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身份的证明:从华为的四年企业形象广告所看到的

1.1 形象广告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商业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一般称为“商业广告”。这里要谈的不是华为的商业广告,而是其企业形象广告。

自2013年开始,华为连续四年对外发布企业形象广告,在此之前,华为也曾多次发布过企业形象广告,但从其传播范围、影响程度和思想深度来讲,这四年的企业形象广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形象广告就是企业向公众展示企业实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广告,通过同消费者和广告受众进行深层的交流,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信赖感。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除上述目的外,从其背后,或许我们可以读出更多的内涵。仔细研读这四年的广告,有助于我们了解华为成功背后的东西。

第一,传递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形象是外表,企业文化是内涵,相由心生。综观四组广告,它向外界传递的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昭示着华为的坚守与主张。

第二,华为自身的身份证明。通过企业形象广告,华为在为自己的过去与当下背书:华为是什么?华为为什么?为什么是华为?以往的华为是如何走过的?今天的华为是如何成就的?

第三,这四年的华为企业形象广告,有助于解读华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把握华为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支撑了华为的成功?是什么驱动了华为的高速成长?

第四,这四年的华为企业形象广告,有助于了解华为成长背后的管理哲学,是什么在指导着华为的成长与发展?华为处理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可以认为,在华为这四年的企业形象广告的正面与背面,隐含着和彰显着太多太多的内容,需要人们解读,思考。

1.2 四年企业形象广告

2013年: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广告来自华为实拍的三张工作照,拍摄者为赖磊宇,拍摄时间为2008年3月,拍摄地为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

照片记录的是华为供应链物流经理在现场为新项目考察仓库和路况,在考察途中,吉普车深陷泥沼,经一夜的救助,没有脱离困境,第二天步行一两个小时寻求帮助,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才脱离困境。

在照片中,华为员工身趴在泥泞中,清除障碍,人陷泥浆,人泥一色,人们能看到的是坚强的脊梁。

广告发布当年正值《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畅销之时,故广告主题采用了该书的名字(这组照片经任正非推荐,也放在该书的初版中)。华为会不会倒下?华为什么时候倒下?华为会不会是下一个倒下的?这是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任正非及华为长期高度关注的问题。

这组广告直面的也是这个问题,透过让人震撼的照片,我们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他们是80后,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也是知识员工,因为华为的文化、机制与管理,他们成为战士,成为一支铁军。当他们在异国他乡,为了解决客户的通信问题,血肉之躯卧在泥浆之中,为华为战车的前进清除障碍,如此的奋斗,倒下的绝不是华为!起码下一个不是华为!

相反,如果他们洗净身上泥浆,换上得体的西装革履,回到深圳的总部,如任正非所描述的那样:“在总部漂亮的草坪上,喝着咖啡,听着PPT(演示文稿)汇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下一个倒下的肯定是华为!”

因为这些广告主要发布在纸媒上,加上当今读书看报的人减少,这组广告并未引起外界应有的反响,甚至在互联网上也很难一睹这组照片。

2014年:李小文精神

2014年6月5日开始,华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人民邮电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上,推出大幅平面系列企业形象广告。

系列广告有四组,同一照片,广告词不同。照片的主人是李小文先生,除对李小文先生的简单介绍外,然后就是大幅的广告词。

其一:“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

其二:“华为坚持什么精神?踏踏实实向李小文学习。”“在大数据时代,敢于像当年挖掘巴拿马、苏伊士运河那样的大视野、大战略、大决心,寻找大数据时代的‘巴拿马’‘苏伊士’。”

其三:“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学习。”“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开放,开放,再开放。”

其四:“李小文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真心向李小文学习。”

说真心话,这组广告词并不华丽,也算不上好的广告文案,甚至在语法上也有些瑕疵。看到后第一反应是,这些广告词肯定是任正非撰写的,后经确认,果然如此。简单直接,直抒胸臆,不讲修辞,这是典型的任正非的语言风格。

这组广告发布后,公司内外许多人发问:李小文是谁?犹如当年旁观华为“蓝血十杰”表彰大会的记者们,收到邀请函时的发问:蓝血十杰是干什么的?

