,可以让教师成功地搭建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也会让家长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

(4)不对家长发号施令

可以为家长提供几条教育孩子的意见或建议,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种命令,要让他们感受到这几条建议是在其他孩子身上起过作用的有效经验。这样家长会更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听取教师的意见。

(5)避免长篇大论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避免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这样会让家长有逆反心理。所以在沟通中,要抓住沟通的重点,简明扼要地表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教师的想法,并为家长留有沟通的余地,多听取家长的看法。

(6)不在家长面前训斥学生

当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不应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因为这种做法不一定会得到家长的认可,不管怎样,没人会喜欢听到别人训斥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客观陈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并婉转地向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表示会为学生提供机会,以期其能做得更好。

(7)避免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

每个学生都是成熟的个体,其家庭环境、个人性格、学习能力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在家长会上对学生进行无意义的比较。

(8)巧妙利用沟通时机

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选择良好时机。假如家长太忙或自己抽不出时间接待,都不是合宜的时机。如有家长来访,教师要安排好时间接待,切忌把家长晾一边。有时家长难得接送孩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家长交流沟通。

【案例】

哪壶先开提哪壶

星期三放学,一位家长在教室门口等孩子,时不时看看教室里面。王老师主动走出教室迎上前去。

“小喻爸爸,你来接他了吧?”

“哎,王老师你好!这孩子,唉!”

“他就快完成作业了,效率挺高的呀!麻烦你再等会儿他!”小喻爸爸有点意外,但表情轻松了点。

“我觉得小喻挺大度的,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我看他平时下课和同学相处总是很宽容的。”

“嘿嘿,他从小就脾气好。”小喻爸爸有点不好意思。

“我挺喜欢他的,有男孩样子!”

“这倒是的,他在家也蛮听话的,和亲戚家小孩在一起也是这样的。”小喻爸爸很高兴。

“他其实挺聪明的,属于一点就通的那种,不过这要在他集中注意力的时候。”

“是啊是啊,他在家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思想不集中,我们总要提醒他,你说他,他就笑笑,我们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你看,就因为他平时效率低,只能靠课后辛苦了,也苦了你们家长。”

“王老师,那有什么方法能改掉他这个坏习惯吗?”

“有啊,可以每天根据作业量定个合适的完成时间规定他做到,多鼓励他,万事开头难,养成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不用你操心了,你说对吗?”

“王老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也要想办法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初中学校离家远,放学时有家长来接孩子,一天工作的疲惫和对孩子情况不知情的焦急充斥了他们的心,此时如果遇到老师劈头盖脸的告状,相信是火上浇油也是雪上加霜,点燃了家长的怒火,那么沟通的基础就消失了,这种沟通注定是失败的。每个孩子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师可以哪壶先开就该先提哪壶,老师看学生应该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和家长交流时也一样,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肯定,为沟通创造一个信任的桥梁,真正达到和家长联手教育孩子的目的。

【点评】

本案例中班主任利用父亲来接孩子的这一时间,巧妙地与家长进行了有效沟通,从表扬学生的优点入手,打开了与家长沟通的良好开端,促使学生的父亲有了与老师沟通的意愿,进而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老师做了真实的反馈,并从家长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解决学生作业效率的建议,得到家长认可,所以说良好的沟通是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保障,是创造信任的桥梁。

(9)表达真正的关心

可以向家长询问孩子的兴趣、特长、成就,了解其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日常起居,怎样处理家庭作业,与哪些同伴玩耍,承担哪些家庭劳动。这样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也能够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是真正关心的。

【案例】

细节成就沟通之美

细节一:尊重家长的隐私

王老师班里有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小周,有段时间一直心事重重,问他,他支支吾吾说不清。王老师觉得不好再问孩子,于是和他的母亲联系希望面谈。见面后,王老师照例说一句辛苦,搬一张椅子,道一声问候,告诉她孩子最近仿佛有心事,整日闷闷不乐。小周妈妈的眼圈红了,第一句话就告诉王老师,她和丈夫准备离婚。说完向旁边看了一眼。王老师捕捉了这一细节,她觉得这不单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涉及到家长的隐私,于是她忙说:“我们换个地方谈吧!”小周妈妈感激地看了王老师一眼,跟着她来到了学校的阅览室,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下,小周妈妈把王老师当成了一位倾听者,倒出了她不愿伤害孩子却又无可奈何的苦水,她告诉王老师,孩子的智力缺陷给生活带来的困难也是离婚的原因之一,王老师听了很伤感,小周妈妈的信任让她很感动,虽然不知道如何安慰对方,但起码能做到的是尽己所能引导孩子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在无法改变的环境里尽可能快乐地生活。王老师告诉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家庭教育方法,并提醒她,尽快妥善解决他们的问题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虽说教育无小事,但是大事不必都得大处理,特别是不必大声处理。每次在办公室接待家长,王老师总是轻声与家长沟通交流。尽管时常听到有老师询问家长一些家庭情况或家长个人生活状况,她也觉得听不到更好,毕竟这是个人的隐私,家长不该因为孩子连隐私权都丧失了。

