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在南京度过的学生时代

1.从幼稚园到小学

1923年夏天,来到南京的传莱在三姐的安排下走进了中大实验学校的幼稚园。从此一直到小学毕业,传莱就在三姐的照顾下,开始了以中大实验学校为家的学习和生活。

幼稚园就在中大实验学校内,离三姐的宿舍也不远。每天早上,三姐都要牵着传莱的手,先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学校后院的操场和宽大的运动场,再走到操场的西侧,那里的一座两层小洋楼就是杜威楼,也就是幼稚园了。幼稚园秉承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宽敞的大教室和小木桌椅,也有光滑的地板和高高的滑梯。传莱喜欢和小朋友们在大教室里尽情玩耍,也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

一年后,传莱走出幼稚园大门,成了中大实验学校一年级的小学生,短暂的幼稚园生活结束了,但无论是三姐每天领着他穿过长长走廊的情景,还是在幼稚园里快乐的玩耍,都留在了传莱的记忆中。

中大实验学校一向以严格管理学生著名,小学生陈梦熊虽然还是一个懵懂又顽皮淘气的小男孩,却也亲眼看到,当一个学生随便打别的同学时,学校就要罚他戴上“红袖子”,也就是红布箍。有了这样明显的标志走在秩序良好的实验学校校园里,可想而知打人者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当哪个学生骂人时,他就要接受肥皂水漱口的处罚,这对骂人的学生来说,想来也一定是十分不好受。

这样严格的几乎不近人情的管理,无疑对小学生陈梦熊有很大的影响。对此他也曾回忆说:“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还要惩罚……这对我也有较大的影响,让我从小养成了不打人、不骂人的好习惯。”

除了对学生严格管理,中大实验学校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各类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因此也让许多外地的学生慕名来到这所学校。而传莱的同学中更有来自遥远的东南亚华侨学生和爱踢足球的朝鲜学生。

对于贪玩的小学生陈梦熊来说,中大实验学校的校园生活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学校里开展的各类活动。记得最清楚的,是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的学生成绩展览和歌舞演出,在当时被称为“恳亲会”。

对于成绩展览,传莱似乎印象不深,因为他一向认为,自己小学时的成绩平平。因此他只记住了中大实验学校“恳亲会”演出的儿童歌剧《葡萄仙子》和《月明之夜》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歌剧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歌剧的成功演出,全都离不开中大实验学校的音乐老师、传莱的三姐陈郇磐。

传莱还记住了音乐课学习的《织布歌》、《神衣曲》、《锄头歌》、《神圣劳动》等歌曲,这自然也是因为这些歌曲都是在三姐的音乐课上学习的原因。

在南京上小学期间,传莱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经常由三姐郇磐带着坐上火车去上海看望父母。到了节假日或是周末,陈家的三女儿就会带上她的三弟和四弟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3元一张票的三等车厢,对于中大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员陈郇磐来说,是既不铺张又不显得寒酸。

而对于小学生陈梦熊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他最感兴趣的是在火车上吃饭。在往返于南京和上海的火车上,传莱最喜欢的就是吃火车上的盒饭或盖浇饭。每当三姐把咖喱炒饭或是蛋炒饭端过来时,即便只是在座位上吃,传莱仍是十分高兴,他只觉得,那香喷喷的炒饭真是好吃极了……

在南京,在三姐的身边,虽然贪玩好动,却不打人不骂人守规矩,这就是当年南京中大实验学校的小学生陈梦熊。因此陈梦熊院士称小学时的自己淘气、懵懂,学习成绩平平……

1930年的全家福,前排左一为陈梦熊。

2.感受严格的英语教学

1930年,小学生陈梦熊毕业了。虽然仍是懵懵懂懂、稚气未脱,但在三姐郇磐的教育下,传莱信心满满地准备报考中大实验中学。正在这时,父亲病倒了。

消息传来,三姐立刻带着两个弟弟乘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这一次,陈金镛的病情十分严重,传莱虽然刚刚小学毕业,却已知晓,父亲是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过度的操劳,得了重病。

自从来到上海后,陈金镛的工作一直十分忙碌,他一方面致力于孔孟之道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对比研究,一方面为当时遭受非难的中国教会努力探索出路,同时还写出了很多反映当时教育工作问题和中国教会自立运动的文章。

