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戏曲类别之二:元曲杂剧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一代之文学”,主要因元曲杂剧。明清以来元曲杂剧极受推崇,以至“杂剧”一词最初的贬义色彩逐渐消失了。金元人为何会发明整齐一律四折的元曲杂剧,至今仍是一谜。明中叶后的文人杂剧虽仍存杂剧之名,但其结构已与元人大异。元曲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一类,竟后无来者,也令人称奇。

元曲杂剧的出现及其结构

靖康二年闰十一月(1127年元月),金人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及赵氏宗亲、后宫妃嫔与朝臣三千余人北上,史称靖康之变。金灭北宋是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百余年后的1234年,金灭于蒙古,于是蛮族战胜文明民族的历史再次重演。金亡国时,其文化已非常发达。金遗民元好问(1190-1257)正是怀抱保存金文化之志,编纂了《中州集》。而元曲杂剧与金的文化积累有密切关联,元曲杂剧似出于金遗民的创造。

元曲杂剧究竟何时出现,今日已难于考实。钟嗣成《录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传于世者”所录五十余位杂剧家,以关汉卿为首。朱权(1378-1448)《太和正音谱》或以此为据,故云:“(关汉卿)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元末邾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仁杰(1201?——1280?),出身世家,金亡不仕。与元好问相契,有诗文相酬。有很著名的散曲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稼不识勾栏》),无杂剧。白兰谷即白朴(1226-1306),作有散曲及杂剧。其绝意仕宦应在元中统二年(1261)以后。关已斋即关汉卿,一般被认为属早期元曲家,或与白朴同辈。假如关汉卿、白朴为第一辈杂剧家,他们可能在三四十岁时开始尝试杂剧创作,则其上限似不应早于忽必烈登基为蒙古国皇帝的中统元年(1260)。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著名文人胡祗遹(1227-1295)赴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曾写有《朱氏诗卷序》提及著名杂剧演员朱帘秀,称其演艺精湛。据此,则元曲杂剧出现的下限应不晚于至元二十六年。

自钟嗣成《录鬼簿》所载杂剧家籍贯来看,“北人”远多于“南人”,大都(北京)最多,其次为山西平阳、河北真定、山东东平等。这些地方皆为各路首府所在地,主政者都是归附蒙元的前金官员,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故这些地方一时成为文人的聚集地。元曲用韵不同于宋词韵的地方主要是“入派三声”(入声字分别派入平声、上声、去声)以及平声分阴、阳,这显然是当时北方语音的实际反映。故元曲杂剧最早应形成于金的故地,元灭南宋后传至南方,“南人”(南宋故地的汉人)也效仿“北人”撰写杂剧。故金的文化积累对元曲杂剧至关重要,今人往往过于强调元曲杂剧的“蒙元”因素,显然是不妥当的。元曲杂剧从总体而言当然是汉文化(最初是北方的汉文化)的一种继续和呈现。

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目》等文献所载,元曲杂剧凡五百四十余种,然大多亡佚,今存者仅一百五十多种。现存元剧版本主要有三类,即元刊本、明钞本和明刊本。元刊杂剧共三十种,合称《元刊杂剧三十种》,乃明清李开先等收藏家汇集标为“大都”、“古杭”的单刻本三十种而成。这些单刻本可能是演员(正旦或正末)自家用的掌记本,由于皆系民间坊刻,脱误甚多,今有郑骞、徐沁君、宁希元等三种校订本,皆便于读者。明钞本主要见于赵琦美万历年间编辑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刊本除李开先编刻的《改定元贤传奇》(仅存六种)外,大都刊刻于明万历中后期,如新安徐氏万历十七年(1589)覆刻本《古名家杂剧》、明息机子万历年二十六年(1598)编刻的《杂剧选》及臧懋循明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先后编刻的《元曲选》一百种等。相比元刊本,明刊本显然工整、雅致,这说明明代中后期元剧本已成为人们案头赏读的一种书籍。

人们谈及元剧的结构体制,大多会说到“四折一楔子”,且解释云:元剧四折,每一折相当于戏剧之一场或一幕,楔子则相当于较短的过场戏。这种通行的说法实际有很大问题。

一本元剧通例用四套北曲,每套曲一般十支左右曲牌、用同韵。元剧文本皆由曲、白组成,每一折不论有多少宾白,皆用一套曲。元剧“楔子”亦由曲、白组成,无论宾白多少,皆用一两支单曲(以【赏花时】、【端正好】为最常见)。

如果元剧一折相当于一场或一幕,即情节结构单位,那么每一折宾白是必然需要的,但不一定要用一套曲,也可以用两三套曲、半套曲或不用曲。元剧每折必用一套曲,每本必用四套曲,恰恰说明四套曲是根本性的、结构性的。楔子的情况也类似,如果楔子为叙事性的过场戏,完全可以不必用曲或用多支曲。每一楔子必用一两支单曲,正说明楔子之为楔子恰恰是指这一两支单曲。因为现存元剧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剧作使用楔子,这说明楔子并非元剧结构所必须。而任何一种元剧,必用四套曲,这说明理解这四套曲是理解元剧体制的关键。

《古本戏曲丛刊》

《元曲选》本《冤家债主》书影

元剧四套曲制作有何要求呢?就形式方面而言,如前所述,每套曲十支左右曲牌、同套同韵,每支曲牌文字格律要有近似处,但并不严格一致。这十支左右的曲牌在前后连接上一般有相似性,但也可以随意一些,并无严格程式。如【仙吕·点绛唇】套,关汉卿《单刀会》(元刊本)为:

【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金盏儿】→【醉扶归】→【金盏儿】→【后庭花】→【赚煞尾】

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元刊本)为:

【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醉中天】→【金盏儿】→【游四门】→【赏花时】→【赚煞】

郑庭玉《疏者下船》(元刊本)为:

【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幺篇】→【金盏儿】→【赚煞】

马致远《陈抟高卧》(元刊本)为:

【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后庭花】→【金盏儿】→【后庭花】→【金盏儿】→【醉中天】→【金盏儿】→【赚煞】

元剧套曲常用主要是七种套曲,即【仙吕·点绛唇】、【中吕·粉蝶儿】、【正宫·端正好】、【南吕·一枝花】、【越调·斗鹌鹑】、【商调·集贤宾】、【双调·新水令】。元剧四套大多以【仙吕·点绛唇】为首套、【双调·新水令】为第四套,其余【中吕·粉蝶儿】、【正宫·端正好】、【南吕·一枝花】三套分别用于第二、三套,这样组成一本“元曲杂剧”。