细节二: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小张是王老师班里学习基础最薄弱的孩子,他有较严重的智力缺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底后发现他的思维受到智力的限制,速度很慢,范围很狭窄,这样的孩子,是不能施行普通的教育方式的。一段时间的熟悉后,王老师和几位任课老师商量后决定和他的家长见面交流一下,于是王老师电话通知了小张家长,电话中他的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又微微流露出不情愿,一定是有轻微的“见老师恐惧症”吧!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经常受到老师约见喽!第二天下午一点整,小张妈妈准时到了,额上挂着细细的汗珠。知道她赶得急,王老师赶紧说了一句辛苦,搬了一张椅子,道了一声问候,她倒不好意思了,颇有点受宠若惊,告诉王老师她刚从单位里赶过来,知道几位老师都要见见她,她很担忧。是啊,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的焦急和忧虑哪会比老师少呢!扔掉埋怨与指责吧!王老师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倾听家长述说孩子以前的各种情况,包括由于成绩不好受到的各种待遇,说着说着,小张妈妈流下了眼泪。王老师帮她慢慢地分析,说:“这样的孩子,以后我每天给他布置适合他的作业,比如抄写、朗读和背诵诗文、书法,你看可以吗?”小张妈妈说:“老师,这样好,他做不来的教了也是做不来,语言要是好好学学练练倒是对他有用处的。”王老师告诉她:“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在家多鼓励他的长处,增加他的自信,这对立身处世是很重要的。”之后王老师和小张妈妈的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变得容易,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点评】

本案例中两个孩子都是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得到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关注。细节一中谈话涉及家长准备离婚的隐私时,王老师换个地方谈,顾及了家长的心理感受;细节二中王老师面对焦急的家长,将心比心,通过搬椅子、问候等一系列动作,缓解家长情绪。这些沟通中的细节,有助于老师走近家长,走近孩子,和他们一起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

解铃还需系铃人——如何与失去信心的家长沟通

小梅,男孩,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几乎很少听他主动开口。他生活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北大毕业,爸爸也是单位领导,从小对孩子要求很高。在家庭的压力下小梅有了学习困难,几乎所有的科目都不及格,而且是低分的不及格,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父母花了不少心思在他的学习上,上补习班、请家教……但都是徒劳无功。眼看预备年级就要结束,而他的学习丝毫没有起色,而且有越来越差的趋势,爸爸也是无奈,为了让他能跟上其他学生,爸爸向校方提出预备班重读一年,就这样我与小梅分开了。

我注意到小梅并没有因为重读而对学习有兴趣,也没有赶上新班级的同学,而是对学习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没有信心,父母看不到任何希望,也逐渐心灰意冷,放松了对他的督促,就这样小梅在学校过着“混混”的日子。

非常巧合的是,到小梅初三时,我又接了这个班,与小梅重逢了。这时面临着初三毕业的压力,我找小梅的父母谈过好多次,希望他们为小梅的将来着想,加强对小梅的管理,争取把成绩提起来,但收效甚微。我想这样可不行,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如果父母对自己孩子都没有信心,那小梅就真的没救了。小梅的问题是家庭压力造成的,所以要“救”小梅,得先“救”他父母,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一定要让他的父母看到小梅的闪光点,重新找回对小梅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通过我对小梅的观察,发现他对一门学科很有兴趣,那就是美术。不爱交流的性格让小梅越来越喜欢画画,他只有在画画中才能找到乐趣,只有在画画中才能找到信心。我决定以画画为突破口,支持他一切与画画有关的活动,参加与画画有关的比赛。幸运的是,小梅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每次比赛都能得奖,而且画也画得越来越好。我把这些好消息都告诉他父母,他们似乎对他的这些表现有点动心,但毕业还是要靠成绩,到社会上还是要靠与人交流的能力,父母也没有完全拾回信心,直到发生这样一件事,才真正改变了他们对小梅的态度。

那次是学校的艺术节,我想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把他和父母心理的距离再拉近一大步。对于一个艺术节目,如果只是画画,没有音乐、没有舞台效果,肯定是太单薄了,所以我想到了沙画表演。我试探性地问了一下他想不想尝试一下这个新鲜事物,小梅从来没接触过沙画,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很腼腆地答应了,我很开心。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母,说服他们配合我一起支持小梅的表演,他们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动了起来,爸爸做沙画台,妈妈淘宝买沙子。我呢?就是帮他设计表演的架构和每个情节的场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成功,让小梅建立自信,让他的父母找回信心。

