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国古代民族

唐朝的大一统之后,历史重新进入合久之后的分离。一时间,马蹄声急,战鼓响彻,群雄如春笋拔节。这其中,不少民族政权走到历史前台,与汉族政权一起谱写出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篇章。尤其在中国北部,内迁的几个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契丹人创建的辽朝、党项人创建的西夏、女金人创建的金朝等。

松漠之间的契丹族

契丹人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根据古文献和现代学者们的研究,契丹与库莫奚、宇文鲜卑均源于“东胡——鲜卑”族系。张正明所著《契丹史略》中明确指出,契丹源出鲜卑,是鲜卑宇文别部的一支。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鲜卑宇文手下并有契丹之族,佚、悉、乞得,或为契丹别译。契丹之族也是东北群狄的合体,而非一系繁衍,而其附近之族,特别是语言相同相近和经济生活联系密切的,在历史过程中,日趋接近、结合,自当如细流汇入大江,形成一族。民族并非血统集团,其他系属不同的小部,由于长期接触融合,他们自然也就成了契丹人”。

《辽史·太祖纪》上记载过一个流传久远的关于契丹族源的历史传说:一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下,一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下,两人相遇在木叶山,结为夫妻,他们生下八个儿子,分地以居,后来便繁衍成八个部落。这个传说表明,契丹八部之间早年可能存在血缘关系。契丹不同部落内部都有耶律氏和萧氏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随着族群的不断发展,契丹各部、各氏族间的成分变得日益复杂了。

契丹本为自称,有镔铁或刀剑之意,族称最早始于《魏书》。《魏书》也是最早为契丹族作传的正史。《魏书·契丹国传》记载: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之北数百里。据此可知,当时的契丹在东北已具有相当的影响。而史书上记载的契丹居住地“松漠之间”应属模糊的地域概念,元代学者胡三省有过这样的解释:“契丹国,自西楼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塞,又东行,地势渐高,西望松林郁然,数十里,遂入平川。”显然,松漠并非一个确切的地名,而是对契丹居留地代表性景观的描述。

唐末五代时期,契丹族迎来了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如《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所言:“隋、唐之间,突厥为大,其后有吐蕃、回鹘之强。五代之际,以名见中国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契丹族的强盛离不开一位标志性的领导人物——耶律阿保机。阿保机生于872年(唐咸通十三年),“耶律”是他的族姓,“阿保机”是他契丹语名字。他身材魁梧,懂谋略,善骑射,《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他生于迭剌部的世里氏家族,其祖先自唐中期的涅礼立遥辇氏为可汗起,世代充任部落联盟中的夷离堇,夷离堇的职责是统率军马,故阿保机的家族是世袭的权贵。阿保机叔父为夷离堇时,夷离堇之上又置“于越”一职,“于越”总揽联盟的军政大权,有时权力比可汗还大。901年,阿保机取得夷离堇的职务,903年,他又成为于越,“总知军国事”。907年,他取代辇遥氏的痕德堇可汗,实为强取,成为契丹的新首领。按照惯例,可汗实行的本是家族世选制,但阿保机取得可汗位后,拒不让位,这引起他的那些同样具有参选可汗资格的兄弟们的强烈反对,由此爆发了历史上的“诸弟之乱”。兄弟们的叛乱前后三次,历时三年有余,阿保机最终平定了这些反叛,但对部落的经济还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平定贵族叛乱后,阿保机在龙化州(今通辽市西部八仙筒)以东的金铃冈筑坛称帝,国号大契丹,《旧五代史》记载:“天祚末,阿保机乃自称皇帝,署中国官号。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其国人号阿保机为天皇王。”称帝建都的同时,阿保机造文字、定法律、设官职、练军队,并不断扩张疆域,他攻打五部奚,攻击乌古,讨伐黑车子室韦和鞑靼。他又一举灭掉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阿保机以渤海故地建东丹国,并以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契丹本无文字,以木刻记事,阿保机建国后,命人创制了文字。这时创建的契丹文字参考了汉语偏旁,称为“契丹小字”,后阿保机弟又仿回纥文制契丹小字。契丹字前后使用了300年,1191年,金明昌二年时才废止。

阿保机死后,契丹族的对外扩张并没有放缓脚步。阿保机的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后唐大将石敬瑭受到后唐李氏皇族及内臣猜忌,为图自保,也为夺取皇权,他主动向契丹求援,并许以称臣割地。耶律德光出兵,助石敬瑭建立后晋,石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割地实是留下了无穷后患。石敬瑭拱手送给契丹的幽蓟山前七州,古来即中原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有利屏障,军事意义重大。自石晋割地之后,中原已无险可守,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大门便打开了。事实也正是如此,石敬瑭去世后,契丹很快与后晋交恶,并分兵三路大举南下。最初后晋的抵抗还有一些效果,但契丹设计诱降了后晋统率杜重威,耶律德光的军队不久就攻进了开封城。后晋皇帝石重贵本想殉国,但他贪生怕死,最后无奈投降。947年,耶律德光入主开封,他本打算在中原另立一个傀儡皇帝,但在开封的所闻所见令这位契丹首领大开眼界,他开始艳羡中原皇帝的地位。初步平定了开封城内的秩序后,耶律德光决定在开封登基。是年二月初一,他袭中原皇帝冠服入座后晋宫廷正殿,并令金吾六军、卤簿仪仗以及太常乐舞都列庭于左右。他下诏改元大同,大辽国正式建立。就这样,耶律德光成了中原和塞北的共主。耶律德光虽然过了把当中原皇帝的瘾,但他对中原行政机构的正常运作却一窍不通。他纵容契丹骑兵以牧马为名四处抢劫粮草、财物,名曰“打谷草”。“打谷草”影响之恶,《新五代史》中有记载:“(京城)东西二三千里之间,民被其毒,远近怨嗟。”此外,他还借口“赏军”,向都城及诸州民众、官员“括借”钱帛,《通鉴》载,“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皆迫以严诛,人不聊生。其实无所颁给,皆蓄之内库,欲辇归其国。于是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而对后晋原有的地方官员,他一律不用的硬性条例更是破灭中原知识分子们的幻想。耶律德光对中原地区如此不当的统治方略激起了各地民众的强烈反抗,沙陀人刘知远亦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公开与契丹为敌。至此,耶律德光已没办法在中原立足,不得已,他决定北返。后晋的文武百官几千人,诸军吏卒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等也都被迫跟随耶律德光前往塞外。走时,耶律德光还掳走后晋府库帑银、“括借”为名抢来的财物以及大量的珍贵图书文物。