元剧表演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人主唱”,即由同一演员(扮女称“正旦”、扮男称“正末”)主唱四套曲,其他脚色不唱曲,只有念白。如果四套曲皆“正旦”主唱,则为旦本;如果四套曲皆“正末”主唱,则为末本。但“正旦”或“正末”在同一戏剧中不必始终扮同一人,在一剧中改扮两人,甚至三四人都是可以的。如《薛仁贵》剧,“正末”在楔子中扮薛仁贵父唱楔子曲【端正好】,然后扮朝臣徐茂公唱第一套,又扮薛仁贵父唱第二套,再扮乡民伴哥唱第三套,最后又扮薛仁贵父唱第四套。据笔者统计,臧懋循编《元曲选》和近人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所收一百五十七种杂剧中,“正旦”或“正末”自始至终扮一人者有九十六种,一剧中前后扮两人者四十三种,一剧中扮三人者十六种,一剧中扮四人者两种。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正旦”、“正末”可能会扮演戏剧故事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而这一人物又是作家着意刻画的形象。从表面看来似乎如此,如《窦娥冤》中“正旦”始终扮窦娥唱四套曲,《汉宫秋》中“正末”始终扮汉元帝唱四套曲,《倩女离婚》中“正旦”始终扮张倩女唱四套曲等。

但这种想象显然有大问题。如前举《薛仁贵》剧,该剧主要讲薛仁贵衣锦还乡事,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薛仁贵,但薛仁贵竟然根本没有唱套曲的份儿。又如水浒戏《三虎下山》,写关胜、徐宁和花荣三位梁山英雄赴法场营救恩人李千娇事。此戏按理完全可以为末本,但此剧实为旦本,三位梁山英雄关胜、徐宁和花荣都无唱套曲的机会,作者却让一个与故事正题仅仅相关的一小官吏李孔目妻李千娇唱曲四套。三国戏《隔江斗智》,从故事内容看,应当使“正末”扮故事的核心人物诸葛亮或周瑜唱套曲,或者至少扮刘备、孙权、鲁肃一类的人物,但此剧却使“正旦”扮孙权妹孙安唱了四套曲。《千里独行》照理也应是末本戏,以关公为主骨,表其忠义,此剧却为旦本戏,“正旦”扮甘夫人唱了四套曲。《杀狗劝夫》所叙故事本是为表彰孙大妻之贤德,照理当是旦本,南戏《杀狗劝夫》中孙大妻的戏最多,但此剧却为末本戏,由“正末”扮孙二唱四大套。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

上述种种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元杂剧的作家们究竟有没有戏剧叙事、表现戏剧人物的意识?

如果说元杂剧作家完全没有叙事意识或表现人物的意识当然是不妥的,因为元剧所用的四套曲毕竟也都与叙事有关联,每一套曲作为代言之曲也要合于所扮戏剧人物的口吻。但上述种种现象,也应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元剧作家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四套曲的制作。只要其所撰四套曲符合旦本或末本的规矩,每一套曲皆合于所代言人物的口吻,即是合格的作品。作家们可以在代言套曲的写作方面显示才华、一比高下,至于如何利用套曲去紧凑地完成叙事、表现戏剧人物,则非其用心之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元杂剧作家实宜称为“(元)曲家”,而非“戏剧家”。

元曲杂剧的多样世界

元曲杂剧的故事题材非常广泛,这一点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提到的早期戏文非常相似,而不是像《琵琶记》以后的传奇那样集中于男女婚恋故事。明周宪王朱权《太和正音谱》有“杂剧十二科”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即忠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洁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刀赶棒(即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太和正音谱》的“杂剧十二科”未知其来历,或为朱权本人杜撰(笔者倾向于后者)。这“十二科”虽然大致反映了元剧的题材类型,但显然是可以进行一些合并的。这样元剧题材类型或可分为婚姻爱情、历史故事、公案传奇、世情伦理、英雄豪杰、神仙道化、神话传说、文人事迹等几大类。

婚姻爱情类者最多,在现存元剧中约占三分之一,代表性的如关汉卿《救风尘》、《谢天香》,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青衫泪》,石君宝《曲江池》,杨显之《潇湘雨》,乔吉《两世姻缘》等。

历史故事类主要是演绎历史人物故事,代表性的如狄君厚《介子推》、郑庭玉《疏者下船》、纪君祥《赵氏孤儿》、石君宝《秋胡戏妻》以及关汉卿《单刀会》、张国宾《薛仁贵》、无名氏《昊天塔》等三国戏、隋唐故事戏、杨家将戏等。

公案传奇类现存者多与包拯相关,可归为包公故事,如关汉卿《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李行道《灰阑记》,无名氏《陈州粜米》,无名氏《合同文字》,无名氏《盆儿鬼》等,在这些戏剧中包拯多是刚直为民的“包青天”,但也有些戏剧仅仅是剧末需要一位清官断案,于是有包公出场,包公的正直与才智并无多大用处,也有的公案剧完全不用包公,如王仲文《救孝子》、无名氏《朱砂担》等。

世情伦理类多反映宋元时流行的劝人为善、善恶有报等伦理观念,教化色彩较浓厚,如武汉臣《老生儿》,秦简夫《东堂老》、《剪发待宾》,无名氏《看钱奴》,无名氏《杀狗劝夫》,无名氏《焚儿救母》,无名氏《刘弘嫁婢》等。

神仙道化类主要以宣扬佛道思想为主,如马致远《陈抟高卧》、《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岳伯川《铁拐李岳》,范子安《竹叶舟》,无名氏《来生债》,无名氏《蓝采和》等。

英雄豪杰类主要是杨梓《敬德不服老》、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以及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李文蔚《燕青博鱼》等水浒戏。

神话传说类主要是李好古《张生煮海》、尚仲贤《柳毅传书》、吴昌龄《张天师》、杨梓《霍光鬼谏》、王子一《误入桃源》、杨景贤《西游记》、无名氏《桃花女》、无名氏《锁魔镜》等。

文人事迹类主要是郑光祖《王粲登楼》、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乔吉《扬州梦》、王实甫《破窑记》、费唐臣《贬黄州》、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等。

如前所述,窃以为宋代职业说书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上通下达的中间人和普及者,使得底层不知“文”的小民得以知悉其耳目见闻之外的各种故事,三国故事、隋唐故事、杨家将故事、水浒故事、西游故事以及孟姜女故事、梁祝故事、包公故事等近世小说、戏剧、说唱等各种常见的题材故事,正是自宋元时代起开始普遍流行并相互取资的。宋代的说书人按照自家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对各种故事、人物进行重新处理和加工,以便以更鲜明和更易理解的价值评判迎合观众,曹孟德之“奸”、刘玄德之“仁”以及赵氏孤儿、杨家将等故事中的忠奸对立等正是在这一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那么,宋元时代究竟有哪些故事在流行?令人遗憾的是,宋元人留下的可反映宋元流行故事的文献非常少。宋元戏文大多亡佚,较多保存原貌者仅《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宋元讲唱完整者仅《董解元西厢记》及残缺不全的《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话本小说大多在晚明刊刻,哪些是宋元旧貌已难判断。但元人竟然留下完整的一百五六十种杂剧!