那段时间我们只谈沙画,不谈学习,每天他都会准时到办公室里来,给我看前一晚画的作品,一起探讨怎样改进,就这样作品渐渐成型了。我还请班级里一直担当女一号的小才女做他的绿叶,帮他的沙画表演配了解说词。演出那天小梅主动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了件大红的衣服作演出服,自信满满地完成了他的沙画首秀。演出很成功,在学校引起了轰动,不少同学把他的表演视频发了朋友圈,收到不少的赞。爸爸来现场看了表演,看得很激动,他看到了孩子的努力,看到了孩子的自信,他终于改变了对小梅的看法,重新树立起对小梅的信心,他们也更相信我了。

与父母沟通后我们达成一致,支持小梅考美校,在这样的目标下,小梅也有了动力,慢慢地一些主课成绩有所提高。爸爸几次带他去面试,也一直跟学校介绍他的沙画作品。最后,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小梅在初三的毕业考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他心仪的美术院校。

【点评】

案例中的小梅同学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高压之下出现学习困难,面对失去自信的小梅和对小梅失去信心的家长,班主任没有放弃,而是去发现和欣赏小梅同学的优点,创造条件,用他的美术特长去重拾自己和家长信心,最终达成一致目标——支持小梅考美校。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在于找到撬动地球的支点,面对失去信心的家长,善于寻找学生的优点,关注学生多种成长成才的可能,让家长看到希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2.新媒体沟通

新媒体沟通主要指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大背景下,家校沟通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沟通的效率,是传统沟通的有益补充,主要有“社交软件沟通”“电子邮件沟通”“网络互动平台沟通”等几种形式。因新媒体沟通的互动性更强,所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更少,可在单线联系和群体沟通间自由切换,所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运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沟通需注意一些技巧,具体如下:

(1)妥善管理群组,设立群公约

新媒体的群组功能非常方便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但有时难免会被“投票”“广告”充斥。所以教师要妥善管理群组,及时发布公告,设立公约,禁止群中成员在群组中发布与学生学习和家校沟通无关的广告、投票。对于家长的负面情绪,要与家长进行单独联系,避免个人事件升级为网络群体事件,教师要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注意媒介素养,理性沟通

目前“QQ”和“微信”是家校沟通中非常普及的模式,教师和家长之间通过互加好友,可以及时进行沟通,群组功能更便于教师在班级群中发布通知和公告。所以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谈举止,理性传播教育理念,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家长。

(3)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

新的社交媒体给家校沟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暴露一些隐私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谨防因个人信息的泄露给沟通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回复要及时

对于家长发过来的邮件,教师要及时回复,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这是对家长的尊重。即使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也要在回复邮件中表明自己会时刻关注并尽快回复的。

(5)发布的信息要公开透明

以家校合作的视角来看,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的目的是便于教师和家长之间能更方便地交流学生的教育信息、助力教学信息公开透明,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加强家校互信度。所以除了要在平台上及时发布信息之外,还要注意信息的准确、公开、透明。

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拉近师生和亲子之间的距离。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传统的家校沟通和新媒体家校沟通应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在家校之间形成合力,深化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案例】

QQ交流助飞家校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才能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以平和的心态与家长做到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某天早晨,我刚一踏进教室,值日班干部就来向我汇报说:“刘同学又没有做家庭作业!”一听我的头就大了,这个刘同学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在外地老家学习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则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离异了,各自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无暇照顾和关心刘同学。爷爷奶奶则由于年迈,平时在学习上对他的管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这个原因,刘同学养成了做事懒散的坏毛病,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经常不能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找到他,他总是理由很充分,比如忘记带了、书籍没有了、作业题没有抄写下来、交了但是找不到了等等。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他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越不爱学,学习成绩就越差。我虽然与他母亲有过交谈,但效果不佳。长此下去可不行,我得找刘同学的母亲认真地谈谈。

下午活动课的时候,刘同学的母亲来到了学校,我让她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这样说话方便一些。刚坐下,刘同学的母亲就问我:“老师有什么事吗?是不是作业又没做?但是昨晚我看他在写作业的呀!?”我看她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就把原先想说的话先咽了回去,心想要先取得其母亲对我的信任,增强她对刘同学的信心,最后博得她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于是,我就说:“刘同学很聪明,最近课堂表现挺积极主动的,数学课上多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在班上进行了公开表扬,请家长回家之后再次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加他的学习自信心。”他母亲听我这么说,一下子高兴了起来:“你是说真的吗?他最近真的进步了吗?”她嘴上虽然这么问,可看表情明显是已经相信了。这时我又接着说:“如果他每天都能把家庭作业认真按时完成,那么肯定会更出色的。”他母亲就说:“其实现在他学的知识我都不懂了,帮不上忙了。”这时我马上接上说:“不用家长帮他的忙,只要根据备忘本上的作业条一项一项地检查。看看他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完成即可。”刘同学的母亲面露难色地说:“有的时候我检查作业他告诉我说做完了,交掉了。”“如果再遇到这类情况,您可以直接在QQ里问我,问其他科任老师。”……我与他母亲促膝交谈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得到了其母亲的支持,双方达成了共识。