图5-1 辽·金面具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24页。

耶律德光为太宗,太宗后又历七主,即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就像中国古代大多数皇帝继位时一样,世宗、穆宗、景宗在继位过程中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宫廷权力斗争。圣宗时,为了能在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变被动为主动,圣宗和承天太后想到了以攻为守的方法,于是,公元1004年,承天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宋朝。宋朝猝不及防,朝野为之震动。宋真宗惧敌,因宰相窦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结果宋军士气大增,在澶州城下射杀了辽统帅萧挞览。辽军受挫,又怕孤军深入腹背受敌,便提出议和。宋真宗早有此意,两方一拍即合。真宗利用降辽的大将王继忠与辽方暗中联络,接着又派曹利用去与辽谈判,1004年12月初,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商定,宋朝每年须送予辽朝10万两银、20万匹绢,宋辽双方应各守疆界,互不侵扰。宋朝还接受了辽朝坚持的“南北两地、古今所同”的观点,同意双方互称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宋真宗比辽圣宗年长,故真宗为兄,圣宗为弟,这种手足之称,亦为宋真宗和辽圣宗的继承者们所沿用。澶渊之盟后,虽猜忌无法避免,但宋辽之间还算是实现了较为稳固的和平。直到辽兴宗亲政时,兴宗认为宋与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国的冲突,为辽朝要挟宋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于是他向宋朝提出各种指责,并派人去与宋仁宗交涉。宋仁宗亦派人出使契丹,对辽表示了妥协和退让。使节提出宋可以与辽联姻,亦可增加岁币,但二者须选其一。使节又劝说辽兴宗,对辽而言,增币要比议婚有利,如果辽能使夏对宋称臣,岁币金帛不止10万,可增至20万。原来辽和西夏结盟共御宋朝,但重熙十一年(1042)年宋对辽增币之后,辽宋恢复和好,辽又令西夏国元昊与宋议和。元昊多有怨愤,但仍不得不从。总的来说,增币之后,就宋辽夏三方的关系而言,宋辽之间少有争端,而辽夏之间却不时出现了紧张和对峙。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契丹统治者的汉化就在日益加深。和平环境下汉族士人入仕契丹统治集团者日多。契丹贵族也渐渐以不读汉书为耻辱,他们效仿宋朝,大力兴办科举。但这时,契丹贵族的军事实力却在削弱,国力也不比从前。辽兴宗崇尚佛教,在他的提倡下,到道宗时,僧尼已多达几十万,这些人毕竟是不劳而食者,由此社会负担进一步加大。兴宗对爵位的赏赐也到了滥行的地步,致使官僚队伍臃肿,腐败横生。养活大批官吏、大兴佛事以及时有的对西夏的战事,再加上对宋的军事防备,这一切都加剧了辽后期的社会矛盾。契丹辽国共经历了九位皇帝,前后209年,1125年,辽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灭。

辽朝灭亡后,辽朝贵族阿保机八世孙耶律大石召集残部西征。大约1132年,大石在中亚的八拉沙衮称帝改元,他自称菊儿汗,意为可汗之上的可汗,又称“天祚皇帝”。1218年,西辽为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疆域内的不同民族,契丹人建立了比较有特色的制度。一是四时捺钵制。捺钵为契丹语,意为行帐、行宫等。契丹本为游牧民族,逐水草居,辽建国后,皇帝游猎所设营帐为捺钵。圣宗后,四时捺钵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制度。四时捺钵并非单纯的游乐和休闲,它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捺钵是皇帝的行宫,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会在这里商议、决策,汉地的重要政务也会在这里“取旨”处理。二是北南面官制。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即《辽史》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按照《辽史·百官志》记载,统治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统治汉人及旧渤海国人,杂用汉人和契丹贵族。三是投下军州制。契丹贵族在扩张初期劫掠了大量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成州府,称为投下军州。澶渊之盟后,战事减少,投下军州亦不断减少。

契丹社会早期流行原始的萨满教,后来佛教占据了国教的地位。现今我国北方还有不少辽代的佛教遗迹,比如巴林左旗的洞山石窟,赤峰洞山的灵峰千佛洞,东北地区的朝阳北塔、林西白塔、大明城塔等。辽灭亡后,契丹族逐渐融入到女真、蒙古、汉等民族之中,契丹称谓慢慢不再见于史册,但契丹族的文化却绵延下来,并对我国北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

女真人原居黑龙江流域,与肃慎、挹娄、靺鞨等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承继渊源紧密。大约五代时或更早一些始称女真。女真人建立金朝前,曾长期处在辽朝的统治下。辽朝攻占了渤海国,女真人曾为渤海国奴役。《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辽征服女真后)阿保机以女真为患,将女真几千户强宗大姓移置辽阳(今辽宁辽阳)之南,分散其势力,阻断其沟通。迁入辽阳祖籍者名曰“合苏款”,所谓“熟女真”者是也。……居粟沫之北,宁江之东北者,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野处于旧界外,散居于山谷间,自推雄豪酋长,小者千户,大者几千户,则谓之“生女真”。生女真的完颜部即为建立金朝的主体。完颜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函普。他是女真族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首领,可视为女真之始祖。10世纪末,完颜部在酋长绥可(献祖)的率领下,迁徙至按出虎畔(今阿什流域)定居。景祖乌古乃时,以完颜部为中心的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形成。辽统治间,朝廷不停地向女真人索求贡品,并且鱼肉女真百姓。最令女真人愤慨的是来自“银牌天使”的侮辱。辽朝派至女真的使者腰佩银牌,称银牌天使。《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银牌天使来到女真居地后,女真下层人家未出嫁的姑娘须每夜轮流伴宿,谓之“荐枕”。后来辽朝派至女真地的各种使者络绎不绝,他们不问婚嫁与否和门第高低,看到漂亮女子便要求荐枕,这引起了女真各阶层激烈的反抗。1112年,女真各首领觐见天祚帝时,天祚帝对他们表示了不敬。这使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内心里对辽统治者的仇恨燃烧起来。1114年9月,完颜阿骨打进兵宁江州,对辽宣战。女真军队很快攻克宁江州,不久又以少胜多,取得出河店大捷。早在氏族社会后期,女真部落中就成立了被称作“猛安”和“谋克”的联盟组织。“猛安”(女真语“千”的意思)或“谋克“(”百”之义)指的是氏族、部落首领生产或行军时率领之人数。1114年,阿骨打发展了“猛安”和“谋克”,规定1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猛安、谋克遂成为女真人集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职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1115年,阿骨打称帝,是为金太祖,改元收国,国号大金。至于大金国号的本义,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金史·太祖本纪》云:“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尚白。于是国号大金。”《金志》云:“以其国产金及有水源,故称为大金。”