近代民间戏剧、小说、说唱及其他各种通俗文艺共享的各种流行故事,其基本面貌的奠定应可追溯至明代中后期。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后来的《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包公案》等小说先后以“书”的面目问世,从而直接成为各种通俗文艺直接取资的文学资源,各种通俗文艺再利用时可能会有增饰或变化,但其基本面貌却是由明中后期及后来这些先后问世的“书”所框架和约束的。众所周知,三国故事、水浒故事等都是经“世代累积”而成“书”,故探讨这些“世代累积型小说”的过程或者前三国故事、前水浒故事等显然非常有意义。

从这一意义上说,元人留下完整的一百五六十种杂剧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非常值得珍视!在这种杂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能完全不见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的三国故事或水浒故事,杂剧的孙悟空可能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品行大异。

同时,这一百五六十种杂剧也多方面地反映了宋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内容。如无名氏《焚儿救母》杂剧,写孝子张屠因母剧病,向东岳神祈祷,愿将幼子焚诸醮盆,以乞母命。这种伤残骨肉的行为今人看来似很不可思议。另外,元人剧作以屠夫为主人公,赞颂其义行者颇多,如戏文《小孙屠》的孙屠、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中的任屠等,也颇值得注意。因为按道教、佛教的观念,屠夫会因杀生而造罪业,但在这些作品中屠夫竟多为正面形象。

无名氏《桃花女》杂剧,脉望馆钞校本《桃花女》写周恭精通周易八卦之理,开卦铺三十年,算卦福祸无差,但两次算卦均被桃花女以法术破解。周恭因骗娶桃花女,以便用计谋害,但几番用计也均被桃花女识破。臧懋循《元曲选》本周恭改作周公,协助周恭开卦铺的彭祖寿算由八百变为八十,桃花女所嫁乃周恭之子,而非周恭。按,周公制礼、辅佐成王,功高天下,故历代被尊为圣人。此周恭或非彼周公,但其精通易理,且得长寿彭祖协助,也颇为奇怪。且周恭与周公读音相同,大有渎圣之嫌。在民间巫术中,桃木有辟邪之用,剧中的桃花女也与一桃树同吉凶。《桃花女》杂剧中多处写到各种民间巫术及宋元婚俗。故从各方面看,《桃花女》杂剧的文化信息量极大,很值得深度解读。

无名氏《刘千病打独角牛》,题目正名为“般般社火上东岳刘千病打独角牛”,此剧写每年三月十八日泰安东岳帝诞辰日,社火群集,官府主持有武术擂台赛,香客们“争交赌筹”。独角牛祖孙三代擂家出身,身强力壮,武术高强,已连续两年摆擂而无人敢上露台比试。但独角牛竟然被面黄肌瘦的刘千病打败了。此剧不但反映了宋元时的许多社会习俗,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尚武的一面以及对武道的理解,读起来颇为有趣。

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度脱剧,也颇值得玩味。此剧写任屠有“半仙之分”,值任屠生日,众屠齐来庆贺。众屠说马丹阳诱信众吃斋,屠门生意无法维继。任屠持刀去杀马丹阳。马丹阳施展法术,任屠头被神子杀掉,登时悟道,愿追随马丹阳出家学道。后任屠在菜园中种菜修持,其妻携子劝其还俗,任屠休了妻子,摔死了幼子。任屠学道十年后,六贼(眼、耳、鼻、舌、身、心)相扰,其子前来索命,为其子所杀,乃彻底悟道。按,马丹阳乃全真教创立者王重阳的大弟子,但道教未有“出家”之说,且讲求戒恶修善,不得杀生。而此剧有如此多的互相杀戮事。而其他度脱剧也有不少杀戮事。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吕洞宾为度脱开茶楼的郭马儿,送一把剑给郭马儿让其杀妻。郑廷玉《忍字记》中,布袋和尚为使刘均佐领悟“忍”字,两次诱使刘均佐杀人。其他如李寿卿《庄周梦》、贾仲明《升仙梦》等度脱剧也都有杀人悟道事。这种杀人悟道的思想或许反映了民间对佛道解脱观念的一种体认。

王国维先生曾论元剧云:“(元剧)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我们以上所列数例,可见一斑。

然而现存元剧文本,又不可直接如《史记》、《汉书》或唐诗、宋词一样进行解读。这是因为今人能看到的《元曲选》等明刊本、明钞本杂剧并非杂剧家直接独立完成的统一性的文本。

如前所述,对元杂剧家(实更宜称为元曲家)而言,写作一本杂剧主要是以某一故事为依托,制作四套曲(旦本或末本)。一本完整的杂剧,当然有曲、有白,而套曲更便于抒情,这样戏剧的叙事不能不主要依赖宾白。而杂剧家自然主要用心于曲——曲最可表现其文学才华,宾白写作可能非常之简略,甚至完全不写宾白——这样如果杂剧付诸搬演,只能是杂剧艺人在杂剧家提供的四套曲的框架内,根据他们对故事情节内容的了解,增添宾白,敷衍成剧。这也就是说,一杂剧文本乃作家之曲与艺人之白所共成。