从这以后,我和刘同学的母亲除了打电话、家访和家长接待之外,还加了QQ好友,通过QQ把刘同学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其母亲。每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也会上传上去。刘同学的母亲在检查作业时,如果有质疑也会拍照片给我看,寻求帮助。慢慢地刘同学有了明显的变化,交作业积极了,而且字一天比一天写得好,我也抓住机会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在班级QQ家长群里也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到期末考试时他的数学成绩达到了八十几分。

从此事中,我感受到了与家长沟通的不易,也开始感受到与家长沟通交流时,要有艺术性。比如在谈论孩子的表现时,应先说孩子好的方面,再说孩子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其次,作为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平和地与家长交流。当沟通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情绪问题时,沟通往往没有任何效果。

【点评】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如何做到有效沟通,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中的班主任为解决刘同学不交作业的问题,除了打电话、家访和家长接待之外,还与刘同学的母亲互加了QQ好友,通过QQ把刘同学在校的表现和家庭作业及时反馈给其母亲,方便母亲进行督促和教育,另外在学生出现进步时,抓住机会在班上和班级QQ家长群里进行表扬,这样既鼓励了刘同学也鼓励了家长,学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新的媒体交流软件,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合理使用,从而与原有家校沟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二)家访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而家访正是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的重要途径。

1.家访的目的

(1)家访是教师对学生作全面了解的重要渠道。通过家访,可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有一个切身体会,这不仅能帮助班主任了解孩子,也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2)家访能够促进班级建设和管理。新接手一个班级的老师需要主动向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及未来期望等,让学生和家长都能更好地了解并接受自己,加快“新旧过渡”。家访过程中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学生会感受到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克服缺点,服从管理,发挥他们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学习。这对于一个班级的和谐文明发展极为有利。

(3)家访能将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风校风等及时传递给家长,减少家校间的隔阂。对于任何可能存在的分歧而言,事先沟通相对于事后解决都将会卓有成效得多。

(4)家访能够增强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科学教育孩子。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理应肩负起教育的一切责任,但单靠学校则力不从心。教师可以借家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倡导家长参与教育。

2.家访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家访工作要有计划地展开。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有计划有步骤的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家访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类信息心中有数,然后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进行家访时目的要明确,老师应该把要谈的问题准备好,要了解的内容设计好,要达到的目的拟订好,有备而至,交谈时才能有条不紊。

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性地安排和选择恰当的时间。在去家访之前最好能够与家长预约,让家长有心理准备,这样既能把自己的素质、工作作风和真诚用意展现给家长,又能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不可心血来潮,不搞突然袭击。同时事先约定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家访的时间长短也要合理地控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适当调节,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

(2)批评表扬兼顾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一些优点和长处,也客观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肯定。所以老师家访时,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也要善意指出弱点,批评表扬兼顾,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挑剔,寓批评于表扬之中,以此激发学生发展特长,克服缺点,增强信心,不断进步。切不可只盯着学生的短处,更不要小题大做,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伤害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

(3)民主原则

班主任或老师去家访,一方面要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和各方面情况,一方面也要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等情况。家长对孩子的特点了解更全面具体,所以家访时,可以让家长多讲,无论是谈优点还是说缺点,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全面了解学生,因势利导,在家长的配合下探讨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师不可一人独白,把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都倒给家长。即便是因为学生犯错误而来,也应该心平气和、冷静交谈,实事求是,耐心交换意见,保持和谐的气氛,取得家长的配合。既不可以老师自居,摆出教训的架势,也不可被个别家长的辩解袒护气势所吓倒,要做到互相尊重。

3.家访的时机与内容

家访很多时候都是在学生犯错误后向家长反映情况,希望家长共同配合教育而进行的,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家长对家访特别敏感,认为教师家访就是告状,往往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家访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开学初。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各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对新老师都怀有崇敬的心情,家长也对孩子的新班主任寄予很大的希望。因此开学初,以了解学生情况为目的进行的家访是很有必要的。

(2)遇到困难时。给困难的学生送去师生们捐助的钱与物,给精神上受到打击的学生送去一份师爱与关怀,给身染疾病的学生送去问候。这种家访会化为一种动力,鼓舞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还会促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3)取得成绩时。当孩子有了进步或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赞扬,由衷地表示祝贺,并通过家访的形式告诉家长,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这种“正面”家访往往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家长也会分享孩子的快乐,更加关注孩子,关注教育,关注学校。

