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壮心酬酬的留学生涯

1、奔赴大洋彼岸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反攻阶段。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和国民党指挥下的正面战场对日军展开了局部反攻,其势锐不可当。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先后登陆菲律宾、冲绳岛,占领了通往日本的门户。在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取得胜利,一洗两年前兵败野人山的遗恨。而在日本本土,东京等城市在美军B29轰炸机的“软化轰炸”下已经疲惫不堪。就在此时,叶笃正收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带着对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祖国依依不舍的眷恋,带着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将来学成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叶笃正踏上了去往美国芝加哥的留学之路。

此次的美国之行是艰难而漫长的。要先从重庆乘飞机飞往印度,再乘船经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在海上漂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这对于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巨大而严峻的考验。

飞机在重庆机场起飞,冲向了广袤的蓝天,望着越来越小的地面建筑,叶笃正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他强忍住惜别的泪水,在心中默念:祖国,等着我吧,我一定会回来的!

长时间的海上漂泊,的确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多日来,严重晕船导致的呕吐、眩晕,让他吃不下饭,整日里都是昏昏沉沉的。但身体的不适并没有让这个坚强的青年产生退缩的念头。前方,科学殿堂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而身后,则是充满期待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四万万骨肉同胞。

“对!不能退缩,我要到美国去,我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我要让我的祖国变得强大!不再受欺凌和践踏。为了祖国,我决不退缩、绝不放弃!”想到这里,叶笃正略显苍白、消瘦的脸上浮现出了坚定的笑容。

芝加哥,美国第三大城市,五大湖地区的最大工业中心。位于城市南郊的芝加哥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大学。这里是世界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地方,有“诺贝尔奖摇篮”的美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在这里工作过,或在这里学习过。这里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实验室,有最顶级的科研团队和最了不起的科学家,是每一个热爱科学的学子们最向往的科学殿堂。对于年轻的叶笃正来说,此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这里几乎就是天堂了。

蓝天、白云,粼粼波光,点点白帆,空气清新。绵延的湖滨大道上、大大小小的街心公园里,野鸭、松鼠、鸽子如闲庭信步,处处透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芝加哥就像一个美丽而沉静的处子,敞开胸怀,欢迎着这个来自灾难深重的中国的学子。

进入芝加哥大学后,叶笃正得以师从他一直颇为敬仰的著名气象学、海洋学家罗斯贝,开始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当时,罗斯贝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正在致力于大气环流的研究,尤其是对当时刚刚发现的急流现象的研究。叶笃正非常幸运地在那个时候加入到罗斯贝的研究团队中。

罗斯贝十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次,罗斯贝和叶笃正共同讨论一个课题,叶笃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罗斯贝认为叶笃正讲得很有道理,对此大为赞赏。几天后,罗斯贝把叶笃正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他上次提出的想法存在一些问题。叶笃正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认真记录着罗斯贝提出的质疑和意见,重新计算每一笔数据。经过导师的指点和分析研究,叶笃正终于弄清了错误产生的原因,自然十分开心,也同样感到获益匪浅。

叶笃正深知自己肩负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在这个精英聚集的地方,在这个中国人还饱受歧视的国度,自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因此,他无心于风光旖旎的密执安湖泛舟,也无意到高耸入云的希尔斯大楼游览,而是终日投身于紧张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努力缩短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

2、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1948年,32岁的叶笃正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前,他在欧美多家权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重要的研究论文。在气象领域已小有名气的他以其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引起了各国气象学界的重视。

在美国博士毕业时的留影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叶笃正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揭示了能量通过频散传播的过程,即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从而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影响天气发展的大槽和大脊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这一理论是罗斯贝提出的长波理论的延续,对长波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贡献。31年后,这个理论才由著名动力气象学家、世界气象组织动力气象委员会主席、英国里丁大学霍斯金斯教授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这一理论成果,直到今天仍在沿用,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而叶笃正本人更是因此而蜚声国际气象界。