从现存文献看,明初内廷及诸藩王府邸常搬演元杂剧,今人读到的《元曲选》等明刊本、明钞本杂剧大多自内廷流出,其文本的基本定型应在明代前期。在此之前,元人之曲可能相对稳定,而艺人之白则一直变动不居。我们今人读到的杂剧宾白可能有元明两代艺人的不断累积。而杂剧在内廷演出时,特殊的搬演环境,使其不免带有浓厚的皇权文化的烙印。明中叶后杂剧文本在李开先、臧懋循等杂剧选家编刻时,杂剧选家们也会重加修订和增删,或多或少地赋予一些文人的趣味和观念。如果考虑到杂剧家制作套曲时所依托的故事很可能是宋人或金人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今天读到的元剧文本实在是一种多重世界的组构和叠加。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据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等文献所载,元剧作家除很多无名氏作家外,姓名可知者近二百人,其中最著名者一般认为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所谓“元曲四大家”。此四人为人并称,始自周德清《中原音韵》,书中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话,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周德清之后,明清人也有不满此排序者(如王骥德认为应将王实甫列入四大家),但元曲四大家之说终成事实。如从年辈来说,《中原音韵》的“关、郑、白、马”实宜调整为“关、白、马、郑”。

关汉卿,生卒年、籍贯等均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说:“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元熊自得《析津志》说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或说其为解州人(今山西运城)、祁州人(今河北安国县)人。笔者倾向认为,关汉卿为解州人(因崇拜同为解州人的关羽而作《单刀会》),后曾长期生活于大都(北京),约生于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代(1229-1241),卒于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年间(1297-1307)。

关汉卿现存小令五十八首,套数十一篇。作杂剧六十余种,是现存作品最多的杂剧家,现存十余种,如《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感天动地窦娥冤》、《诈妮子调风月》、《望江亭中秋切脍旦》、《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温太真玉镜台》、《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从题材类型来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各科。

《关大王单刀会》为其历史剧中的代表作。该剧现存元刊本、明脉望馆抄本两种版本,两种版本的曲辞差异不大,宾白差异则甚大,元刊本宾白仅三四百字,明钞本宾白则有五六千字。该剧剧情大概为:

鲁肃向孙权献策索取荆州,欲邀驻守荆州的关羽过江赴宴,以便迫使刘备归还荆州。乔国老(正末扮)被鲁肃请来商讨索取荆州事,乔国老唱说关公盖世之勇,劝鲁肃不要索取荆州(以上第一折)。鲁肃拟请道人司马徽(正末扮)在宴席上作陪,向其说明自己索取荆州的计谋。司马徽唱说关公神勇,劝鲁肃死了索取荆州之心(以上第二折)。鲁肃派使者送书邀请关公(正末扮)单刀赴会,关平劝关公不要赴会,关公唱说自己的英勇历史,表示毫无畏惧(以上第三折)。关公(正末扮)过江赴会,在宴席上义正辞严地驳斥鲁肃,唱说自家英勇事迹,鲁肃无奈护送其返回江边,关平率兵迎接关公。

现代读者如果着眼于戏剧叙事,一定颇感奇怪——整个戏剧几乎没有剧情的展开,戏剧的核心情节单刀赴会只是在第四折才出现,而且也没有进行集中描绘。整个戏剧实际上就是不断重复赞颂关公盖世之勇,乔国老、司马徽分别赞颂了一次,关公自家赞颂了两次!关汉卿的杂剧除《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外,大都叙事性较强,由此来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可能是其早期作品。

但如果着眼于曲辞,我们不得不承认,《单刀会》不愧为元剧一流作品,如其第四折套曲前两支: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作为代言之曲,这两曲情、景、事相融,传神地写出了关公单刀赴会时英雄慷慨之情。也无怪乎近人王国维甚为推崇,《宋元戏曲史》谓:“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公自唐宋以来不断被官方追封,神道地位日隆,明清时被尊为关圣大帝,在民间广为崇奉,故《单刀会》演出之盛也绝非一般杂剧可比,唯非全本演出,而是其第四折(俗称《刀会》)、第三折(俗称《训子》),至近现代犹时见于舞台。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流寓真定(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与元好问有通家之谊。白朴七岁遭壬辰(1232)蒙古侵金之难,赖父执元好问携带避难山东,寓居聊城,学问教养皆蒙元好问指点。蒙古太宗九年(1237),白华携白朴依附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白朴36岁时,时任中枢左丞相的史天泽荐白朴出仕,白朴“再三逊谢”。世祖中统十七年(1280),徙家金陵,与诸遗老往还,寄情山水、诗酒。有词集《天籁集》传世。白朴作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三种。另有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篇。

元代名臣缙绅,如元好问、刘秉忠、胡祗遹、卢挚、姚燧、庾天锡、张养浩、虞集、贯云时等,虽作小令、套数,而不作杂剧。作杂剧者多为布衣,或省掾令吏等低级官吏,且绝少出身世家者。今人所谓元曲包括散曲、杂剧两类,在当时散曲家与杂剧家实乃两个阶层,布衣掾吏作杂剧兼散曲者很多,而名臣缙绅作散曲兼作杂剧者则罕见。白朴既出身世家,作散曲亦作杂剧,也属少见。

《梧桐雨》为白朴杂剧代表作。该剧为末本,正末始终扮唐明皇,剧情大概为:

安禄山失职,被押解至京,本该问斩,唐明皇赦其罪,封为白衣将军。因杨国忠劝告,改派为渔阳节度使(以上楔子)。七月七夕,唐明皇在长生殿设宴,与杨贵妃盟誓愿白首偕老,世世永为夫妇(以上第一折)。唐明皇在御园沉香亭摆宴遣兴消闲,闻知安禄山兵变,已破潼关,唐明皇决定暂往西蜀避难(以上第二折)。唐明皇一行西行至马嵬驿,六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使唐明皇赐杨贵妃自缢(以上第三折)。明皇退居西宫,教画工描真容供养,日夜思念,一夜梦见贵妃,醒来只听到“秋雨梧桐叶落”,伤心不已(以上第四折)。

若从以上剧情概括看,《梧桐雨》叙事虽或散漫,总算不像《单刀会》那样没有剧情。实际上白朴在李杨故事长线中选择四个情节点或情境,以便让唐明皇唱四套抒情之曲。《梧桐雨》的成就当然在其曲辞。后来洪昇写作《长生殿》时,显然非常欣赏白朴的才华,《梧桐雨》的有些曲辞几乎完全被沿袭,如《梧桐雨》第二套曲首曲【粉蝶儿】为: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翠,秋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洪昇《长生殿》略加修饰为: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斑斓,柳添黄,萍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套曲最后一支煞尾曲,往往为作家最用心处,我们看《梧桐雨》第四套曲的【黄钟煞】:

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此曲乃曲中常见的赋体笔法,借各种比拟,描绘秋风秋雨之凄凉萧瑟,以衬托唐明皇无比感伤之情,可谓酣畅淋漓。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行省务提举官。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传于世者”。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有云:“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按,元人俗称道士为神仙,马致远可能为全真教信徒。他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作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岳阳楼》、《荐福碑》等七种。散曲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数十七篇。