【案例】

智慧引导,巧妙调解家长与孩子的冲突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次之,社会教育再次之。可是现代社会,往往主阵地早已失守,纷纷寄望于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老师是万能的,学生只听老师的话。其实,老师怎么可能是万能的呢?只是多了点心理知识,多了点好方法,多了点耐心和爱心,才换来孩子的信任和“投诚”。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班级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行为偏差学生等,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一些“手段”,既能让学生有规有矩,也能调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冲突之间的润滑剂。

我班学生小孙就是最好的例子。

预备开学前的家访,小孙一家就让我吓了一跳。只见小孙跪在桌子前含泪做作业,小孙爸爸大声呵斥她:“你看看你,一个暑假作业就写了这两张纸!你到底在干什么!我告诉你,你今天必须给我写完!”再一瞥她的作业,30页的钢笔书写,的确只抄了两页,其他语数外作业一律空白。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小孙爸爸见我来了,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忙不停地向我倒苦水:“我跟孩子妈妈离婚后一个人带女儿,又要买菜烧饭,又要管她学习,多辛苦!孩子偏偏不争气,读书一塌糊涂,作业从来不交齐,天天被小学老师留到很晚。老师,你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一边还狠狠地盯着小孙,差点要动手打上去。

我赶紧拉开了小孙爸爸,嘱咐他先去隔壁房间,让我和小孙好好谈一下。房间顿时安静了下来,只有小孙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我先帮小孙抹去眼泪,让她平复下心情,然后好声好气地问她:“爸爸说的都是事实吗?”

“嗯。”她低下头,含糊不清地嗯了下。看来她自己也知道做作业是个难关。

“那为什么只做了这么点?有什么困难吗?能告诉老师吗?”我继续探问道。

“我……我白天在玩,下午想到要做了,就做了一点,爸爸回来后大骂我一顿,还让我跪着写,我更不想写了!”本来作业习惯就不好,加上父亲管教方式粗暴,小孩抵触情绪严重,干脆自暴自弃了。我好像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样吧,老师帮你规划一下,剩余的作业分几天做完,每天做多少,你来制定,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用商量的口吻和小孙共同把暑期作业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天的量很少,但必须每天完成。小孙觉得难度不大,就欣然同意了。

这个时候小孙爸爸又进来了,看着孩子已经开始在做作业了,有点奇怪,在一旁又开始数落起来:“下次你作业再不好好做,我打电话给你们老师,让她好好来骂骂你。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都不做正经事……”我一听话外有话,就赶紧和她爸爸去隔壁房间继续深入了解。

“她从小就这么作业不好好做吗?她好像不太听你话啊?”这么一问仿佛戳中了他的心事,他又忍不住向我倒苦水:“和孩子妈妈离婚后,我一直不让她见她妈妈。可是小孩子心里想啊,就总是偷偷摸摸打电话给她妈妈,叫她妈妈来接她。她妈妈一分抚养费也不付,还想看孩子,还教唆孩子谋我的房产,我能让她来看孩子的啊……”家庭矛盾导致孩子亲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又处在青春期前夕,与父亲的隔阂越来越多,难怪父亲的教育效果在不断下降,孩子在用不做作业的方式进行无声的抵抗啊!

“你们夫妻有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没妈啊!孩子有倾诉的需要,有母爱的需要,有被爱护的需要,你要尽量满足她这些基本的需要,她才相信你,听从你,尊重你啊!”

小孙爸爸长叹一声,没有作声。

开学后,小孙完成了大部分的暑假作业并在前几周都坚持完成了回家作业。后来有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商量好,先问她哪里不懂,帮她扫清知识难题,然后分层布置作业,降低难度,让她觉得初中学习并不是很难,可以顺利过渡。同时,仔细观察她的情绪变化,联系她的妈妈,召开家庭协调会,共同为小孙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和保护。最后,在她父亲生气恼火的时候劝她多理解父亲的苦处,也建议小孙父亲用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处理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使得父亲暴躁的脾气渐渐降温。父女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缓解。

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替对方想想,理解对方,帮助对方,又怎么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呢?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毕竟孩子也在成长,也在变化啊!

【点评】

案例中的小孙同学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本来学习习惯不好,加之父亲一贯的粗暴态度,使她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更为糟糕,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成为他们之间冲突的润滑剂,建议小孙父亲用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处理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联系她的妈妈,召开家庭协调会,调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给予孩子真正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指导,父女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缓解。如何巧妙调解家长与孩子的冲突是家庭教育指导经常面临的问题,该案例中班主任的智慧引导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案例】

家访中遇到了脾气暴躁的家长

小郭是名初中男生,很爱劳动,但在学习上,却表现懒散,不做或经常漏做作业。在班上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多交往,而他又死缠烂打盯着别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更让人厌烦。我作为班主任进行了家访,他母亲脾气显得非常暴躁,当着我的面打了孩子,我只能又是拉又是劝,弄得很尴尬。可是哭闹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一点也没有改变。