毕业后的叶笃正被留在芝加哥大学,在导师罗斯贝的研究室里做研究助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在大气科学或气象学的发展史上,能够被称为学派的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以皮叶克尼斯父子为首的挪威学派,另一个便是以罗斯贝为首的芝加哥学派。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无线电探空仪的使用,对高空的大气运动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中纬度高空的大气环流在自西向东的绕极运动(指北半球)之上,叠加有波长达数千千米的波动。这些波动除有自身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外,还与低空的锋面气旋存在内在的联系。瑞典气象学家罗斯贝首先在理论上指出,这是由于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变化造成的,从而提出了长波理论。这是动力气象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研究。1941年,罗斯贝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影响了一大批气象学家和物理海洋学家,形成了芝加哥学派。叶笃正的加入,无疑为这个学派增添了一抹东方元素。这个勤奋、文静的东方青年更是以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包括罗斯贝在内的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的赏识和信任。

罗斯贝主持的研究团队常有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来访。叶笃正从不放过向大师们学习的机会。他与皮耶克罗斯、帕尔门等气象大师都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这使得叶笃正受益匪浅。这个研究团队也是人才济济,像第一篇数值气象预报论文的作者查尼,第一篇大气环流数值试验的论文作者菲利普斯,著名气象学家牛顿、赫司、克雷斯曼,天气学家里尔、斯塔尔、普拉茨曼、本顿等都是叶笃正的同事。他们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每次由一个人主讲并展开讨论。

有一次,一个同事正在阐述关于某个大气运动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叶笃正一边记录,一边思索。忽然,叶笃正起身提出疑问:“你是否考虑过,如果这样做,能量会为负值?”那个同事听了叶笃正的话,接着进行推理、演算,结果能量果真为负值。于是,这场讨论会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物质有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基本粒子运动等多种形式。能量是对运动最基本的度量,能量永远是正值,大气运动也是一样,它的能量也应永远是正值。如果有一个研究得出的大气运动能量的结果是负值,那么这个研究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从那位同事的阐述、推算中,叶笃正发现能量的结果有可能会为负值,就大胆地提出质疑,结果也证明了叶笃正是对的。叶笃正认为,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局限性,自己往往看不见。就这样,学者们对彼此的研究课题提出质疑,共同推演,相互合作,攻破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在气象科学领域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除了参加学术讨论外,罗斯贝主持的天气讨论会也让叶笃正感到受益匪浅。当时研究团队每周要召开一次天气讨论会,大家把天气图挂起来,讨论一周内的天气变化。这样做,可以使研究人员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可以从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

由于叶笃正勤学好问,认真严谨,进步神速,深得罗斯贝的信任和器重。当时有一个关于夏威夷气候的研究项目,罗斯贝便让叶笃正负责主持,并为他配备了助手。把如此重要的研究项目交与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的中国学者主持,这在罗斯贝的研究室,甚至整个芝加哥大学都还是第一次。自然会有人提出质疑,但罗斯贝用事实说服了这些提出质疑的人,证明了年轻的、来自中国的叶笃正是负责这个研究项目的最佳人选。这是叶笃正在国外领导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初试牛刀。

叶笃正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研究中去。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研究过程中,叶笃正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并在研究实践中,将这些设想一个个变成正确的定律和理论,形成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

叶笃正对待研究工作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让把叶笃正当成儿子一样看待的罗斯贝既心疼又欣慰。叶笃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理性思考的背后内蕴着感性的智慧,有着许多神奇的想法,而且那么执著地和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试问,这样的人怎会不成功呢?

在叶笃正和项目组七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夏威夷气候”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1951年,美国《气象学论丛》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共四篇文章。其中《瓦胡岛降水的研究》和《绕极西风气流和夏威夷降水的关系》的作者是叶笃正和他的三位助手。

这两篇完成于40年代的论文,应用了所能搜集到的1916—1940年的所有资料,对夏威夷的降水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文章指出,信风(低层大气中副热带高压南侧吹向赤道附近低压区的大范围气流)是夏威夷降水的主要原因,其重要性比过去人们所想到的要大,其他天气系统过境时则会造成干旱少雨。论文还讨论了气旋、反气旋这些对天气系统和风雨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涉及影响降水的各种复杂因素。

时至今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提到芝加哥学派,提到芝加哥学派的叶笃正,人们都会伸出大拇指,频频称赞。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叶笃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过来的。