《陈抟高卧》、《任风子》、《岳阳楼》、《黄粱梦》皆属于“隐居乐道”、“神仙道化”剧一类。《陈抟高卧》写赵匡胤为草莽英雄时,陈抟卦算其将为真主。后赵氏即位请陈抟下山辅政,陈抟辞谢。《任风子》、《岳阳楼》、《黄粱梦》分别写马丹阳、吕洞宾、钟离权等得道之人度脱他人入道事。如再联系马致远著名的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等散曲所表露的思想,我们认为马致远确实有不与当权者合作的隐逸思想,其写作《陈抟高卧》、《任风子》等剧绝非偶然。

蒙元施行种族歧视制度,又长期废科举,汉族士人进身无门,故其隐逸高蹈亦属无可奈何,故马致远此类剧作仍见牢骚、愤懑。如《陈抟高卧》有曲辞云:

【滚绣球】四百贯四百石,一品官二品职,只落的故纸上两行史记。虽然重裀卧列鼎二食,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呀,便是死无那丧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本居林下绝名利,贫道呵,自不合下山来惹是非,不如归去来兮。

【倘秀才】道有个治家治国,俺索学分个为人为己。不患人之不己知。土坑上淡白粥,瓦钵内醋黄荠,采那首阳山蕨薇。

《荐福碑》剧写穷秀才张镐坎坷之命运,剧中张镐深陷绝境时唱到:

【寄生草】这边拦住贤路,那边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则这有银的陶令不休官,无钱的子张学干禄。

由这样愤世嫉俗之辞,人们不难联想到当时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也不妨视为马致远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

相形之下,在《汉宫秋》、《青衫泪》这两部更为著名的作品中,马致远个人情绪色彩反倒很淡。《青衫泪》乃写白居易与琵琶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以马致远的历史文化修养本不至虚构如此不合情理的故事,大概此前说书人已有类似的故事,马致远直接取为本事了。此剧如为末本,正末扮白居易,或可借白居易的文人身份抒写其失意、牢骚。但此剧为旦本,正旦扮裴兴奴唱四套曲,故《青衫泪》乃成一纯粹爱情剧。

《汉宫秋》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此剧为末本,正末始终扮汉元帝。剧情大概为:汉元帝选宫女,命毛延寿画成图形,以备临幸。(以上楔子)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行贿,毛点破美人图,昭君入宫却不被召。昭君夜弹琵琶,为元帝所遇,大加宠幸。(以上第一折)毛延寿为避祸投靠匈奴,挑拨单于索要昭君和番,元帝无奈应允。(以上第二折)元帝在霸陵桥饯别昭君。昭君于番汉交界处投水自尽,单于将毛延寿解送归汉。(以上第三折)汉元帝对昭君像伤怀,梦中短促一会,醒来见孤雁哀鸣,更添愁闷。(以上第四折)

《汉宫秋》的情节叙事及思想趣味显然皆非作家用心之所在,其四套曲设置与白朴《梧桐雨》很相近,代言之曲形容毕肖,颇见曲家才华。如第三折套曲写到元帝送别昭君后的无限感伤: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此曲用元曲常用的巧体手法“顶真体”,以苍茫秋色映衬元帝悲凉心绪,苍古雄健,令人称奇。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谓:“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伟,情深文明……均不失为第一流。”可谓知言。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生卒不详。钟嗣成《录鬼簿》“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类有其小传,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芝寺。诸吊送客各有诗文。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由此来看,郑光祖所结交者不乏上层文人(“诸吊送客各有诗文”),与底层的伶人往来也密切(“伶伦辈称‘郑老先生’”)。按《录鬼簿》所载,他写有杂剧十七种,今存《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梅香翰林风月》等八种。小令六首,套数两篇。

《倩女离魂》剧出自唐陈玄祐《离魂记》,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王文举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遂一同赴京。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此剧为旦本,正旦扮张倩女及其魂灵。其故事人物皆不免俗套,但曲文传情细致入微,如其第三折张倩女与王文举分别后,写其相思之情:

【粉蝶儿】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说话处少精神,睡卧处无颠倒,茶饭上不知滋味。似这般废寝忘食,折挫得一日瘦如一日!

【醉春风】空服遍瞑眩药不能痊,知他这腌臜病何日起?要好时直等的见他时,也只为这症候因他上得、得。一会家缥缈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迎仙客】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春归也奄然人未归。(梅香云)姐姐,俺姐夫去了未及一年,你如何这等想他?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为数归期,则那竹院里刻遍琅玕翠。

这几支曲机趣灵动,颇为有趣。宋词中多见以闺阁女子口吻写相思之情者,如拿来对比,更可见元曲的精神趣味。

原典选读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

[鲁肃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官鲁子敬是也。我使黄文持书去请,关公欣喜,许今日赴会,荆襄地合归还俺江东。英雄甲士已暗藏壁衣之后,令江上相候,见船到便来报我知道。[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正末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云]却早来到也,报伏去。[卒报科][做相见科][鲁云]江下小会,酒非洞里之长春,乐乃尘中之菲艺。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实乃鲁肃之万幸也。[正末云]量某有何德能,着大夫置酒张筵?既请必至。[鲁云]黄文,将酒来。二公子满饮一杯。[正末云]大夫饮此杯。[把盏科][正末云]想古今咱这人过日月好疾也呵![鲁云]过日月是好疾也。光阴似骏马加鞭,浮世似落花流水。[正末唱]

【胡十八】想古今立勋业,那里也舜五人、汉三杰?两朝相隔数年别,不付能见者,却又早老也!开怀的饮数杯。[云]将酒来,[唱]尽心儿待醉一夜。

[把盏科][正末云]你知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么?[鲁云]既然将军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借物不还者为之怨。想君侯文武全才,通练兵书,习《春秋》、《左传》,济拔颠危,匡扶社稷,可不谓之仁乎?待玄德如骨肉,觑曹操若仇雠,可不谓之义乎?辞曹归汉,弃印封金,可不谓之礼乎?坐服于禁,水淹七军,可不谓之智乎?且将军仁、义、礼、智俱足,惜乎止少个信字,欠缺未完。再若得全个信字,无出君侯之右也。[正末云]我怎生失信?[鲁云]非将军失信,皆因令兄玄德公失信。[正末云]我哥哥怎生失信来?[鲁云]想昔日玄德公败于当阳之上,身无所归,因鲁肃之故,屯军三江夏口。鲁肃又与孔明同见我主公,即日兴师拜将,破曹兵于赤壁之间。江东所费巨万,又折了首将黄盖。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借荆州,以为养军之资,数年不还。今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与将军掌领。鲁肃不敢自专,君侯台鉴不错。[正末云]你请我吃筵席来那,是索荆州来?[鲁云]没、没、没,我则这般道。孙、刘结亲,以为唇齿,两国正好和谐。[正末唱]