于是我多次家访了解,小郭的母亲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不愿意倾听老师的分析与沟通,在家里,也不会与孩子好好的沟通,父亲在母亲的强势下,显得非常弱势,许多事情只能默默承受,没有发言权,因此纵容了孩子的许多错误的言行。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也是表面应付一下,不愿意辛勤付出,有时还会听信孩子的话,对事物没有正确的判断,经常会爆粗口。我在校注意观察小郭,发现小郭是一个内心非常幼稚,对人很偏激,对自己很纵容的孩子。在小郭的内心,他非常希望能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但又不会与人沟通,在学习上,天性又非常懒惰,完全凭小聪明学习。家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也证实了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促使孩子表现出不会与同学们沟通和交往,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发生任何与同学的矛盾,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不反省自身的问题。

如何与暴躁的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呢?

我整理了家长的问题;一是脾气暴躁,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二是相关教育素养低,没有言传身教;三是缺少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和教育的耐心。

我根据孩子的特性,让他专门负责班级的黑板,每当他擦黑板擦得及时而干净时就加以表扬和鼓励;每当有义卖活动需要做宣传时,就推选他做宣传大使;每当他的作业有进步时及时与家长反映,结合他英语口语的优势,还推荐他做英语课代表。

在家访中我总是先选择将小郭进步点和闪光点挖掘出来,放大出来,与家长一一细说。原先家长的怒气和对学校的种种不满意,自然消退了许多。

在与小郭家长的家访中,我往往会说说与小郭家相似的“别人家的孩子和家长”的故事,这样既不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我说过以前有个学生很爱发脾气,容易误解别人,这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父母争吵,不但忽视了孩子,还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的情绪。年龄小的孩子分辨不出父母争吵的原因,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好的引导和认识,造成不会与同学们沟通的情况。另外,大人对事情的反应塑造了孩子的行为。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总会先看对方有什么错,看自己孩子有没有吃亏,然后再形式主义地教育一下孩子,不痛不痒。所以,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应该全算到孩子的账上,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这个学生的父母在我的指导下改变了,慢慢从脾气急,到能慢慢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话了,后来孩子也慢慢变得能听别人说话了,不仅待人友善,懂礼貌,自我意识也增强了。

小郭母亲听了“别人家的故事”有所启发,开始注意改变对孩子说话的口气与方式了。我介绍她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有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还婉转地告诉他们,怎样的孩子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愿意和他交朋友的。要改变孩子身上的陋习,很重要是改变家长的态度和习惯。

经过一个学年的磨合,小郭母亲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言行,学会倾听老师的话,而并不是一上来就说我们孩子如何如何了,在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也先学会分析自己孩子的不足了。小郭最终考入一所区重点高中,教师节时还特意来看望各位老师,交谈举止中,成熟大方了不少,家长是可改变的,孩子是可塑的,我真替他们高兴。

【点评】

本文是一个家庭教育指导的经典案例,小郭同学面对简单粗暴的母亲,在学习上放任自流,而班主任老师通过“别人家的故事”,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始终给孩子搭建成长的平台,指导父母怎么样教育孩子,最终让家长完成了可喜的转变,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区重点中学。人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是愿意尝试改变的,一旦改变开始,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这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所在。

4.家访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进行家访实际就是实现同学生家长或其家庭成员的沟通。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虽然占着主导的地位,但如果不讲究技巧和方法,不研究家访对象的特点难免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沟通的失败,家访不成功。如何实现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呢?

(1)要充分尊重家长,建立平等关系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家长当中,有不少是教育或师范专业出身,也有不少家长有着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家长教育修养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良好的愿望,有着教育好子女的迫切需求。因此,教师要尊重他们,特别是要尊重那些“问题”学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不能因学生有错而迁怒于家长,责备甚至讽刺挖苦他们。“与人以实,虽疏必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的诚心、爱心是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2)要多报喜,巧报忧,丰富家访内容

曾几何时,家访已经成为“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有不少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往往是在学生犯错之后无可奈何才做家访。有的学生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很可能就是以前的老师家访时只“告状”不表扬造成的。老是向家长告状的老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他们会认为你是个没有本事的老师。家访要以介绍学生的优点与进步为主。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改进。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问题学生,家访时首先要向家长反映的是其子女在校期间的进步和优点,爱好和特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也不要放过,要把它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支点,清除家长的心理障碍,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然后再实事求是地介绍在校的其他表现情况,和家长一起耐心地分析研究,商讨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必要时让学生旁听,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民主和平等的作风能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可亲可敬。“告状式”家访,将使家长感到前途无望而对孩子的教育转化失去信心,有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则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甚至产生对老师的不满和不耐烦。这样的话,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和家长把关系闹僵,给以后的工作造成困难。家访的内容不要只限于谈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心理健康、劳动习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社会交往、家庭教育的探讨、学校工作、教育形势等都可以成为家访的话题。