3、心中永远的痛

那时的中国的确太贫穷、太落后了,中国人也被欺负得太厉害了。这令叶笃正透不过气来。对他来说,自己的祖国和民族饱受歧视,这是生命中最难承受的痛楚。这种伤痛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

来到美国后,叶笃正凭借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勤奋向上的治学精神,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很快在美国的气象学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的圈子里,叶笃正是受人尊敬和推崇的青年学者。然而,当他走出自己的圈子,走进真正的美国主流社会,却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待遇。

40年代的美国,在那个科学技术和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国人似乎就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注定是被看不起的。在这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的心里,最深的记忆不是成功带给他的荣耀,而是歧视带给他的愤怒与伤痛。

有一次,一个同学要到芝加哥找房子,托叶笃正先帮他到旅馆预订。柜台服务员抬头瞄了一眼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东方青年,爱理不理地说:“We have no Chinese room(我们没有中国人的房间)!”并作出了赶人的手势。服务员目中无人的神情和轻蔑无理的态度激怒了叶笃正,更深深刺痛了这位背井离乡的炎黄子孙的心。他更为深切地意识到,如果中国是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那么今天自己就不会在这里受辱。是啊,就连当时颇有名望的林家翘教授想要找房子,还得靠着一个美国学生的帮助才能容易些。叶笃正的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同学,因为新婚想要找房子,却处处碰壁,最后只找到一间印度人的地下室。

可见,国家的富强对海外游子是多么重要。叶笃正更坚定了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信念。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每当回忆起这段屈辱的往事时,已过耄耋之年的叶笃正依然满腔义愤。

在芝加哥大学,少年有成、风华正茂、温文尔雅,充满着东方人独特的书卷气质和儒雅魅力的叶笃正成为众多女孩追求的对象。但在跟一位美国女孩的交往中,叶笃正却受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伤害。

一天傍晚,一位和叶笃正正在交往的美国女孩要去参加一个晚会,叶笃正送她来到车站。融融月光下,少女精心修饰的面容显得格外迷人。见旁边没有其他人,叶笃正轻轻搂住女孩的肩膀,想要亲吻自己美丽的女友,但却被女孩推开了。女孩对他说:“No,No,No,你现在不能吻我,因为,I can’t go to the party without powder(我不能没有粉)。”意思是怕叶笃正会把她精心化好的妆吻花,影响参加派对的效果。

叶笃正笑了。他握着女孩的手温柔地说:“那你就告诉别人,You are kissed by a Chinese boy(你被一个中国男孩吻了)。”

没想到,女孩竟然大声说道:“那就更不可以啦!They will laugh at me(他们会笑话我的)。”

女孩的这句话如一声响雷狠狠地击在这位中国青年的心上。叶笃正立即松开了女孩的手,炯炯有神的黑眸盯着女孩那美丽的脸庞,一字一顿地说道:“请你记住,你今天的话,不仅是对我叶笃正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我的民族、我的国家的侮辱。这正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说罢,叶笃正看也不看女孩愣住的表情,转身离开了,昏暗的路灯将他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4、祖国的召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无数海外学子为之振奋不已。此时,叶笃正收到了来自祖国的邀请信。这是时任政务院下属的中央气象局局长,也是叶笃正在浙江大学时的研究生导师涂长望先生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委托,欢迎学有所成的叶笃正等海外学子回国效力的邀请信。信中,涂长望先生满含深情地诉说了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人才短缺的局面,“为了气象事业壮大发展,盼你们尽快回国”。真诚的话语、殷切的希望,深深地打动了叶笃正的心。他感到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少年时代就立下的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由于叶笃正的学术成果已在当时引起了美国乃至世界气象界的注目,许多科研机构都想以高薪聘请他。可是,想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叶笃正都一一拒绝了。他的耳边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他心中也只有一个想法,回到祖国去,回去建设新中国,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一天,美国气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敲开了叶笃正的房门。来人不失诚恳地对叶笃正说:“我们真心希望叶博士能够到华盛顿去工作,那里已经为您准备了最好的工作室。”

“不,我不会去华盛顿,因为我打算回国了,我的祖国在等我回去!”叶笃正一口回绝了这个要求。

那位工作人员没有料到叶笃正会拒绝,但他也没有就此放弃。“要知道,我们为您提供的研究室是现今世界上最尖端的。那里才是您的舞台,您将在那里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不,先生,您错了,我的舞台在中国,那里是我的祖国。”