【庆东原】你把我真心儿待,将筵宴设,你这般攀今览古,分甚枝叶?我跟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

[鲁云]将军原来傲物轻信![正末云]我怎么傲物轻信?[鲁云]当日孔明亲言:破曹之后,荆州即还江东。鲁肃亲为担保。不思旧日之恩,今日恩变为仇,犹自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圣人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大车无,小车无轭,其何以行之哉?”今将军全无仁义之心,枉作英雄之辈。荆州久借不还,却不道“人无信不立”![正末云]鲁子敬,你听的这剑界么?[鲁云]剑界怎么?[正末云]我这剑界,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呵,莫不第三遭到你也?[鲁云]没、没,我则这般道来。[正末云]这荆州是谁的?[鲁云]这荆州是俺的。(正末云)你不知,听我说。[唱]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鲁云]那里甚么响?[正末云]这剑界二次也。[鲁云]却怎么说?[正末云]这剑按天地之灵,金火之精,阴阳之气,日月之形;藏之则鬼神遁迹,出之则魑魅潜踪;喜则恋鞘沉沉而不动,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今朝席上,倘有争锋,恐君不信,拔剑施呈。吾当摄剑,鲁肃休惊。这剑果有神威不可当,庙堂之器岂寻常;今朝索取荆州事,一剑先教鲁肃亡。[唱]

【雁儿落】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

【得胜令】则是条龙向鞘中蛰,唬得人向座间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见,休着俺弟兄每相间别。鲁子敬听者,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休怪我十分酒醉也。

[鲁云]臧宫动乐。[臧宫上,云]天有五星,地攒五岳,人有五德,乐按五音。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五岳者:常、恒、泰、华、嵩。五德者:温、良、恭、俭、让。五音者:宫、商、角、徵、羽。[甲士拥上科][鲁云]埋伏了者。[正末击案,怒云]有埋伏也无埋伏?[鲁云]并无埋伏。[正末云]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做击案科][鲁云]你击碎菱花。[正末云]我特来破镜![唱]

【搅筝琶】却怎生闹吵吵军兵列,休把我当拦者。[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

[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哩。[鲁云]迟了我的也。[关平领众将上,云]请父亲上船,孩儿每来迎接哩。[正末云]鲁肃,休惜殿后。[唱]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艄工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明脉望馆钞本《单刀会》

白朴《梧桐雨》第四折

[高力士上,云]自家高力士是也。自幼供奉内宫,蒙主上抬举,加为六宫提督太监。往年主上悦杨氏容貌,命某取入宫中,宠爱无比,封为贵妃,赐号太真。后来逆胡称兵,伪诛杨国忠为名,逼的主上幸蜀。行至中途,六军不进。右龙武将军陈玄礼奏过,杀了国忠,祸连贵妃。主上无可奈何,只得从之,缢死马嵬驿中。今日贼平无事,主上还国,太子做了皇帝。主上养老,退居西宫,昼夜只是想贵妃娘娘。今日教某挂起真容,朝夕哭奠。不免收拾停当,在此伺候咱。[正末上,云]寡人自幸蜀还京,太子破了逆贼,即了帝位。寡人退居西宫养老,每日只是思量妃子。教画工画了一轴真容供养着,每日相对,越增烦恼也呵![做哭科,唱]

【正宫·端正好】自从幸西川还京兆,甚的是月夜花朝!这半年来白发添多少,怎打叠愁容貌!

【幺篇】瘦岩岩不避群臣笑,玉叉儿将画轴高挑。荔枝花果香檀卓,目觑了伤怀抱。[做看真容科,唱]

【滚绣球】险些把我气冲倒,身谩靠,把太真妃放声高叫。叫不应,雨泪嚎咷。这待诏手段高,画的来没半星儿差错。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

【倘秀才】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七夕会长生殿乞巧。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命夭![带云]寡人越看越添伤感,怎生是好![唱]

【呆骨朵】寡人有心待盖一座杨妃庙,争奈无权柄谢位辞朝。则俺这孤辰限难熬,更打着离恨天最高。在生时同衾枕,不能勾死后也同棺椁。谁承望马嵬坡尘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带云]一会儿身子困乏,且下这亭子去闲行一会咱。[唱]

【白鹤子】那身离殿宇,信步下亭皋。见杨柳袅翠蓝丝,芙蓉拆胭脂萼。

【幺】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依旧的两般儿点缀上阳宫,他管一灵儿潇洒长安道。

【幺】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幺】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做叹科,云]寡人也怕闲行,不如回去来。[唱]

【倘秀才】本待闲散心追欢取乐,倒惹的感旧恨天荒地老。怏怏归来凤帏悄,甚法儿挨今宵懊恼![带云]回到这寝殿中,一弄儿助人愁也。[唱]

【芙蓉花】淡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带云]不觉一阵昏迷上来,寡人试睡些儿。[唱]

【伴读书】一会家心焦躁,四壁厢秋虫闹。忽见掀帘西风恶,遥观满地阴云罩。俺这里披衣闷把帏屏靠,业眼难交。

【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做睡科,唱]

【倘秀才】闷打颏和衣卧倒,软兀剌方才睡着。[旦上,云]妾身贵妃是也。今日殿中设宴,宫娥,请主上赴席咱。[正末唱]忽见青衣走来报,道太真妃将寡人邀宴乐。

[正末见旦科,云]妃子,你在那里来?[旦云]今日长生殿排宴,请主上赴席。(正末云)分付梨园子弟齐备着。[旦下][正末做惊醒科,云]呀!元来是一梦。分明梦见妃子,却又不见了。[唱]

【双鸳鸯】斜亸翠鸾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映着云屏一半儿娇。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湿鲛绡。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剥,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带云]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唱]

【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筯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高力士云]主上,这诸样草木,皆有雨声,岂独梧桐?[正末云]你那里知道,我说与你听者。[唱]