阿骨打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新的政权。他取消了传统部落联盟的形式,将权力向中央集中;他变革旧俗,严格限制扩大奴隶来源;他体察民心,招抚流亡者,积极组织生产。他还命人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建制改革的同时,阿骨打继续进攻辽朝。护步达冈之战,他采取集中兵力进攻敌人中军的战术,又一次以少胜多。1120年,经过几次海上往返交涉,宋和金缔结了“海上之盟”。据《三朝北盟会编》载,盟约中包含:宋金夹击契丹,金取中京,宋取燕京一带;金许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州与宋;宋许以输契丹岁币旧数50万两匹之银绢与金。宋金夹击,金太宗继承太祖遗志,完成了灭辽大业。本来,海上盟约只不过是金太祖为最终灭北宋而采取的暂时的战略决策,1125年,时机稍一成熟,金太宗便下诏,分东西两路伐宋。

金军南下,并连克数州。宋徽宗闻讯,慌乱不已。他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使其监国,又慌忙内禅,赵桓在危难之时成了皇帝,是为宋钦宗。金军迅速渡过黄河,朝着汴京围拢而来,徽宗出逃,钦宗亦想弃城,被李纲谏止。李纲积极修筑工事,死守汴京城,金军强攻不下,死伤数千。正在李纲率领军民奋力抗战之时,宋钦宗却派人去与金朝请罪讲和。金朝提出了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条件,宋朝一一答应,为了讨好金人,宋钦宗还罢黜了李纲官职。可不久,金兵再次围汴。几个月后,金兵攻克了汴京。《宋史》载,1127年2月,金朝废徽、钦二帝为庶人。四月,又掳徽、钦二帝、皇后、太子、宗戚及官吏、内侍、工匠、倡优等3000人北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灭亡。

金灭北宋后,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南宋之初,迫于形势,宋高宗任用李纲为相,宗泽为东京留守。李纲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主战主张,但赵构却是主和的,任相仅75天后,李纲又被罢免。其后,金兵又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至杭州、越州、明州,以致避往海上。金兵从明州入海追击了300里,不及而返。再后,金兵又多次南下。然而,南宋在宋将岳飞、韩世忠与张浚等人的努力下,最终抵御住了金朝的进攻,南宋转危为安。

1135年,金太宗病故,谙班勃极烈完颜亶即帝位,是为金熙宗。熙宗即位后,为加强王朝统治,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废除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参照辽宋制度,设置三师、三省,又设置行台尚书省,颁行新官制,定封国制度,修建都城等。随着这些措施的施行,王朝得以稳固,但在是否坚持伐宋的问题上,大臣们发生了分歧。1137年,金熙宗听从主和派的建议与南宋主和派宋高宗和秦桧议和。但这引起了主战派完颜宗弼的不满,1140年,他率军攻下了河南、陕西。但再度南征时,却被岳飞与刘锜击败,而岳飞却于郾城之战后再度北伐逼近汴京。正当金军失利、宋军士气高涨时,南宋统治者又准备议和了。韩世忠、岳飞等诸将正浴血奋战,力主议合的秦桧却把持了朝政,他竭力排斥主战派,致使岳飞被杀。1141年,金宋签订了绍兴合议。《金史》载,合议主要内容如下:金宋间西起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宋割京西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和陕西西商(今商县)、秦(今天水)之半,陇西、成纪余地,以及和尚原、方山原等地;宋向金奉表称臣,金主生辰、正旦,宋遣使称贺;宋每年向金贡纳银绢二十五万匹两;金归还宋徽宗棺椁与高宗生母韦氏。

金熙宗后期,辅政的宗干、宗弼相继去世,皇后裴满氏又干预朝政,再加上皇嗣迟迟不得确立,金熙宗开始酗酒,并滥杀无辜。他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致使众叛亲离。1149年,宗干第二子史称海陵王的完颜亮等人谋反,刺杀了金熙宗。完颜亮自立为帝,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完颜亮通过宫廷政变登上皇帝宝座,上台后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镇压异己,稳定局势。他生性多疑、凶狠残暴,前后三次较大规模的杀戮活动冤枉了不少人。但也因为蓄谋已久并通过宫廷政变才取得皇位,做了皇帝后,海陵王很想有一番作为。《金史》记载,天德二年,他“以励官守、务农时、慎刑罚、扬侧陋、恤穷民、节财用、审才实七事诏中外”。他划定政区,整顿吏治,将金熙宗期间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六部制”,即废除中书省、门下省,只保留尚书省。作为中央政权最高执行机构,尚书省由皇帝直接控制。他废除了元帅府,改为枢密院,削弱了都元帅的兵权。1153年,海陵王改燕京为中都,并迁都燕京,此举开辟了燕京的新纪元。他又将诸宗室亲族及其所属诸猛安悉数迁往中都及山东等地,以防止反叛。他仿中原王朝制度,设国子监以教育生员,对科举进行了改革,又罢黜了世袭万户职,改变了贵族子孙相继专揽威权的状况。海陵王一系列的施政改革,无不强化了金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海陵王一直胸怀抱负,想要南下吞灭宋朝,迁都燕京的同时,他已酝酿将汴京当作南下的跳板,遂改汴京为南京。1161年,他正式迁都南京。同年九月,他分兵四路大举攻宋,但没料到后院起了火。太祖孙、完颜宗辅的儿子完颜雍借剿灭契丹叛乱之名起兵造反。完颜雍早对完颜亮怀恨在心。完颜雍被任命为东京留守时,完颜亮曾招完颜雍之妻乌林答氏入京为质。完颜亮虽然有一些政绩,但他私生活糜烂,好色成癖,乌林答氏深知自己入京后的遭遇,在去往中都的途中便自杀身亡。完颜雍从此对完颜亮恨之入骨。完颜雍母亲是渤海人,他起兵造反,渤海大族张氏和李氏都表示拥护,完颜雍改元大定,很快率军攻下中都。而南下伐宋的完颜亮却连连为宋军所败,军至瓜州时,内部发生叛乱,完颜亮被乱兵所杀。

图5-2 金·摩羯纹铜镜,甘肃临洮北乡麻家坟出土

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编《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

