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书讲什么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将解释神经元再利用假说是如何与读写能力关联的,以及这种“再利用”背后的脑机制和发展历史。开篇的三章中会对成年阶段的熟练阅读者的阅读机制进行分析。第1章为全书打下基础,从心理学视角探讨阅读:我们读得有多快?阅读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哪些?第2章会着重讲解阅读时激活的脑区,以及如何运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来对此进行直观显示。第3章我将深入到单个神经元的水平,探讨这些神经元是如何形成网络来识别字母和文字的。

我以高度严谨有序的方式来进行资料分析。我有意揭示阅读者脑中的认知齿轮,就如同拆解佩利牧师所说的荒野中的钟表。然而,阅读者的脑中并没有呈现出钟表神匠所设计的那种精密结构。人们的阅读神经回路存在着不少缺陷,暴露出脑在阅读所必需的素质与现有生物机制之间达成的妥协。灵长类视觉系统的特征解释了阅读为何难以像扫描仪一样迅速高效。当我们的视线扫过页面时,一个个字符缓慢地进入视网膜的中央,被分解成无数信息碎片,之后又被脑整合在一起。通过多年的练习,这些过程变得高度自动化、无意识化,由此我们错误地认为阅读既简单又轻松。

阅读的悖论也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的基因并没有出于适应阅读的目的而进化。我对于这一谜题的解释相当简单。如果脑没有为适应阅读而进化,那么实际情况就应该反过来:文字系统必须适应种种生理限制而演变。第4章从这个角度回顾了文字系统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史前符号到字母的发明。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证据显示文化在持续改变。几千年来,书写者们想方设法设计适合灵长类脑使用的字词、符号及字母。直到今天,世界上的文字系统仍然共有一部分设计特征,这些特征最终可以追溯至神经回路所具有的先天限制中。

第5章延续了上述观点,即人脑并没有专为阅读而进化出特定结构,而是再利用了一部分回路来负责这种新的文化活动,我在这一观点基础上考察了儿童是如何习得阅读的。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没有多少方法能使灵长类脑转变为熟练阅读者的脑,这一章从细节上探讨了可能存在的唯一一条发展轨迹。也许可以建议学校采纳这些研究结论来优化阅读教学,从而减少文盲和阅读障碍的问题。

我会进一步展示神经科学技术如何揭示阅读习得的神秘特征。举例来说,为什么许多孩子最初学写字时总是从右往左书写?与现行观点相反,这种镜像翻转的错误并不是阅读障碍的先兆,而是视觉脑组织结构的正常表现。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障碍与明显的语音加工困难有关。第6章会涉及阅读障碍的症状及其内在脑机制,以及关于其遗传基础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在第7章中,我将对镜像错误所揭示的正常视觉识别机制进行深入阐释。

最后,在第8章中,我会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惊人的事实,即我们人类是唯一能够进行阅读等精细复杂的文化行为的物种,这是一项非凡的创举,也是任何其他灵长类动物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型认为文化是在白板似的脑中自由驰骋,而与此相反,阅读诠释了文化与脑的结构是怎样紧密关联的。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人类逐渐发现自己可以再利用视觉系统来进行语言输入,从而进行阅读和写作。我也将采用类似的分析思路简要地探讨人类的其他一些主要文化特质。我们也许可以将算术、艺术、音乐及宗教都看作是进化而来的机制,在多个世纪文化演变的塑造下,影响与调整了我们的灵长类脑。

我们仍然留有最后一个谜题有待解开:假如学习能力为所有灵长类物种所共有,为何只有人类能从中脱颖而出,创造了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文化?尽管“文化”这一术语有时也用于黑猩猩,但它们的“文化”仅限于砸坚果、洗土豆或以木棍钓食蚂蚁这一类的小技巧,而人类能几近无止境地创造出环环相扣的习俗规则和符号系统,这其中包括语言、宗教、各种艺术形式、运动、算术和医药学等,黑猩猩的小技巧根本无法与此相提并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能够缓慢习得字母和数字等一些新异符号,但它们从未思考过如何去创造发明这些符号。

对于人脑的独特性,我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推测。人类物种的独一无二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心理理论(推测他人心理的能力)及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脑中的一个的缓冲区,用于对各种想法进行重组)。我们基因中所包含的这两种机制共同促使我们成为唯一的文化性物种。人类文化看似具有无限可变性只是一种假象,其产生是因为我们困于这样一种认知的恶性循环:我们怎么能想象出脑构想范围之外的表现形式呢?虽然阅读是人类的一项新近的“发明”,但它已在大脑潜能的黑箱里沉睡了千年。在人类纷繁的文字系统背后,存在着一整套普遍的核心神经机制,就如水位警戒线一样,标志着人类先天生物基础的限制。 eZALqAP24+xxuPxopR5KSd0N7VPwMTVzyTUO1DKEJm+q7yjfsQuAjP84YXEgoZ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