“可是,中国不能给您最好的研究室,不能给您最优厚的待遇,而这些,我们都能够给您。”那位工作人员依旧不肯死心。他打量着叶笃正狭小的公寓说,“如果您愿意留在我们美国气象局,您还将得到比您现在更高的工资待遇。您还可以拥有您的私人汽车,比这里宽阔得多的公寓。叶博士,我们需要您,而您需要的一切我们也都能满足您。”

“不,我的祖国更需要我。”叶笃正坚定地说。

尽管那位工作人员费尽口舌,但见叶笃正依旧如此坚决,他只好万分失望地离开了。

其实,当时叶笃正在美国的年薪已经高达4300美元,而那时美国一家小型大学的教授年薪也不过5000美元。不难想象,那位美国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所说的“更高的工资待遇”意味着什么。而叶笃正也很清楚,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稳定的物质生活、先进的科研设备所具有的重要性。然而,此时没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更让叶笃正为之心动了。

5、为回国而奔走

在拒绝了多家权威科研机构的盛情邀请后,叶笃正开始为回国而四处奔走。但是,当时美国社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已经在美工作的留学人员,是不允许回到本国的,尤其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更不行。那时又恰逢抗美援朝战争开战在即,美国政府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两国关系犹如箭在弦上,十分紧张。对于准备回国的中国学者,美国政府更是严格限制,设置了重重障碍。当时,美国和中国之间没有直接的交通工具,只能从香港辗转回到中国。而香港那个时候还隶属英国统治之下,因此包括叶笃正在内的中国学者必须还要取得英国驻美领事馆的签证,才能回国。

然而,叶笃正申请的签证却多次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笃正依然没有动摇归国的决心。他心急如焚地寻找着一切可能的机会,哪怕希望很渺茫,他也绝不放弃。

这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抱着一丝希望的叶笃正再次来到了英国驻美领事馆,提交了去香港的申请。英国领事馆又一次当场就拒绝发给他入境签证。

“为什么不给我签证?”叶笃正十分不解。

“你不能到香港去。”领事馆英国官员毫不客气地说。

“为什么?我为什么不能去香港?”叶笃正有些着急了。

“这个……你得去问美国国务院。”

叶笃正一听气坏了,便质问那位英国官员:“你们是独立的国家,又不是美国的属国,为什么要我去问美国国务院?”

“这个我不管,反正我就是不能发给你签证!”英国官员不耐烦地说。

几番交涉过后,叶笃正得到的答案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行”。

叶笃正满怀愤懑地走出领事馆。雨渐渐地大了起来,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从身边闪过,只有叶笃正仍落寞地走在清冷的街道上。冰冷的雨水打在叶笃正的身上、脸上。此时的他,心情真的是糟透了,犹如这昏暗的天空。不,比这天空更昏暗,比这天气更糟糕!

“还有什么办法能回国呢……或许……”叶笃正在雨中不由得喃喃自语起来。“或许……或许,罗斯贝教授会有办法。对,我去求罗斯贝教授,他会帮我的!”想到这里,叶笃正迈开大步奔回研究室。

看到全身湿透的叶笃正,罗斯贝教授心疼地递过一方干净的毛巾,为他找来更换的衣服,还亲自煮了一杯香浓的咖啡送到叶笃正手中。

双手捂着冒着热气的咖啡杯,一般暖流从手心传到了心里,满室皆是咖啡馨香的气息。叶笃正感激地望着这位慈祥的美籍瑞典老人,内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是的,这是一种父亲般的温暖。而从小到大,父亲给予叶笃正的,除了优越富足的生活条件和严厉的管教外,从未给过他这样真切的温暖。

罗斯贝教授轻轻地拍了拍这位沉静的中国青年的肩膀,说:“叶,刚才美国气象局又派人来过了。他们还是希望你能去华盛顿工作。他们说你已经拒绝他们了很多次。这一次,他们希望我能够说服你。你怎么看?不再仔细考虑考虑吗?那里毕竟是每一个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人所向往的,但不是每一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啊!”