李小文先生(1947.3.2—2015.1.10),四川自贡人,是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国内遥感领域泰斗。

2014年4月21日,一张李小文先生4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讲课时的照片被传到网上,照片中的李小文先生黑衣蓄胡,穿布鞋不着袜,凝目讲稿,看似做脱贫报告的老农。一直默默无闻的李小文先生迅速成为网红,被称为“布鞋院士”“仙风道骨”“扫地僧”“玉树临风”“王者风范”。

李小文先生的走红如媒体所言:“李小文这种被神化的‘扫地僧’精神和气质,可以说是对时下知识精英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反讽,也是对知识阶层的期许。”想当年,我求学的时候,像李小文先生这样的老师在校园并不鲜见,到如今,此景斯人只能靠追忆。李小文先生坚守操行至今日,确实难得。虽身怀绝艺,却行事低调,随性超脱,风骨本色,活得纯粹,活得简单,活得洒脱。正如“扫地僧”那样,在低调、沉默、内敛的外表之下,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第一眼看到照片,本人首先想到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华为采用李小文先生的照片做企业形象广告,无疑是任正非及华为在向中国科学家致以最高敬意。

这只是华为采用李小文先生照片做广告的用意之一。

在广告词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李小文精神”。这是这组广告的更深刻用意所在。

2014年,被称为“中国创业元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元年”“移动互联网元年”“万物互联元年”“互联网金融元年”等等。在这诸多“元年”中,一种精神或思维成为时代的主导,这就是“互联网精神”,或称“互联网思维”。有成功企业的背书,有著名企业家的演讲与论著,有主流媒体的宣传,一时间“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思维”成为企业界的主流价值观,颠覆、口碑、极致、生态、去中心、无边界、自组织等成为风靡一时的常用语。于是,企业用互联网精神替代企业文化,老板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企业的战略,学者们在以往的演讲题目加上“互联网思维”的前缀,图书畅销榜长期被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著作占领。

互联网精神或互联网思维在神州大地,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其引领下,一些以“互联网+”为噱头的所谓创新企业大量涌现,但好景不长,花开了,没结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奇葩开后,化作了春泥。

华为也同样受到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员工不淡定了,加上外界对公司没有互联网精神和缺乏互联网思维的尖刻批评,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和冲击,华为的企业文化面临污染之虞。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李小文先生的照片出现了,华为以此作为企业形象广告,回击内外部的质疑,阐明坚守的价值主张,这就是:华为不需要互联网精神,华为不需要互联网思维,华为认同与坚守的是李小文精神。

正如任正非所言:在互联网时代,第一不要互联网冲动;第二不要炒作互联网精神;第三不要动不动就使用时髦语言、颠覆的语言;第四不要盲目创新;第五不要纠结、不要攀附,坚信自己的价值观。华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并不重要,华为精神是不是互联网精神也不重要,这种精神能否使我们活下去,才最重要。豆腐还是豆腐,汽车还是汽车,爹还是那个爹,娘还是那个娘。

这就是任正非在广告中反复强调向李小文精神学习的原因所在。

今天看来,华为这组企业形象广告,既是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又再次诠释和传递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李小文先生生前是否去过华为,是否与任正非有过见面有待考证。

据说,当华为的高管到北京与李小文先生洽谈照片版权事宜时,李小文先生讲道:我坚持的东西,与你们华为倡导的是一致的。他将照片版权无偿送给了华为使用。

在华为内网上,有员工建议在华为命名一条“李小文路”(目前华为有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冲之大道、隆平路和稼先路);有人建议设立“李小文奖”;也有人急求李小文同款布鞋;还有人在反思:如果李小文在华为考核会打C,还是D?——华为的自我批判无处不在。

李小文先生与华为在特殊的时期相遇,李小文精神与华为核心价值观契合,任正非通过李小文先生为华为背书,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段佳话。

