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言

《论语·颜渊》中曾经提到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的是君子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就到处都是自己的兄弟。这里的“四海之内”是指“天下”的意思。然而在春秋战国那样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四海”呢?“四海之内”是不是指中国居中央,周围四面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所环绕呢?

从春秋战国以降的相关文献来看,“四海”并不特指某些海洋或水域,而是更多地趋向于“疆域”的概念。《尔雅·释地》中对“四极”“四荒”“四海”等概念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不难看出,至迟到西汉初期,“四海”指的是夷、狄、戎、蛮等民族地区。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人看来,“四海之内”就是以华夏为中心,周边围绕的是夷、狄、戎、蛮等民族。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并不是以地理元素为标识的,而是以民族和文化为界域的。这种“四海之内”既有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又有交流和合共生的主轴,是华夏与周边各民族在动态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生动体现。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我国目前有五十六个民族,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中国当代民族政策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与现实。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更多地呈现多元一体格局。这里的“多元”并不仅仅指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是强调包括华夏族在内,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兄弟民族各自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这里的“一体”也不是指以汉族为主体,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共同的中华民族利益整体。这种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表现为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交替出现,还表现为“华夷一体”“胡汉一家”“混同宇内”等民族思想的形成和政策的施行。在当下,这种多元一体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即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更多地呈现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特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上,共同为创建中华文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第一,中国历史上和目前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辽阔地域内,中国各族人民的先民共同开发了富饶的疆土。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在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今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月氏、乌孙、龟兹、于阗、鄯善等民族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川西和甘青地区,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自秦朝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先河以后,中华各民族的联系不断增强,各民族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既有汉、明等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强盛王朝,也有如北魏、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强大王朝。因此,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先民的共同参与和开拓,就不会有今天我国辽阔富饶的疆域。

第二,中华民族的经济生活和物质财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史上,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从事畜牧业的少数民族首先培育了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对畜牧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蒙古马和宁夏滩羊以及东北的紫貂、驯鹿,至今犹闻名于世。有些少数民族很早就掌握了许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如某些品种的高粱、芝麻、蚕豆、扁豆、黄瓜、茄子、菠菜、胡萝卜、葡萄、石榴、核桃、西瓜等粮食、蔬菜、瓜果以及棉花的种植栽培技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并将这些技术传入内地,促进了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另外,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内地的关系来看,各民族先民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先行开发,加强了边疆地区对内地的经济吸引力,深化了内地对边疆地区政治上的向心力,间接地促进了中华的大一统。

第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药、建筑、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中华各族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其中许多都是出身于少数民族。

第四,中华民族的独立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奋起反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中国西藏和西南地区,上述地区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如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了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共同建立了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回族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在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举世瞩目。当前,中国各民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乘风破浪,勇往前行。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最强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心理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天涯尽友邻。中国各民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营造出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应当继续倡导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精神,努力践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高度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初衷,高永久、王力、杨林坤、刘铁程、孔瑞等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着力体现文化共生与理解的精神,为世界民族文化拼盘贡献一道中国特色的精致民族文化小品。 E+2zJ0ZhNqxmo9yIclPYvY1hbHeLwMyEPLgoKI5V+j3q0zYeZT7+lnQCBHQFYMQ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