【三煞】润濛濛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二煞】似喷泉瑞兽临双沼,刷刷似食叶春蚕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宫漏,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漂。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元曲选》本《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桥】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地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只索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借!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元曲选》本《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近七百年来,高明《琵琶记》与王实甫《西厢记》可能是社会影响最大的两种戏曲作品。如果说《琵琶记》主要流行场上,其受众多是普通民众,那么《西厢记》就主要流行案头,其受众更多为知识阶层。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曾借贾宝玉赞扬道:“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林黛玉看了,“只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据张人和先生的研究,王实甫《西厢记》现存明刊本一百一十种、清刊本七十种,这一统计可能仍不完整,但由此也可见《西厢记》在明清两代受欢迎的程度。

王实甫《西厢记》主要讲述的是书生张君瑞与前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故事大概为:前朝崔相国夫人郑氏携女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故里安葬,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西洛人张君瑞赴京赶考,路经普救寺,游赏时与殿外玩耍的莺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张生借宿寺中,住进西厢房。张生得知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因潜至花园墙角,吟诗传情,莺莺也和诗一首(以上第一本)。叛将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逼迫莺莺为压寨夫人。崔夫人对众宣称,能退贼军者即将小姐许配。张生之友杜确时镇守蒲关,张生写信向杜确求救,长老派惠明和尚送信,三日后白马将军杜确率兵打退孙飞虎。在酬谢席上,崔夫人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侍女红娘知张生心事,嘱张生趁莺莺夜晚花园烧香时弹琴,以便探知莺莺心意。夜晚张生弹琴表白相思之苦,莺莺听琴后大为动心(以上第二本)。张生与莺莺相见无由,因害相思病,红娘奉莺莺之命探视。张生托她送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花园月下相会。夜晚,莺莺花园烧香,张生翻墙而入,莺莺假意大怒,责怪张生行为不合礼数。张生病情愈重,莺莺派红娘送药方,约张生晚间幽会(以上第三本)。莺莺如约与张生相会,私定终身。老夫人看出端倪,拷问红娘,得知崔、张私定终身事,不得已允诺婚事,但以崔家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催张生应试。崔、张长亭相别,彼此依依难舍。张生草桥店夜宿,梦见莺莺赶来草桥店,醒来不胜惆怅(以上第四本)。张生高中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郑恒到普救寺,谎称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成亲之日,张生授河中府尹,重归蒲东,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无比羞愧,触树而亡,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以上第五本)。

《西厢记》讲述的崔、张故事源自唐人元稹(779-831)所撰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则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最终故事的主人公莺莺“委身于人”,张生“亦有所娶”。《莺莺传》所述崔、张故事凄美动人,故后世流传甚广。北宋词人秦观(1049-1100)、毛滂(1056?——1124?)分别写有一首【调笑令】歌咏崔、张故事,赵令峙(1061-1134)则写有十首【商调·蝶恋花】。自词作内容看,其故事内容、趣味仍不脱《莺莺传》。但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则有很大变化,与《莺莺传》迥然不同。

《莺莺传》中,张生、莺莺或有意未明确交代其真实身份。陈寅恪(1890-1969)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的《读莺莺传》文认为“莺莺所出必非高门”,而张生实为元稹自身,元稹(张生)最终“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故当时人多赞许张为“善补过者”。而《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则为前相国之女,张生为一介寒儒,且增加了法本长老、法聪和尚、郑恒等人物。《西厢记诸宫调》长达八卷,王《西厢》的故事情节基本可以在董《西厢》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故事最终结局是张生、莺莺美满团圆。所有这些都说明王《西厢》是直接受惠于董《西厢》。

当然,若从艺术成就而言,董《西厢》还是根本无法与王《西厢》相提并论的。王《西厢》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其文辞优美,婉丽动人。如其第四本第一折写莺莺让红娘传信简给张生,约夜间相会,张生阶前等候的数曲:

【仙吕·点绛唇】伫立闲阶,夜深香霭横金界。萧洒书斋,闷杀读书客。

【混江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则道似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意悬悬业眼,急攘攘情怀,身心一片,无处安排;则索呆答孩倚定门儿待。越越的青鸾信杳,黄犬音乖。

(白)小生一日十二时,无一刻放下小姐,你那里知道呵!

【油葫芦】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侧,梦魂飞入梦阳台。早知道无明无夜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人有过,必自责,勿惮改。我却待“贤贤易色”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来。

【天下乐】我则索倚定门儿手托腮,好着我难猜:来也那不来?夫人行料应难离侧。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以上数曲主要描摹张生等待莺莺前来幽会时的焦虑不安、思绪纷飞,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位痴情而近疯魔的张解元!

其次,王《西厢》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几位戏剧人物。唐传奇家撰写小说的兴趣实不在故事情节或人物,而主要借小说表现传奇家多方面的才能,所谓“史才、诗笔、议论”。元稹《莺莺传》小说,着力表现的实是莺莺的美貌和多才,写张生也主要写其多才,均看不出什么人物性格。董《西厢》中,张生、莺莺的人物性格略具规模,但红娘、老夫人则非常模糊,而王《西厢》中,张生之痴情以及因痴情而呆傻、而疯魔可谓呼之欲出,莺莺内心的火热与表面的“假惺惺”极易在戏剧中形成戏剧性,红娘的热情、伶俐以及时而对崔、张发出的冷言峻语(红娘未如崔、张那样沉溺于情,也未违背“礼”,故有明显的情感和道德优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夫人则因其刻板近“愚”而带有几分喜剧性效果。

再次,王《西厢》完整展现了张生、莺莺由彼此有情到终成眷属的曲折历程,这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几乎绝无仅有。王《西厢》写崔、张的爱情故事,自佛殿偶遇写起,而后是后花园墙角联吟,张生主动表白,莺莺稍有应和。再后是偶然性事件白马解围,从而为后来崔、张的恋爱提供一定的合法性。其后张生在红娘授意下,援琴传怀,莺莺隔墙听琴,崔、张爱情较之墙角联吟更进一步。其后张、崔借红娘传书递简,约花园私会,张生乘夜逾墙而来,莺莺突然变卦,正色责斥不合礼法——此为崔、张爱情的一大突转,也反映了莺莺内心“情”与“礼”之间的选择焦虑。尔后写张生害病日甚,莺莺以派红娘探病为由,送药方再约佳期,莺莺果然如期来会——至此,崔、张爱情总算有一结果。其后写老夫人拷问红娘、长亭分别、草桥惊梦、郑恒谎报等,都是在崔、张爱情之路上再增波折,但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郑振铎(1898-1958)先生在《文学大纲》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便相爱,便誓定终身,从不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全心全意恋爱时的心理。《西厢》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的。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外,中国无第二部。”除曹雪芹《红楼梦》等极少数作品外,应当说郑先生之论基本为实情。

以上我们介绍了有关王《西厢》的一些基本情况,但王《西厢》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尚存悬疑。最主要的是:王《西厢》作者为谁?王《西厢》产生于何时?《西厢记》本来面貌如何?