2015年,芭蕾脚

2015年,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是单幅照片,照片是一双芭蕾演员的脚。在对比鲜明、充满冲击力的画面中,左脚光鲜靓丽,展现出的是芭蕾舞之美;右脚脚趾扭曲变形甚至有些丑陋,以至观后让人有不适的感觉。

中文广告词有三个版本:

“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

“伟大的背后是苦难。——罗曼·罗兰”

“人们总是崇尚伟大,但当他们真的看到伟大的面目时,却却步了。——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华为的一位高管花了几天的时间,从厚厚的小说中找到这句话的,他中学时读过这本书。

照片的拍摄者为美国《时代》周刊摄影师亨利·路特威勒(Henry Leutwyler),其在纽约芭蕾舞团连续四年拍摄,270余幅作品结集 Ballet (《芭蕾舞》),这张照片是其中获金奖的作品。路特威勒说,芭蕾舞“不仅仅是舞蹈”,它“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各种形态:爱、绝望、热情、希望,还有最重要的是,快乐”。正如康德所说:“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因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

亨利·路特威勒的照片拍摄时间不详,其摄影集是2012年12月出版的,两年多以后,被任正非发现,所以,华为本年企业形象广告的总创意与总策划是任正非。由此,也看出任正非的博闻广识!

任正非第一眼看到这幅照片后,怦然心动,立刻被照片的冲击力所震撼,接着是共鸣,他不禁惊叹:这不就是华为吗!

这幅照片展现的就是真实的华为!

外界看到的是华为的辉煌、成功和华丽,但这只是华为的A面,华为还有不为人知的B面,这就是血淋淋的、丑陋的、不堪的苦难。

一双芭蕾脚,把华为的A面与B面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外界在探寻华为辉煌背后的秘密,因为人们坚信华为一定有秘密。

一双芭蕾脚,把华为的全部秘密直观地展现出来了:左脚是果,是当下,是结果,是表面;右脚是因,是过去,是过程,是本质。

外界一直在探究低调内敛神秘的任正非,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任正非,但大多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

一双芭蕾脚,也把真实的任正非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任正非给出的答案是:任正非就是一只大臭脚!他还加了一句:华为也是!对于前半句,华为的高管委婉地修正为:“那只伤痕累累的脚代表的就是任正非本人。”

这只脚代表的也是全体华为人!

2015年1月22日,任正非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中阐释了这则形象广告的含义:

“我说这就是华为人生,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只烂脚,如果不表现出来,社会还觉得我们这只脚还挺好。”

“我们除了比别人少喝咖啡,多干活,其实不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成长的年限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点苦。所以我们有一只芭蕾脚,一只很烂的脚,我觉得就是华为的人,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么一只烂脚,它解释了我们如何走向世界……”

其实,芭蕾脚除了展现走出去的艰辛,同样也展现了走过来的苦难!

当你右脚血淋淋的时候,你的左脚会辉煌吗?

我看到芭蕾脚的照片时,头脑中想到的是五个字:“苦难与辉煌。”

从美学的观点看,华为芭蕾脚的广告并不能称得上美,甚至打破了人们对芭蕾舞的美感印象,但谁都无法否认其视觉冲击力。正如有人所言:“这幅广告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机场、高铁里,每次看到会忍不住躲避它,又忍不住多看几眼。看到的时候都会泛起一阵心酸,也许,这就是和广告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吧。”

2015年1月4日,芭蕾脚广告在全球许多机场及媒体投放;2015年3月18日开始,在国内陆续投放。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

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其中(芭蕾脚)有华为引以为荣的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企业文化,也折射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筚路蓝缕、努力开拓的不懈精神。”“用中国品牌讲中国故事是一门艺术,必须善讲会讲。既讲品牌成长的经历,也讲品牌彰显的精神,既讲大故事,也讲小故事,既讲老故事,也讲新故事,既讲事物,也讲人物,把中国品牌的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娓娓动听,使中国品牌成为当代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2015年3月21日,美国女歌手凯西亚·科尔(Keyshia Cole)在脸谱网上转发了华为芭蕾脚,并写下了:“Everyone wants to be successful until they see what it actually takes.”(每个人都想成功,直到他们看到成功需要付出的实际代价。)并由此得到46万次点赞,19万次转发及7 000个评论。

尼日利亚电力部长和夫人一行来访华为,在深圳机场看到芭蕾脚广告,当得知含义时,深受感动,主动请缨做宣传大使。他说:“这个广告非常有意义!这样的故事要讲给大家听,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进一步了解华为。为什么不在整个西非做宣传?我可以负责西非!”