完颜雍称帝,即金世宗。世宗即位时,政局动荡。他于危机重重中火速稳定局面。他首先将都城从东京辽阳迁至中都燕京。他一反熙宗与海陵王滥杀宗室贵族反对派的做法,继续留用海陵王时期的部分上层官员。他下诏历数了海陵王的罪过;恢复了熙宗的名誉;对那些被无辜杀戮的大臣家属、沦为奴隶的,恢复身份;对那些被海陵王无故削职降职的官员,给予修正,并量才而用;对于曾经反对他,但确有才干的人既往不咎,仍然重用。这些举措迅速起到了安抚、笼络的作用,女真贵族及海陵王手下的官员纷纷来投,局势很快得以稳定。世宗虽推翻海陵王而立,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他遵循了海陵王的思路,并走得更深。吏治改革方面,他废弃选官论资历的旧习,任人唯贤唯才,官吏的升迁关键要看政绩,官员到了一定年纪,须辞官。教育方面,世宗特别注重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先后创置太学、女真进士科、女真国子学。中状元、进士者,需考察其人品,德才兼备者才录用。军事方面,世宗采取严厉措施镇压契丹人的起义,又率军南下攻宋,在考量了双方的力量后,答应了宋人的求和。史书上称为隆兴和议。此后40年,金宋间未有较大战事。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年,金世宗病逝于中都,卒年六十七岁。世宗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有长远眼光的杰出政治家,《金史》上有赞语,世宗朝“朝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世宗殁,章宗立。章宗完颜璟,是世宗明德皇后的唯一嫡孙,从小深受世宗喜爱。商议朝廷之事,世宗每每将嫡孙安置于近辅。章宗自幼对祖父的文韬武略耳濡目染,又熟读了儒家经典,执政前期,他继承了祖父的“仁政”,又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人口增多,国家达到鼎盛时期。但后期章宗渐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纵容外戚干政,朝廷出现动荡。中原地区又发生了蝗灾水旱,黄河接连三次决堤,南宋发动了北伐,北方鞑靼不时侵扰,这一切使得金朝的繁盛如泡影般很快消逝。1208年,章宗执政二十年后病逝,因他无子,由李师儿、完颜匡定策立世宗第七子卫王永济为皇帝,是为卫绍王。此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并加紧了侵金的准备。1213年,卫绍王被反臣谋杀,丰王完颜珣即位,是为宣帝。宣宗即位后,蒙古军的进攻日盛,1214年,他不得不迁都汴京。金本与西夏无太多战事纠葛,然而随着蒙古势力的不断壮大,金夏关系恶化,金夏两国的战事,消耗了各自不少兵力、财力、物力,客观上为蒙古南侵提供了便利。面对北方大患,金人仅仅屯驻自固,不思抵御之策,反而南下攻宋,《金史》的记载道出了宣宗统治时期金朝的窘境,“南开宋衅,西启宋辱,兵力既分,功不补患”。宣宗死后,太子完颜守即位,是为哀宗。哀宗即位后,面对危局,力挽狂澜,大胆起用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等女真卓越将领,对外与西夏、南宋和解,集中兵力抗击蒙古。一时间,金朝抗击蒙古的战事有所好转,但多年的战争已使金朝力不能支,回天乏术。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后全力伐金。1232年,蒙军包围汴京,金军坚守将近一年,终被破。1234年,在蒙古与南宋的联合进攻下,哀宗自缢,儿子昭宗亦被乱军杀死,金亡。

女真人原本只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金太祖阿骨打称帝后,命完颜希尹模仿汉字楷书、参照契丹字,创制了女真字。1119年正式颁行,称为女真大字。此后又于1138年颁行了一种女真小字,这种字的创立借鉴了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女真字的创制,是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明证。女真字颁布后,契丹字仍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1192时被废止,而汉字则一直与女真字并行。女真人最初信仰萨满教。《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珊蛮(即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然而随着契丹、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女真人大多转而信仰佛教、道教。

以大沙丘为祖居地的沙陀

沙陀原名处月,曾被西突厥阿史那氏征服,后为西突厥别部。据《新书·沙陀传》《旧史·唐武皇纪上》《新史·唐庄宗纪上》等记载,处月主要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达山,一说在尼赤金山)以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胡)以东、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唐太宗时曾置沙陀府,号为沙陀突厥,简称沙陀。

唐朝后期,历经数次迁徙的沙陀部族又随当时的河东节度使迁至河东。他们以朱邪执宜为首领组成了沙陀军,并以神武川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应县黄花梁)为根据地积极开展生产生活,囤备军力。首领朱邪执宜听命唐皇帝的差遣,为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不惜南征北战。朱邪执宜战功卓著,先后升任检校刑部尚书、代北行营招抚使。其子朱邪赤心更是因战功升至检校司徒,并被赐以国姓“李”、赐名“国昌”。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也是骁勇之人,丝毫不逊于祖父和父亲。时年28岁的李克用率领勇猛的沙陀兵一举攻入被黄巢起义军占领的唐朝国都长安。李克用声名远震,后又多次临危受命,救驾护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先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陇西郡公、检校太傅、陇西郡王、检校太师兼侍中、河东节度使,终被封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晋王。朱邪执宜、李国昌、李克用祖孙三代的政治和军事经营,为唐后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轮番建国称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代时期沙陀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后唐。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称帝,改元同光,建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的十月,唐军攻占了汴京,灭掉了后梁。后梁始于907年,乃朱温篡唐后所立。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将领,后来降唐,他曾有意暗杀李克用,李克用借急雨相助才得以逃过一劫。但他们的仇恨就此结下。朱温篡唐后,李克用仍用唐朝年号。不久李克用去世,承继父位的李存勖谨记父训,挥兵与后梁为敌,并屡屡重创后梁军队。910年、915年的两役后,后梁的大部分军事力量被李存勖灭掉。923年10月,后梁主朱友贞自杀,余众降唐。12月,后唐迁都洛阳,以东都洛阳为首都,以长安为西都。平定后梁后,久经沙场号称百战百胜的李存勖渐生骄奢之气,他认为父仇得报,中原既定,眼前已无横挡之事。他醉心于看戏、演戏,将朝政搁置一旁。其又宠信伶人,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却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他还召集原唐宫的太监,将他们视为心腹,任命为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朝臣受到伶人戏弄侮辱,敢怒不敢言;将士则被宦官监视辱骂,士气涣散。他又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还图谋杀害战功卓著的李嗣源,致使朝野内外一时人心惶惶。李存勖虽有军事战略眼光,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实在平平,在位间,他纵容伶人与贪官污吏的勾结,大肆搜刮民财,鱼肉百姓,短短三四年,他的噩运便降临了。926年,蕃汉总管李嗣源部下兵变。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后唐诸军听闻后纷纷倒向李嗣源,很快,李嗣源攻入洛阳,李存勖的亲军亦反,李存勖被慌乱的亲军乱箭射死。其残留在灰烬中的零星尸骨被李嗣源葬于雍陵。