望着老师布满皱纹的真诚的脸,听着他语重心长的话语。叶笃正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缓缓地诉说了自己思念祖国的心情:“教授,您知道,当初,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是个腐败的政府,他们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而我的祖国也饱受欺凌和压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美国,为的是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去挽救我的祖国。如今,这个反动腐朽的政府已经被推翻,新的国家尚在襁褓之中,现在是最需要呵护的时候。所以,我更要回去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祖国。”他紧紧握住罗斯贝的手,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他,说:“教授,我真心希望我的想法能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我更期待您的帮助。”

罗斯贝被叶笃正这番充满爱国情怀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思忖半晌,然后紧紧握住叶笃正的手说:“叶,我支持你。这样好了,我先帮你弄到去瑞典的签证,你可以先到瑞典去。在那里呆上一段时间,然后从瑞典回到中国。”罗斯贝笑望着叶笃正,接着说:“许多科研机构的人都认为我会说服你留下来。没想到我不但没有说服你,反而被你给说服了。叶,好好努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

罗斯贝的话让叶笃正顿时热泪盈眶,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他心中的感激之情。他只能对着这位和蔼的老人,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而,归心似箭,叶笃正并没有等到获得签证的这一天。不久,叶笃正听说有一条船要在香港靠岸,允许中国学者乘坐。于是,他匆匆辞别了恩师罗斯贝,连夜收拾行装,准备私自回国了。

1950年8月27日,叶笃正和很多怀着同样的爱国情怀的海外学子们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这一年,叶笃正34岁。

6、回到祖国的怀抱

“威尔逊总统”号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一个有着东方面孔、身材高大修长的青年正矗立在船头,在他的身边,站着一位同样有着东方面孔的少妇。少妇的脸上洋溢着阳光般和煦的微笑,她把头轻轻地靠在青年肩上,青年也轻轻地搂着她的肩膀。此时,二人没有任何言语,只是一起出神地望向东方,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一轮红日从东方的海平面上喷薄而出,红色的霞光洒满了海面,映红了两张,不,是很多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

“笃正,我们真的要回到祖国了吗?”少妇抬起脸,望着青年。

“对,我们很快就要回家了。只是,你就这样放弃了即将取得的博士学位跟我回国,不觉得太可惜吗?不会后悔吗?”青年用带着爱意的眼神看着少妇。

“你都能放弃那么好的研究室而回到祖国,我还有什么可惜的。我是你的妻子,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永远都不会后悔!”少妇娇羞的脸上浮现出美丽的红晕。

“你放心,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的祖国会强大的!”青年紧紧搂住妻子,坚定地说。

这就是叶笃正和他的妻子冯慧。他们这一次和许多等待回国的海外学子们一起,乘坐着这艘“威尔逊总统”号,横渡太平洋到达香港,再从香港辗转回到祖国。

经过多日的海上漂泊,“威尔逊总统”号终于临近香港码头。因为没有签证,叶笃正等人不能在香港停靠。于是,他们搭乘一艘小船,直奔罗湖。很快就要进入中国港口了,这时,新中国正在欢度第一个国庆日。

此时中国的港口沸腾了,面对热情欢迎的人们,学子们也激情难抑,热泪充盈着眼眶。大家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欢呼着,唱歌着,跳跃着,高呼:“我们到家了,祖国,我们回来了!”

1950年8月,乘“威尔逊总统”号回国的学者、学生合影

是的,叶笃正回来了,许多学有所成的炎黄子孙回来了!是新中国的召唤使他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们要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为百废待兴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我们祖先辉煌的业绩而感到骄傲,也都会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所受的各种残酷压迫和灾难感到耻辱。要把祖先的辉煌当成动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也要把过去的耻辱当成动力,为彻底清洗它而奋斗。”正是心怀这样的信念,叶笃正才会放弃美国最好的研究室和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碍,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后来,人们不只一次问叶笃正,为什么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条件而回到中国,这位大科学家总是平静地回答道:“我当然知道回国后科学研究的条件远远比不上留在美国。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我是中国人,学成了,就应该回来工作。人是需要生活好,但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好。把你知道的贡献到你应该贡献的地方,这才是人生该有的目标。” F6eCqVSi0CVFU9OD+OFOAr1ooYOmQcSiHi2mp7tYiLOSbroZjj+vyQcpxNSIpt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