传统的说法是《西厢记》作者为王实甫,1330年成书的钟嗣成《录鬼簿》将王实甫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也就是说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算是同辈人,《录鬼簿》在王实甫名下著录《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于公高门》、《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等十四种杂剧。这些杂剧中,《破窑记》、《丽春堂》两种现存,《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仅存佚曲数支。《西厢记》文笔优美,与《破窑记》、《丽春堂》等迥然有别,似难出于同一作家之手。这很令人怀疑《录鬼簿》在王实甫名下著录的《西厢记》并非我们今日读到的《西厢记》,因为元剧一剧存在“二本”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当然,笔者之所以有此猜度,最根本的原因是今本《西厢记》体制上很特别。按,元剧通例一本四折,如为旦本则正旦唱四套曲及楔子,如为末本则正末唱四套曲及楔子。而今本《西厢记》凡五本,其中第二本的楔子(惠明下书)实为完整套曲,这样《西厢记》凡五本二十一折。

另外,从旦本或末本的一般程式而言,王《西厢》除第三本为标准的旦本(红娘唱四套曲及楔子),其他各本均不合程式。第一本总体为末本戏,剧首的楔子却由“外”扮老夫人唱,“正末”扮张生唱第一、二、三套曲,第四套【双调·新水令】套,张生唱【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雁儿落】、【得胜令】、【乔牌儿】、【甜水令】、【折桂令】等八曲,其后的【锦上花】及【幺篇】则由莺莺、红娘分唱,张生接着唱余下的【碧玉箫】、【鸳鸯煞】二曲。第二本,先是“正旦”扮莺莺唱第一套,再由惠明唱楔子(实为完整套曲),后由红娘唱第二套,最后是莺莺唱第三、四套。第四本,红娘唱楔子,张生唱第一套,红娘唱第二套,莺莺唱第三套,张生唱第四套。第五本,张生唱楔子,莺莺唱第一套,张生唱第二套,红娘唱第三套,张生唱第四套。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规范北曲而作,共分十九韵部,这十九韵部中的监咸、廉纤两韵部今本《西厢记》未用(或因此两韵部均为闭口韵,且为窄韵),真文、尤侯、支思三韵部两次使用,其他各韵部均使用一次。北曲换套必换韵,《西厢记》二十一套曲使用了《中原音韵》十九韵部中的十七个韵部——《西厢记》的作者似乎在有意尝试遍用《中原音韵》各韵部,借以逞才显能!周德清为《中原音韵》作《后序》为元泰定甲子年(1324),这是否说明今本《西厢记》在《中原音韵》成书之后写成,也就是有可能完成于元末?今本《西厢记》的作者应为关汉卿、白朴等元曲家的后辈?

今本《西厢记》虽多不合元剧旦、末本的规矩,但其每一套曲一般一人主唱,且其用韵显然同于一般元剧。又,明人崔时佩、李日华、陆采等均按南戏、传奇的结构程式改编王《西厢》,世人一般称为“南西厢(记)”,这样王《西厢》自然就变为“北西厢(记)”了。这样自王国维以来,今人多将王《西厢》归为“北(剧)”,即“元杂剧”。

但王《西厢》显然是“南”、“北”杂糅。除我们以上提及的其不合一般元剧程式外,值得注意的是王《西厢》的宾白也很不同于元剧。元剧宾白大多粗鄙无文,与其曲辞的异彩纷呈恰成对照,笔者认为今本元剧曲辞多出自元剧作家,而宾白多出自杂剧艺人,而王《西厢》的曲、白相得益彰,显然出于同一作家。就此一点而言,其与《琵琶记》、《牡丹亭》等文人作品显然相近。现存王《西厢》明清近二百种刊本,很多刊本的脚色使用、分出(或折)及出目等也明显有“南”的烙印。也可能正因明人注意到王《西厢》中“南”的因素,所以晚明毛晋所编《六十种曲》收王《西厢》,而臧懋循《元曲选》一百种则不包括王《西厢》。所以,王《西厢》在中国戏曲史上,既是一朵奇葩,也是一种异类。

原典选读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人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过蒲关上。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

行路之间,早到蒲津。这黄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内之地,你看好形势也呵!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话说间早到城中。这里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小二上,云]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末云]头房里下,先撒和那马者!小二哥你来,我问你:这里有甚么闲散心处?名山胜境,福地宝坊皆可。[小二云]俺这里有一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盖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南来北往,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则除那里可以君子游玩。[末云]琴童料持下晌午饭!俺到那里走一遭便回来也。[仆云]安排下饭,撒和了马,等哥哥回家。[下]

[法聪上]小僧法聪,是这普救寺法本长老座下弟子。今日师父赴斋去了,着我在寺中,但有探长老的,便记着,待师父回来报知。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末上云]却早来到也。[见聪了,聪问云]客官从何来?[末云]小生西洛至此,闻上刹幽雅清爽,一来瞻仰佛像,二来拜谒长老。敢问长老在么?[聪云]俺师父不在寺中,贫僧弟子法聪的便是,请先生方丈拜茶。[末云]即然长老不在呵,不必吃茶;敢烦和尚相引,瞻仰一遭,幸甚![聪云]小僧取钥匙,开了佛殿、钟楼、塔院、罗汉堂、香积厨,盘桓一会,师父敢待回来。[做看科][末云]是盖造得好也呵!

【村里迓鼓】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莺莺引红娘拈花枝上,云]红娘,俺去佛殿上耍去来。[末做见科]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旦回顾觑末,下][末云]和尚,恰怎么观音现来?[聪云]休胡说,这是河中开府崔相国的小姐。[末云]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聪云]偌远地,他在那边,你在这边,系着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末云]法聪,来,来,来,你问我怎便知,你觑:

【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柳叶儿】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

[聪云]休惹事,河中开府的小姐去远了也。[末唱]

【寄生草】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觑聪云]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内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下]

——明凌濛初刻本《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三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明凌濛初刻本《西厢记》 edyQW0aucWsEHTQjnoaJHsMuApu1ckiVNmC5SkYeErk7uxKq0KFpq7pql87CLe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