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曾先后随李克用征战近三十年。代替李存勖即帝位后,他精简宫廷供应机构,后宫只留宦官30人,此举历史罕有;他经常“召文武百辟极言时政时失”,并愿意接纳臣下的忠谏;他实施开明的改革,杀小人、宦官,惩贪官污吏;他为政也宽仁,甚为关心百姓疾苦,常亲身去田间视察,史书上有记载,长兴三年(932年)三月,“帝观稼于近郊,民有父子三人同挽犁耕者,帝闵之,赐耕牛三头”。李嗣源在位七年,战事稀少,屡有丰年,这段时期是五代半个多世纪最为安定的喘息期。李嗣源虽然是个有道的明君,虽然得百姓心,擅于安邦治国,但他在最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却多有失策,尤其是在调节安重诲和任圜两位重臣间的关系上,显得尤为捉襟见肘,这为他死后的朝政埋下了隐患。李嗣源卒于933年,其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唐闵帝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他重用朱弘昭和冯斌二人掌管朝廷大权,然而此二人既无威望又无才干,在二人的煽风点火以及自己的疑心驱使下,他采取了几项措施来抑制心腹之患李从珂,结果将李从珂逼反了。李从厚在位仅四个月就被李从珂起兵杀死。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李嗣源为将时,曾掳掠李从珂母亲魏氏,李从珂名姓也随李嗣源更改。李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废帝)。末帝的心腹之患则是石敬瑭。石敬瑭何人?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早年二人在李嗣源手下为将时,都以勇力过人著称,暗地里的竞争人尽皆知。称帝后,李从珂愈发猜忌石敬瑭,石敬瑭也素有谋反之意。李从珂即位两年后,石敬瑭以调镇他处作为试探,李从珂果真将其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遂反。石敬瑭向契丹人求援,联军很快攻入洛阳,李从珂自焚而亡。

沙陀人石敬瑭建立了五代之一的晋朝。历史上称为后晋。因石敬瑭是在契丹人的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称帝的,入主汴京后,他将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石敬瑭登基时身穿契丹服装,大晋皇帝位也由契丹主册命。后晋每年还须向契丹供送30万匹帛。石敬瑭自称儿皇帝,称比他年轻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后晋建国后并不安宁,动乱谋反不断,很多人对他割地称儿的做法存有异议,他死后,宰相冯道等人借口其子尚幼,拥立其侄齐王石重贵为帝。石重贵登基,是为后晋出帝(少帝),他决意渐渐摆脱对契丹的依附。契丹遂与后晋交恶。944年,双方在澶州交战,胜负平分。945年,契丹南下,石重贵亲征,契丹败。两年后,契丹再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后晋忽然失去重心,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也被俘虏至契丹地。后晋亡。

五代中的汉朝,史称后汉的,也由沙陀人建立。它的建立者是后晋时任河东节度使被封为北平王的刘知远。刘知远少时追随石敬瑭,并曾救过石敬瑭的命,石敬瑭做了儿皇帝后,刘知远得到重用。后晋刚被契丹灭掉,刘知远就在太原称帝,他不改国号,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帝第二年,契丹军队被中原人击退,刘知远趁机进入开封并建都,国号大汉。刘知远死后,次子刘承佑即位,是为隐帝。隐帝在位期间,大权旁落,相继诛杀权臣,仅两年,枢密使郭威反叛,刘承佑被杀。后汉亡。

刘知远的弟弟,沙陀人刘崇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汉国。刘崇的侄子后汉皇帝刘承佑为乱兵所杀后,郭威控制了朝政。刘崇想要南下报仇,但听说郭威计划迎其子刘赟为帝,便生出犹豫。951年,郭威称帝,建立了后周,并果断杀死了刘赟。刘崇愤怒,随即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古城)称帝,建立汉国,史称北汉,北汉沿袭后汉年号。北汉自知地小民贫,兴复后汉实属不易,因此也像石敬瑭一样,依附起契丹人。刘崇与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约为父子之国,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因有辽国的援助,北汉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但少有凯旋。960年,北宋立,后周亡,北汉又屡败于宋。979年,宋军又一次进攻北汉,北汉帝刘继元降,北汉就此灭亡。

沙陀族自内迁盐城起,就开始广泛与汉族杂居。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在中原建立王朝,更大范围地与汉族融合,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互动,沙陀族逐渐融于汉族当中。

建立“东方金字塔”的党项族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是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隋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早期的羌族主要游牧于今青海省辖内。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于中原王朝。唐初,党项已逐渐迁至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他们以家族结成部落,并以家族的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旧唐史》记载,在众多的族姓中,比较显赫的有八个族姓,八大族姓中又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在整个党项羌中居于领导地位。另有一种说法,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持此说者的主要论据是,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曾自称鲜卑后代。