一位中学校长在看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华为的新闻报道时,看到华为展厅的芭蕾脚广告后,向华为索求广告的高清照片,想挂在学校的礼堂里,激励莘莘学子。

国内媒体也有大量的文章在解读芭蕾脚,如《读懂华为的“芭蕾脚”,有一种风光叫沧桑》《华为“烂脚”广告折射中国品牌“走出去”背后辛酸》《华为2015年关键词:芭蕾脚——苦难点亮未来》《光鲜背面,华为亮出疤痕累累“芭蕾脚”》《“烂脚”广告——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故事和灵魂》《中国式的华为:看“芭蕾脚”背后的故事》,甚至《华尔街日报》(中英文版)也撰文《华为:芭蕾脚广告与公司文化之思》。

对于华为的芭蕾脚广告,这次反应大多数是正面的认同,这真的难得一见。这也证明了芭蕾脚照片直达心灵的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证明华为本年度企业形象广告的成功。

2015年,如果要给华为选个关键词,毫无争议的应该是:“芭蕾脚”。

2016年,厚积薄发

2016年,华为企业形象广告的主题是厚积薄发,1月份首先在巴塞罗那电子展上推出。它由三幅照片组成。

第一幅照片:捕鱼的瓦格尼亚人。

照片展现的是刚果的瓦格尼亚人在刚果河上捕鱼的场景。巨浪翻滚每秒流量2.8万立方米的刚果河上,瓦格尼亚人身处激流之中,手扶树枝编制的捕鱼工具,命悬一线地在为生存而战,在与命运抗争。为了生存他们把命都赌上了,稍有闪失,就会葬身刚果河。

照片所配的广告词为:“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此话应该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元帅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所写的《失去的胜利》。任正非内部讲话中多次提到该书,由此推断,广告词有可能出自任正非。

其实,广告所用照片也来自任正非。有人在文章中曾提出,这幅照片来自爱尔兰女摄影师安德鲁·麦康奈尔(Andrew McConnell)在2010年所拍的照片。真实的情况是,照片来自任正非在中央台看到的一部纪录片《神秘刚果河》。2015年10月,任正非在与前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主播杨林进行的一次“花园谈话”中说道:“中央电视台播了一部《神秘刚果河》的纪录片: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渔民历经九死一生去捕鱼。我们也相当于这些在非洲河上的孤胆英雄,坚持20年才划到起跑线。但,起跑线上的突破,就是人类社会认知的突破,这有多难!”

这也是对这幅广告创意及来源最权威和最真实的诠释。

其寓意为华为应长期聚焦于大数据洪流中的战略性机会,像瓦格尼亚人聚焦于刚果河的大鱼一样,“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其实,这也是任正非一直坚守的“压强原则”和“力出一孔”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我将这幅照片解读为“战略聚焦”。

第二幅照片:上帝的脚步声。

照片展现的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大型对撞机的照片。照片所配的广告词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数十年的厚积薄发,隐约听到了上帝的脚步声。”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成立于1954年9月29日,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它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第一个网络服务器、第一个浏览器的诞生地。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有大约3 000名全职员工,并有来自80个国家的大约6 50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代表500余所大学机构,在此进行实验。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又叫“上帝粒子”。上帝粒子的发现有助于解释恒星、行星和人类存在的原因,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华为借用这幅照片做广告,诠释着创新的艰难,难就难在创新需要几代人的持续投入——投入劳动和知识,甚至是个人的健康以至生命,当下把创新和创业浪漫化了,看看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才能理解创新的真正含义。