(3)要学会倾听

家访当中教师是主导者,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多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一通数落,自己累了,家长也不会高兴。因此换个方式当一回听众,听听家长的诉说。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做个听众,认真倾听,从家长的话语中捕捉相关信息,效果会更好。

(4)讲究语言艺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谈话双方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感情,增进了解和沟通。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和家长交谈,大道理要少讲;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班主任进行家访,与家长谈话,语言技巧非常重要。幽默风趣的谈吐能吸引听者的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短时间内拉近交谈者双方的心理距离,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委婉含蓄的话语能使双方避免尴尬,不致伤害家长的自尊。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的家长,对敏感的话题。不便直接说出本意,而采取同义代替,侧面表达,模糊语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效果会更好!灵活机智的语言表达能更好地适应谈话对象和环境的变化。

【案例】

用稳定的情绪去点亮心灯

暑假期间,班主任李老师到新生小蔡家里去家访,电话联系的时候,小蔡的爸爸好像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勉强答应了下来。但是,电话里面还是叨叨:“小蔡不在家里,来了没啥用处!”李老师还是坚持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快开学了呢!”来到小蔡家,小蔡的爸爸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说自己孩子的缺点,甚至还会拿些“证据”来给老师看……等他说的差不多了,李老师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李老师告诉小蔡的爸爸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这个年龄孩子身上大都存在的,不必过分焦虑!同时,李老师也在听的时候注意捕捉小蔡同学的闪光之处,在小蔡爸爸抒发完牢骚以后,李老师开始心平气和地道出了小蔡同学的一些值得鼓励的地方,并让爸爸试着去感受一下。李老师的认可让小蔡同学的爸爸由吃惊到不解再到感动最后是接受。她的爸爸在老师进来的时候还是愁云满面,送老师出门的时候已经是满面笑容了!这以后,李老师经常会给家长一些肯定的反馈,肯定的反馈能在心灵上最大限度地释放一个人的潜能。

【点评】

本案例中,班主任李老师的成功之处就是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和肯定的反馈去看待爸爸眼中问题颇多的孩子,同时也及时纠正这位爸爸老是数落孩子的问题,指导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始终用笑容去面对一切。

【案例】

与用溺爱庇护孩子家长的沟通

最近网上出了一个段子——《看各路高手如何整治熊孩子》,看完后,感觉大快人心,大呼过瘾。虽然这些手段有些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教师作为教育的“服务者”显然不能使用这样的“非法武器”,除了在校教育“熊孩子”,更需要的是能赢得家长的配合,转变家长“溺爱”的观念,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的发展。

一般“熊孩子”都长在“爱过剩”的环境里,在家里对其“特殊待遇”“过分注意”“包办代替”“轻易满足”。在学校碰到问题,家长一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别人说不好那肯定是别人有问题,总是偏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对教师和学校形成偏见,这些孩子容易行走在“爱的迷雾”中。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以来这样孩子真是不少。

我们班的小H同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普通同学被批评时,一般会有两种态度,据理力争或者知错认错,即使当时情绪激动,但平静下来调解处理后,也一般能“心悦诚服”地认识错误。但小H每次犯的错误不是很大,但批评教育时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即使事实面前,他总是对老师的说服教育摆出一副被逼无奈认错的样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对班级的管理很不利。比如一次在地理课上,扔笔玩,老师阻止后无效,继续我行我素,被老师没收后,再拿一支出来,继续扔,老师再次没收,他再重新拿一支新笔,再扔……反复多次,从头到尾都表现出满不在乎,挑衅老师的课堂;历史课上,和同学玩笑,结果吃了亏,被老师批评违反纪律,其他同学都能认识自己的问题,他却马上和老师辩解:“我又没错,干嘛批评我?”老师指出他的问题,他也知道自己理屈词穷,就大哭:“你们都欺负我!”搞得老师哭笑不得;语文课堂上,老师帮助全班改写作文,轮到他,他直接晃到讲台边,用消极的口气,阴阳怪气地说:“啊,不要讲了,我拿下去重写”,老师被他弄得莫名其妙。无论是与同学还是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解决问题时,他从来都是摆出一副被冤枉的样子歪着身子,斜着头,耷拉着眼睛,不服气,或者不耐烦地说:“额,我错了,行了吧”“反正,总是我最倒霉!”