唐代宗时,朝廷将党项羌部落迁至银州(今陕西省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以东地区,并将静边州都督府迁置银州境内。党项羌大首领拓跋乞梅居于庆州,被称为东山部,大首领拓跋朝光居于银州、夏州,被称为平夏部。后建立西夏国的皇族拓跋氏就出自平夏部。公元874年,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四川,号召各道节度使出兵围攻长安。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响应号召。《资治通鉴》载,883年四月,拓跋思恭随同雁门节度使沙陀人李克用率军攻进长安,黄巢军退却。七月,僖宗以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加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并赐姓李。夏州拓跋氏从此自称李氏,还拥有了封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五州,至此夏州割据政权开始称雄一方。拓跋思恭之后,历五代,党项拓跋氏利用朝廷更迭、藩镇混战的契机,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至后周末年,其已成为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实力雄厚的地方割据政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夏州节度使李彝殷上表祝贺,为了献媚宋太祖,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李彝殷将名字改为李彝兴,太祖赞赏尤嘉。李彝殷还出兵助宋讨伐北汉。宋太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是“皆因其豪酋,许之世袭”的政策,对夏州拓跋氏自然以礼相待。980年,夏州政权传至李继捧时,党项贵族内部发生夺位政变,982年,李继捧亲率族人入朝附宋,并献四州八县。宋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令其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分裂。李继捧入朝献地后,宋朝派遣使者前往夏州发遣李氏族人赴京,党项拓跋贵族李继捧族弟李继迁表示反对。李继迁擅骑射,有勇有谋,威名很早就在党项羌里流传。他的高祖在镇压黄巢起义中战殁,曾祖、祖父、父亲相继袭任银州防御使。李继迁听从部下张浦的建议,率家族亲信逃至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他联合辽国,走上了旨在恢复祖宗基业的斗争。为了拧成一股绳攻打宋朝,李继迁着手统一党项羌诸部。他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宣传祖辈威望,笼络豪酋人心;与豪酋联姻;用武力强取反抗部落;发展商业,打破宋朝经济封锁。在李继迁的苦心经营下,拓跋氏居核心,党项羌上层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上层参与的蕃汉统治集团渐渐形成并稳固。与此同时,他还建置州城,建立官制、军制,并大兴儒学。公元982年,李继迁对宋宣战,由于宋夏力量对比悬殊,最初李继迁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李继迁审时度势,及时采取了两项对策:一是联辽抗宋,二是争取李继捧的支持。公元996年,997年,1001年,李继迁三次攻打灵州,破城后,将灵州设为都城,并改名西平府。随着声威大涨,其军事力量也不断加强。宋真宗迫于这样的形势,为息事宁人,又将李继捧进献的银夏诸州割让给李继迁,这也意味着宋朝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西夏政权的独立地位。李继迁重建夏州地方政权的夙愿顺利实现,但他的最终目的,远远不止于此。攻陷灵州与宋议和后不久,李继迁旋即东攻,没能如愿,又转而西向,进攻凉州。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于1003年十一月攻陷了西凉府,并将西凉改府为州。对夏州政权而言,西凉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西夏书事》中所言:“于是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盖平夏以绥、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西凉入囊中之后,李继迁不免志得意满,在一次与吐蕃的会盟中,放松了警惕,遭人暗算,因伤而死,时年42岁。

李继迁死后,子李德明嗣位,时年23岁。《西夏书事》中称李德明“深沉有气度,多权谋……精天文,通兵法”。李继迁在位时的对外政策是联辽抗宋,德明一即位,辽宋就签订了“澶渊之盟”,西夏暂时失去了政治上的声援,李德明遂将对外策略改为“依辽和宋”,他同时向辽、宋称臣,同时接受两国的封号,并伺机向西用兵,竭尽全力攻回鹘,击吐蕃,数年间夺取甘州、瓜州、沙州等地。1020年,李德明从西平府迁都怀远镇(原属灵州,今宁夏银川市),并改名兴州。1032年,李德明又从回鹘手中攻下了失而复得的凉州。他一方面用武力开疆拓土,统一河西,另一方面又大力发展农业、贸易。后期他开始讲究排场,注重享乐,虽无皇帝名,但做尽了皇帝实。《宋史》在评价夏州统治者割据称雄之期时有一句可谓平允的话:“虽未称国而王其土久矣!”

1032年,德明子李元昊继任夏国公,元昊为了称帝建国,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放弃李姓,自称嵬名氏,改年号,建宫殿,立文武班,定军制,立军名,规定官民服饰,他还派人创造西夏文,又颁布秃发令。1038年,30岁的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国后,李元昊立即发动了一连串对宋战争,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这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数万兵马。又在1044年的河曲之战中击败率10万军马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李元昊大败宋辽,自觉不可一世,于是开始独断专行,且沉迷酒色,荒于游宴,他还将儿子宁令哥的妻子据为己有。1048年,宁令哥在别人的唆使下闯入宫廷,用刀砍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在气恼中因流血过多死去。元昊子谅祚继承皇位,死后其子秉常即位,两朝皆出现了母权专政,西夏政局处在动荡之中,擅政的没藏氏和梁氏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又都不断对外用兵,夏民苦不堪言。秉常子乾顺16岁时,梁太后还要干政,辽道宗不喜梁太后,派使臣用药酒将她毒死。乾顺在辽人的支持下亲政。根据国情的变化,乾顺改“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为“尚文重法”,在政治上依附辽朝,对宋则采取和解政策。乾顺在位54年,历经北宋和辽朝的灭亡,他据夏国国情,顺时而变,顺势而为,内兴改革,外抗宋朝侵扰,又有效利用辽金和宋金的矛盾,从中坐收渔利,扩展疆土。1139年,乾顺卒,其子仁孝即位,时年16.仁孝继续与金修好,稳定外部环境,对内推崇儒学,推广教育,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治理国家。他建立翰林学士院,编撰历朝实录,颁行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尊崇佛教,印刻佛经。在金国的帮助下,他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了其分裂国家的阴谋。总的来说,仁孝统治期间,西夏迎来盛世,但由于重文轻武,仁宗后期,军队战斗力削弱,在对外战争中屡遭失败。1193年,仁孝卒,纯祐立,纯祐是西夏历史上的“善守”之君,他在位时竭力维护与宋、金的关系,对内奉行安国养民之策,然而此时的漠北蒙古开始兴盛,正一步步打破夏、金、宋的割据格局,西夏走向下坡已属必然。纯祐30岁时被废,之后襄宗自立。自襄宗以后,皇位更替频繁。由于蒙古不断强大,西夏统治者又不得不由附金、宋改为附蒙侵金。改变对外方针后,襄宗对金朝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战争使得西夏国内经济凋敝,百姓贫瘠,襄宗又自暴自弃沉湎酒色,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齐王李遵顼废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神宗不顾国内臣民反对,也采取附蒙抗金的战略,致使西夏国内状况更加糟糕。1223年,神宗看到大势已去,又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夏献宗已经意识到西夏将亡于蒙古人,他赶快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但为时已晚。1226年,夏献宗忧患而死。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

党项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是我国古代民族中少数几个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党项文又被称作西夏文,它的创制仿造了汉字的结构。《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自制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字杂言》为蕃语。”沈括的《梦溪笔谈》云:“元昊果叛,其徒遇乞先制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西夏文在甘宁地区使用了两百多年,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在元明时期仍在一定范围内被使用。西夏文为甘宁地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夏立国前,党项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但佛教已逐渐传入,建国后,西夏统治者开始重视佛教。夏仁宗时,佛教被抬高到国教的地位,由于统治者的推崇,佛教在西夏迅速发展,最后成了全民信仰。《贤者喜宴》记载,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师都松钦巴很受西夏王泰呼(仁宗)的崇敬,泰呼王派人入藏迎请都松钦巴到西夏传法,都松派其弟子格西藏索哇至西夏,传授藏传佛教的经义、教规,并组织人力大规模翻译佛经。格西藏索哇被仁宗奉为上师,宠信之极。西夏国以僧人为国师的传统,后来被蒙古大汗效法。

