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科学理解新中考改革的内涵

(一)问题背景

中考改革,大幕开启。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明确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2018年3月2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三方面的改革措施。怎样快速适应考试改革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难题,中考改革方案的出炉给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如何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应对中考改革,成为教师家庭教育实务指导的基本功。

中考改革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中考改革政策指导和考生家庭教育。

(二)初中教师开展家庭升学指导基本原则

上海市教委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要求,经过两年多研究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制定的。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可以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1.优先疏导情绪

中考改革往往与孩子初中阶段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的能力有限,主要还是依赖家长。家长基本都是第一次面对孩子的中考,面对政策变化,难免会急躁,甚至有时会轻信谣言。因此,教师首先要疏导家长的情绪,引导家长客观全面地把握政策,合理应对。

《实施意见》全文可登录“上海教育”网(www.shmec.gov.cn)、上海教育新闻网(www.shedunews.com)查阅。此外,上海市教委还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并通过上海招考热线(35367070)、“上海教育”政务微博微信等方式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中考政策的家庭教育指导,不是到初三才进行,而是从孩子小学升初中就开始,贯穿在孩子初中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样家长才能从长计议,沉着应对。

2.全面把握政策

中考改革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举措之一,不要孤立看待改革、理解政策。教师必须立足教育改革,从整体上引导家长把握中考改革的根本意图。这样,才能将中考改革政策指导与日常的学习指导统一起来。

例如:此次中考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考查,注重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共同基础,防止初中学生过度偏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培育,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二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建立健全多元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通过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增强高中阶段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三是促进公平,加强监督。健全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机制,完善招生规则程序,加强信息公开,切实保障考试招生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为学生创造平等机会,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统筹规划,系统改革。加强统筹规划,系统设计中学考试评价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中学招生制度改革以及高考综合改革,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

从教育改革整体的视角看待中考改革政策,才能保证对政策理解不偏不倚。家长才能将孩子的日常学习与中考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家校合力。

3.立足学生成长

站在孩子人生的坐标轴上,面对中考、理解政策。因此,对家长进行中考政策指导,要立足孩子成长,关注孩子的人生。尽量减少简单、孤立地就中考谈中考,否则就容易让中考成为包袱。站在孩子人生的坐标轴上,进行中考政策指导,就能适时地将中考政策与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中考政策指导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理想,为孩子的成长装上动力源。

4.把握心理特征

毕业班的家长们总是处于激动和兴奋之中,有的烦躁不安,有的束手无策,家庭教育应关注些什么呢?身为父母,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这是家长最为需要的。

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空前提高、理想压力空前增大、理想热情大打折扣、异性交往有所分化、自我叛逆日益强烈、厌学情绪继续激化、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初三年级学生的主要身心困扰:心理浮躁、力不从心、欲速而不达、作息时间安排不当、攻关不下时情绪焦虑、不知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三)给家长的建议

家庭行动,营造氛围;

关注动态,观察心境;

定期谈心,鼓励上进;

控制时间,适当放松;

提供帮助,搞好后勤;

科学定位,心态摆正;

保持联络,信息畅通;

吃透政策,选准学校。

【案例】

我不想考高中了

初三的二模考刚结束,同学们都焦急地等待着分数,以此来指导填志愿。我正在看小汤同学的随笔:“初三的我愈加劳累,父母沉甸甸的爱,却使我喘不过气。自初三开始,我一直加倍努力,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见成效。看着父母充满期望的眼神,我犹豫了……”

这时,办公室响起了敲门声,原来是小汤同学的妈妈。这位一贯强势的母亲一见我就焦虑地说:“老师,您说这个社会不考高中还有什么出路,职校两三点就放学了,哪有学习的样子……我们为了她能考上高中尽了一切努力,她现在却说不想考高中了。最近,只要谈到读书,就天天吵架!您说我该怎么办呀!”

听到小汤妈妈的话,我只能安慰她别着急。可是,我该怎么办呢?是把小汤同学找来批评一通?还是好好与小汤同学做做工作?或是让小汤的妈妈听她的……

我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般浮现小汤的情况:小聪明、最近一次考试居然进入B层(能进高中),但是懒惰、怕吃苦、逆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容易自弃、茫然若失,太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疏导。于是,我只能稳定小汤妈妈的情绪,让她别着急,避免矛盾升级。然后进一步了解小汤同学的情况再作决定。

放学后,我有意让小汤同学来帮忙做点事情。在她放松之际,我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中考志愿的情况,小汤同学却欲言又止,于是,我鼓励说:“你说说看,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困难。”

小汤同学终于倾吐压在心底已久的想法:“不想考高中了,我觉得我已经累够了,努力过了却丝毫不见成效,我不再想做没有用的努力。”说完后,她好像舒了口气,终于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我停顿了片刻说:“你有没有想过,你不上高中以后干什么?你不上高中,上什么学校呢?”然后,继续说:“不考高中不代表不能成才,只是在你说服父母之前,你要好好想想你的未来到底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小汤同学没想到,我不仅没有反对她的想法,还让她想办法说服父母。这时小汤同学的眼睛有点湿润,说:“其实,我也理解父母的想法,只是想着高昂的补习费,看着父母奔忙的身影,怕他们的付出前功尽弃。”此时,我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你再想想怎么说服父母吧!”

晚上,我约小汤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学校,把小汤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了沟通。我们分析小汤同学的情况:面对升学目标与学习现状的矛盾,感觉力不从心,热情大打折扣,自我管理不强。情绪不稳定,不知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有叛逆的表现。这种分析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于是我与家长进一步分析。根据当前的中考政策,小汤同学想不想考高中与家长的要求不矛盾,因为考不考高中都需要参加中考。关键是初三的最后阶段是否还需要努力。于是,我建议:

1.疏导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自己努力着,却还怕家长失望的懂事表现,肯定孩子做出这种决定是一种艰难的选择,传达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让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2.鼓励孩子继续努力。顺着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人生的坐标平面上,与孩子一起探讨面对的问题。不简单地去反对不考高中的想法,而是肯定孩子,不考高中也能成才。但是,要告诉孩子,成才是需要努力的。现在不考高中并不是可以不用努力了,而是要加倍努力。争取在这个问题上与孩子达成共识。

3.调整自己的观念。既然孩子在努力,家长就应该欣慰。根据现在的中考政策,孩子在努力,学习水平达到了高中水平,自然就能进高中。不需要纠结要不要考的问题上。退一步说,即使通过努力后,还是没有达到高中的水平。按照现在的政策,将来孩子还是有很多路径可以进大学。家长调整好自己的观念与心态,相信和鼓励孩子,有利于孩子放下包袱,调整好学习状态。

所幸,小汤妈妈及时做了调整,亲子关系融洽许多,小汤也考取了高中。当然,最重要的是,面对人生的选择,她和她的父母都会更智慧和从容!

【点评】

在本案例中,班主任注意稳定家长情绪,接纳小汤同学的情绪,使沟通具有了很好的起点,同时针对家庭在升学目标与学习现状的矛盾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班主任对现在政策有很好的把握,给家长指出了孩子多路径进大学的可能,帮助家长调整好了自己的观念与心态,从而相信和鼓励孩子,最终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是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协调好教育的内外因,帮助学生做好选择,并为之努力。 cTV66AG69Lop3BmPcVvJzeN3Q50gPMkLPNdYiCEwMoW0KOC2XZfD+v5zrXkqju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