从以上行为不难看出,小H同学是一个消极自卑的人。他的种种表现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关注,对自己的不足不愿意正视,而是希望通过一些消极的语言、不在乎的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老师批评的教育是屏蔽的。作为班主任,无论是为了对他个人进行教育还是对整个集体进行管理,我都必须寻找原因,而这个原因应该是来自家庭。

我们通过家访、学校面对面座谈、电话、微信等形式,了解小H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经历。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具体做法。观察小H与家长交流的体态,表情和语言,以及家长对其表现的反应。向家长陈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寻求支持。

我通过学籍档案了解到,小H的爸爸是自由职业者,妈妈是经销服装的个体户。第一次家访时,一进家门感觉就是一个字——“黑”,暗暗的房间,只有一扇不太透明的窗户漏光,我坐在沙发上,小H的爸爸就坐在光影里,奶奶给我拿了一瓶矿泉水,就被爸爸支进了里屋。小H则在里屋没出来,在我的询问下,爸爸叫他,他才满不情愿地走出来:“啊,干嘛?”在和爸爸交流了孩子作业没有完成,态度不端正时,爸爸很自信地轻描淡写地说:“我家H小学一直很不错的,就是没认真做,我知道的,他只要认真可以学得很好。”说完还很自豪地给我介绍了小H小时候的聪明可爱,参加广告片拍摄,会破密码打开电子锁,认真写字也写得很好,言语中都是赞扬。而小H在一旁仍然是一脸的不耐烦,一副“你说完了吗,我可以走了吗”的表情。再谈到妈妈对他的教育,爸爸就开始发牢骚了,似乎在说是因为奶奶和妈妈的唠叨让孩子性格变坏。当我说起小H对长辈的态度时,他爸爸分析了原因,说起小时候接受过一个暑期的西式教育,和老师没有规矩都是在那时候的后遗症。在我看来,爸爸和孩子都误解了西方教育中的“平等和民主”。

再后来发生的各种和同学的冲突,和老师教育的对立中,也请家长来校座谈,我又对他的家庭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爸爸经常把自己的光荣历史拿出来说教,而对现在的社会诸多不满,社会的黑暗面,嘴上说不能让孩子过早知道,但不自觉又会流露。每当此时,小H就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屑,并不时反驳。于是爸爸就开始推卸责任了,认为家庭影响了他的事业,自己被儿子和妈妈的屡次冲突影响,导致情绪失控后,造成了几百万的损失,所以不愿多参与孩子的管理。学习上都是妈妈在管,让我和妈妈交流。

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妈妈的管理明显是唠叨而没有行动的类型,言语中更为袒护和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话言听计从,觉得儿子在青春期,很叛逆,老师应该更加宽容,多表扬鼓励。小H基本对妈妈的各种指令是嘴上不情愿地答应,然后又敷衍了事地做好,而在妈妈眼里小H又是乖巧懂事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总结如下:父亲骨子里是宠爱孩子的,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大道理并有时“腹黑”,没有落到实处,亲子关系中,小H对父亲只有“畏”,没有“敬”,加上妈妈奶奶两人的娇惯唠叨让小H思想中形成不能“吃亏”的观念,不能接受失败和批评,所以在集体中找不到自我。

家长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能够改变。针对溺爱型家长的对策,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通过学习与研究这种类型的家长,我的内心豁然开朗,靠自己的努力解答了在当班主任时心里的诸多疑惑,让我对家长的沟通有了重新的认识。我需要做的是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教育的“服务者”,对待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沟通时经常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于是,我从妈妈提供的信息出发,努力寻求小H的闪光点。一次扫除中,擦黑板的小L同学没按时到岗,劳动委员在问,谁能帮小L同学擦一下黑板?只见小H同学又是很不耐烦地嘴里嘟哝着:“哎,这个不靠谱的小L,还是我来吧”,边说边径直拿起抹布去搓洗后开始擦黑板。还有一次劳动,布置额外的排桌子任务,两个男生积极领了任务在排桌子,不一会,小H也主动加入了他们。我通过观察他的善意举动,分析出小H同学是愿意做好事、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的学生,只是不自信的他又怕被老师过多关注,嘴上不饶人,让人喜欢不起来。我立刻把我的发现通过微信向家长及时表扬了一番,同时希望妈妈能在小H回家后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后来的电话和家长接触中,我和家长沟通时也总是放大小H的某些优点,同时对他的一些言语和与人交往的方法上表现出担忧,觉得这样说话很吃亏,容易让人误解,取得妈妈的共鸣,并趁热打铁给出些建议,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并提出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共同指导孩子的行为和语言。经过三年的沟通与共同教育,初三的小H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消除了对老师的“敌意”,有时还能热心地为老师和同学服务。

【点评】

本案例的班主任老师首先通过用心了解,全面分析孩子身上的问题。其次通过家校合作,了解孩子家里的情况,用宽容和信任,为孩子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以“爱心、平等、公正和责任心”赢得了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教育通常不是一时半会就有效的,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是需要教师放慢脚步,和家长同步,无论在目的上还是方法手段上,争取与家长取得一致,尽可能地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一定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积极配合,这样才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bea55DT5Ehpz/q2N3h1iz5ouoc6+hye6SN6kTjO1PU7QKfAB1lHeyh7gYrxFPU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