图5-3 西夏·西夏文印本《三才杂字》

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编《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西迁后的回鹘

回鹘与现代维吾尔族在族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回鹘是铁勒的一支,《魏书》里称作袁纥,《隋书》《北史》里称作韦纥,《旧唐书》称作回纥。公元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其汉字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唐朝时,回纥人曾在原后突厥汗国之地建立起强大的回纥汗国。回纥曾帮助唐朝皇帝平定了安史之乱,由是双方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和军事关系,既互市又和亲,文化上的交流也非常频繁。8世纪末9世纪初,回鹘汗国一直内讧不止,再加之连年天灾,汗国岌岌可危。840年,回鹘大将句录莫贺勾结黠嘎斯,引10万兵马攻击回鹘,回鹘各部纷纷解体,向西、向南分路而奔。传统史书认为,回鹘有三支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后发展成河西回鹘;另一支由首领庞特勤率领,迁至今新疆东部博格多山一带,后发展成西州回鹘;还有一支投奔葛逻禄,后和葛逻禄、样磨等部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西北少数民族史专家杨建新认为,三支西迁的回鹘分别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西州回鹘政权和喀喇汗王朝的说法过于简单,三个政权的建立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和条件,不能简单地把一支西迁的部落硬与一个政权完全联系起来。然而不管怎样,三个回鹘政权的建立与回鹘的西迁确实有着很大的联系。

西州(高昌)回鹘

840年,即唐开成五年,首领庞特勤率十五部回鹘西迁,在焉耆短暂修整后,又至安西(指龟兹即今库车)。848年,庞特勤称汗。西迁后的第二位首领是仆固俊,866年,在与吐蕃争夺西域的战争中,他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取了西州(今吐鲁番市高昌古城)、北庭、轮台(乌鲁木齐市附近)等城,并遣官员到唐朝报知这一胜利。大约从这时起,高昌成为回鹘的首都,北庭成为夏都。907年,高昌回鹘向契丹人朝贡。924年,辽太祖西征,随后,辽在北庭置监国太师。辽圣宗于北庭筑可敦城,屯以重兵,高昌回鹘成为辽的属邦。981年,高昌回鹘王上书宋太宗,自称西州外甥,宋太宗派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王延德的《西州记》中记载,西州回鹘疆域辽阔,“其地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步路,涉雪山葱岭皆数千余里地”。高昌国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仲云)、小众熨、样磨、割禄(葛逻禄)、黠戛斯、末蛮、格哆、预龙等部落。当时的龟兹回鹘是高昌的一部分,称所居地为西州龟兹。高昌回鹘人主要信仰佛教,同时有景教、摩尼教等。1130年,契丹宗室耶律大石率众西迁,耶律大石写信给高昌回鹘国王毕勒哥,请求假道相助,毕勒哥亲迎耶律大石,并赠以牲畜。《辽史》中记载,西辽强大后,高昌回鹘为其属国,西辽派有监督官驻其国。1209年,成吉思汗西征,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派驻高昌的少监,归顺于蒙古。

甘州(河西)回鹘

840年,一支回鹘投奔吐蕃,定居于河西走廊一带。河西这部分回鹘归顺吐蕃后不久,吐蕃因内乱而衰败。851年,张义潮起兵反抗吐蕃的统治,他驱逐吐蕃守将,收复了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唐在沙州置归义军,命张义潮为节度使。河西回鹘又为归义军节度使政权所统治。唐末五代初,中原战乱,河西回鹘趁机势起。正如《新唐书》记载,“中原多故,王命不及,甘州为回鹘所并,归义诸城多没。”大约890年,回鹘人以甘州为中心建立起回鹘西迁后的另一个政权。甘州回鹘政权建立之初,正值河西地区强势迭起战乱频仍之际,吐蕃的强盛,西夏的崛起,沙州归义军政权的存在,都对甘州回鹘政权的生存构成了大的威胁,回鹘人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归义军政权自张义潮割据起,至张承奉时建立西汉金山国。甘州回鹘与西汉金山国矛盾不断,多次发生战争。张氏政权被曹氏政权取代后,曹议金为巩固新政权,主动与甘州回鹘汗国修好,亲身前往觐见回鹘可汗,还娶了一位甘州回鹘贵族妇女为妻。两方战事骤减。甘州回鹘与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西夏都有密切的交往。924年,甘州回鹘可汗仁美遣使向后唐朝贡,后唐庄宗册封仁美为英义可汗。925年,仁美可汗遣使向辽朝贡,1013年辽西北招讨使肖图玉袭击甘州回鹘,曾攻破肃州,并掳其民至土槐口故城。《辽史》记载甘州回鹘为辽之属国,《辽史·百官志》里有甘州回鹘大王府。10世纪初,吐蕃势力削弱,回鹘东进控制河、兰二州,向西威胁瓜、沙之地。宋朝建立后,甘州回鹘与宋建立了朝贡的关系,但这引起了辽和西夏的不满。11世纪初起,西夏开始阻隔甘州回鹘与北宋的供道,西夏与甘州回鹘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1008年,西夏与辽结盟,准备合击甘州回鹘。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乃精通兵法之人,果断采取附辽抗夏政策,派使臣赴辽表示臣服,辽兵撤退,夏军又中了夜落纥的埋伏,大败而走。西夏占据凉州后,派重兵把守,彻底隔断甘州与宋的通贡道路,1016年,夜落纥出兵攻占凉州,并联合当地藏族部落共同抗击西夏的反攻。1026年,辽和西夏联击甘州回鹘,并围攻凉州,但回鹘兵死守,凉州久不克,辽、西夏撤兵。1028年,李元昊统领西夏军大举入侵甘州,甘州回鹘大败,甘州被西夏占领,接着凉州也被攻克。甘州回鹘溃逃、流徙,散居各处。