这幅广告,实际也在为任正非的战略布局背书。在互联网时代,华为必须如任正非所言:“在主航道持续密集投资,多路径、多梯次地探索未来方向,通过大规模的战略投入,使用投资密集型,来缩短探索方向的时间,实现突破。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而不是机会主义地等待风口,投机性地选择战略机会,被动地坐等战略机会出现。

任正非坚信的是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那样:“华为过去28年来的持续密集投资,终于使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成为主要贡献者。这是一个长期、痛苦的积累过程,但华为人已经听到了成功的脚步声。”

我将这幅照片主题解读为“战略投入”。

第三幅照片:“花蝴蝶”乔伊娜。

照片展现的是美国短跑运动员乔伊娜微笑着冲过终点的情景,所配的广告词是:“0.01秒是一生心血的厚积薄发。”

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娜(1959.12.21—1998.9.21)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女子短跑运动员。1988年,她在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只用了10秒49就跑完了100米。这个成绩至今无人打破。除100米外,她在200米跑中还创造了21秒34的世界纪录。

这幅广告用乔伊娜的照片诠释的是战略突破,经过持续的聚焦,持续的战略投入,才可能有战略突破。而这种突破是短暂如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如同“芭蕾脚”的左脚,或许就是像乔伊娜那样,日复一日的训练,落下一身伤病,才会有0.01秒的突破。

乔伊娜在美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直至她去世,争议也未停止过,选用她的照片做广告,是有一点风险的。任正非对此的解释是:“我们之所以选择乔伊娜,主要考虑的是,英雄不需要完美,英雄就是英雄,我们选乔伊娜就是这个目的。乔伊娜有缺点,有缺点也是英雄。没有别的想法。”

重新观看这幅广告,我突然想到了当年5月30日任正非在人民大会堂讲到的华为进入“无人区”——正如乔伊娜的照片所显示的一样,长长的跑道上,花蝴蝶迎风绽放,后面没有追赶者,前面没有可追赶者,这恰好寓意着华为今天所处的境地。

我将这幅照片主题解读为“战略突破”。

三幅照片,三幅广告,各自表达的内容不同,但联系起来看表达了战略的三大关键要素:战略聚焦,战略投入,战略突破。三者紧密相关,构成战略的系统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浓缩为一个战略主题:厚积薄发。

1.3 形象广告的意义

四年的企业形象广告,从“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到“李小文精神”,到“芭蕾脚”,再到“厚积薄发”,尽管其创意不同,主题有别,风格有异,但其有共性,有相互联系,存在内在逻辑。

如果说“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是提出了问题,那么,“李小文精神”、“芭蕾脚”和“厚积薄发”就是在描述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

从李小文先生穿布鞋的脚,到对比强烈的芭蕾脚,再到乔伊娜飞奔的脚,这三双脚正是华为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踏实、坚实、执着、沉重、沧桑、悲壮、辉煌。

语言大多数时候是苍白无力的,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又让人深思的照片,才能直达受众的心灵,把受众内心的共鸣激发出来,华为新的形象广告,将很好地在全球舞台展示自己。从这一点看,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笔者窃认为,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可以作为广告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经典案例。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作为广告,“润物细无声”地展示华为的企业形象,在更高的维度彰显华为的社会价值,不仅提升了社会主流阶层对华为的喜好度、信任度、拥护度,而且在全球舞台上成功地展现了华为,对于公司企业形象提升、客户认同、价值观传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公司的战略,解读了华为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背书了华为成长发展到今天的内在原因,展示了华为在成长与战略方面的价值主张。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一如既往地向员工传递着价值主张,无不彰显着华为坚守和崇尚的管理哲学、成长逻辑和价值体系。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是这家公司的真实写照,也是华为的“身份证明”。

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是研究这家公司成长与发展的素材,也是解读其成功的关键线索。 3UJkyvjQsT+36Z4gpmqmLeNjaVpteakQfUD/ve6fXSdxfF4M3hKyaAazFA64vN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