喀喇汗(黑汗)王朝

唐时,葛逻禄为以回鹘为首的部落联盟的成员之一。西迁回鹘的一部分投奔了葛逻禄。后回鹘、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位可汗是毗伽阙·卡迪尔汗。他建都于巴拉沙衮附近的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卡迪尔汗死后实行双汗继承制。长子八兹尔治巴拉多滚,次子奥古尔恰克治喀什噶尔。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朝。据传,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图克最早皈依了伊斯兰教,他击败奥古尔恰克,攻占了喀什噶尔,成为布格拉汗。他又向外扩展领地,并推行伊斯兰教。萨图克死,其长子巴伊塔什驻喀什噶尔,次子苏来曼治巴拉沙衮。巴伊塔什时期,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朝的国教。1041年,在东支哈桑系、西支阿里系的基础上,喀喇汗朝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朝。1128年,东喀喇汗朝境内的葛逻禄人和康里人反叛,可汗请求契丹宗室耶律大石的援助。1131年,耶律大石乘机攻占了巴拉沙衮,从此东喀喇汗朝成为西辽王朝的附庸。1137年,西辽军队在忽毡(今锡尔河南岸列宁纳巴德)击败了西喀喇汗朝马赫穆德汗的军队,又在1141年粉碎了赛尔柱苏丹的援军,西喀喇汗朝也成为西辽的附庸。13世纪初,被成吉思汗大败投奔西辽的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的王位,1211年,屈出律占领了喀什噶尔,东喀喇汗国灭亡。13世纪初,西喀喇汗国的邻居花剌子模强大起来,趁西喀喇汗国内乱,攻占了撒马尔罕城,西喀喇汗国灭亡。西迁后的回鹘在中亚及天山南北地带建立的政权共维持了两百多年。东西喀喇汗国灭亡后,回鹘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并与西州回鹘境内的回鹘一起,成为后来维吾尔族形成的主要族源。

南方诸族的变迁

五代宋辽金时期,南方诸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自西向东,分别介绍下这一时期的吐蕃、西南的大理政权以及中东南的蛮人。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吐蕃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原吐蕃境内的各部四分五裂,相互为敌。吐蕃地区的这种分裂割据局面,似乎呼应了中原王朝的几经更迭。从五代初到蒙古人建立帝国的三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广大的吐蕃地区在政治上都处于互不相属的分散状态。这时期的吐蕃各种分散势力大部分与中原王朝没有往来关系。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政权与宋、辽、西夏有过一些交流。例如居住在凉州的吐蕃部族六谷部。六谷部地处河西走廊,农牧业发达,又靠近西夏,地理位置重要,曾多次受到宋朝的赐封,但1032年,六谷部被西夏攻破,余部逃往湟水流域。10世纪到13世纪,封建割据的吐蕃本土还有一件大事值得记录,即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在这几百年的动荡中逐渐形成。

西南的大理政权

902年南诏灭亡后,在原南诏统治区域又出现了三个短暂的政权。937年,通海节度使白蛮段思平联络滇东乌蛮37部及各系地方势力,于石城(今云南省曲靖市)会师,联合起义军攻占大理,推翻了杨干贞的“义宁国”政权。取得政权后,段思平建国,国号大理,建元文德。段思平致力于大理国秩序的重建,他厉行改革,发展生产,大理国内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段思平死后,其子段思英即位,即位不久,段思平弟段思良联合相国发动政变,段思英退位出家,段思良自立为帝。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从段思平一系转到段思良一系,直到1044年,大理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圣德帝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又重新回到段思平一系。段思廉后,高氏渐渐把持朝政,1094年,一直专政的高升泰废段氏皇帝段正明,自立为帝。但高升泰临死前又嘱其子将政权还于段氏,于是段正淳当上了皇帝。因段氏政权有过中断,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又被称为后理国。段正淳的儿子段誉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在位39年间,他特别注重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并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大理国后期,朝廷大权又由高氏把持。1244年,蒙古人南侵攻不下四川,转而出兵临关,攻打大理。1253年,大理政权为蒙古兵所灭。

两宋时期,除白蛮联合乌蛮建立的大理政权外,我国傣族先民金齿、茫蛮也建立过强大的“景陇金殿国”,管辖着包括今西双版纳及其以南的地区。

中东南的蛮人等

南宋建都临安,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并与南方各族混居杂处,使得中东南各民族间的接触、碰撞、融合加速。南宋人刘克庄在漳州做官时,曾著有《漳州谕畲》一文,文中写到,“凡溪峒种类不一,曰蛮、曰窑、曰黎、曰蜒,在漳者曰畲”。这时期,苗族偏西,居于湘西、贵州等地;瑶族居中,分布湘南、粤北、桂东等地;畲族靠东,主要居于福建、粤东等地,基本上已经形成分居东、中、西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辽史》、《金史》、《宋史》、《魏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

[2]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1979.

[3]孙进己:《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钟侃、吴峰云、李范文:《西夏简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5]杨圣敏:《回纥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1-7卷》,人民出版社,2010.

[7]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原典选读

【原典】

西南诸夷,汉牂牁郡地。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置牂牁郡。唐置费、珍、庄、琰、播、郎、牂、夷等州。其地北距充州百五十里,东距辰州二千四百里,南距交州一千五百里,西距昆明九百里。无城郭,散居村落。土热,多霖雨,稻粟皆再熟。无徭役,将战征乃屯聚。刻木为契。其法,劫盗者,偿其主三倍;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与其家以赎死。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风俗与东谢蛮同。隋大业末,首领谢龙羽据其地,胜兵数万人。唐末,王建据西川,由是不通中国。后唐天成二年,牂牁清州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人来朝。其后孟知祥据西川,复不通朝贡。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五《蛮夷传四》)

【释读】

西南地区诸民族,所居本是汉代牂牁(zāng kē)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平定西南诸民族,设置了牂牁郡。唐朝在此地设置费州、珍州、庄州、琰州、播州、郎州、牂州、夷州这八州管辖当地民族事务。此向北距离充州一百五十里,向东距离辰州二千四百城,向南距离交州一千五百里,向西距离昆明有九百里。没有建造城郭,各族人民分散居住在村落里。当地地气湿热,多有霖雨,水稻和粟米都可以一年两熟。此处没有征派徭役,民众在面对战斗时才屯聚在一起。实行刻木记载文书。当地俗法规定,凡抢劫盗窃者,需赔偿原主三倍的价值;凡杀人者,可用三十头牛马补偿受害者来赎罪免死。当地各族人民患病时没有医药救治,仅凭敲击铜鼓和铜沙锣来乞求神灵庇佑。这里的风俗大体与东谢蛮类似。隋朝大业末年,番酋谢龙羽占据其地,拥有几万人军兵。唐朝末年,王建割据西川地方,从此不再与中原相联系。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牂牁清州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人前来朝贡。此后,孟知祥又割据西川,牂牁各民族再次与中原中断往来关系。 xF/T6tnrT7J/RO0jSwTR2yy81nmlv/nqDCaschVpaVHFa7CK0cwmfGkLgI4i2k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