几年后,陈金镛的作品编辑成《讲范上编》出版了,接着他又被邀请来到杭州之江大学发表演讲,事业上的成就终使陈金镛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陈金镛,家人把他送进了上海一家最好的,由德国人开设的医院。

这一次,所有人都觉得陈金镛没有痊愈的希望了。他的妻子蔡灵恩带着儿女们为他虔诚地祈祷。也许上帝知道基督徒陈金镛还没有完成他在人间的任务,所以还不想召回他。终于,与死神“博弈”了一番的陈金镛奇迹般地转危为安了。

父亲的病好了,一家人都很高兴,只是一心要考中大实验中学的传莱已错过了考试时间。于是,在三姐的安排下,传莱进了南京金陵中学读书。

南京金陵中学虽然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师资力量雄厚,校长是一个留美归来的博士,教员也大都是金陵大学的毕业生,最突出的是学校的英语教学十分严格。因此,成为中学生的陈梦熊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系统严格、比一般中学高深许多的英语学习。

金陵中学良好严格的英语教学,不仅为中学生陈梦熊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也对陈梦熊后来的学习、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晚年的陈梦熊院士在接受张九辰博士的口述访谈中曾有过一段深情的回忆:“金陵中学的英语教学远比一般中学要求严格。由于它是教会学校,采用的英语课本比较深,我们刚入学就开始读《泰西五十轶事》,以后又读过《天方夜谭》、《林肯传》、《维克多牧师》等课本,以及纳氏文法。有时还把社会上发行很广的英文《密勒氏评论周报》作为教材。我从初一起直到高中毕业,年年都有英文课,每周至少学5个小时以上。

而且有些数理课的教科书,如《范氏大代数》也是英文本,所以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英文水平比一般中学高。

在读过的英文课本中,《林肯传》对我的影响最大。不仅仅是因为这本英文传记写得好,更重要的是林肯解放黑奴的伟大事业也感人至深。读了《林肯传》,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地理、宗教和政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美国的黑奴制度、美国南北的差异与南北战争、两党政治与总统选举等,这些知识长期以来都对我非常有用。

我进入大学以后,许多专业课程或是用英文教学,或是用英文教材,由于中学打下了比较好的英文基础,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少。改革开放以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在许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不少英文报告,也发表了不少英文论文,为宣扬我国的科学成就、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地位做出了一点贡献。

这一切也是与我中学时代的外语学习分不开。”

3.校园里的知名足球门将

英语教学出众的金陵中学在体育运动方面也是拔得头筹。当年的金陵中学建有两个足球场和一座设施很好的体育馆,因此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足球运动。

每天下午放学后,金陵中学那两个宽大的足球场就聚满了一个个爱踢球的学生。他们或是一个班级组成一支球队,或是打破班级、年级界线组成球队,或者干脆就在足球场,几个同学当场临时组成一支球队。总之,各式的足球队全都有,而且很快就开始比赛。这样热闹的足球比赛场面,几乎天天都出现在金陵中学课后的足球场上。

如此令人心动的足球世界,置身在其中的中学生陈梦熊又岂能视而不见?于是,金陵中学的足球场上,又多了一个活跃的、不断奔跑的小球员。

随着球艺的一天天提高,中学生陈梦熊很快就成为班级足球队的主力。而他们班的足球队水平也是十分了得。因为常常在校园比赛中拿到冠军,他们几乎成了金陵中学足球比赛场上的“常胜将军”。当然,陈梦熊为校足球队“效力”的经历,才是他参加足球运动的“鼎盛时代”。

金陵中学足球队曾为学校有名的体育运动增添了无上荣光,在他们参加得连他们自己都数不清的赛事中,频频获胜、屡屡夺冠,可说是打败江南无敌手。而他们的踢球水平更是敢与一般的大学校队一较高低。

金陵中学足球队的佳绩战果也让身为足球队门将的陈梦熊成了校园里的知名人物。在这段令他感到自豪的“足球生涯”中,最闻名于当年的,则是金陵中学的队员们经常与当年南京下关外国军舰上的水兵进行的足球比赛。

下关是当年南京长江码头和火车站的所在地,由于那时经常有美国和英国的军舰停泊在下关码头,所以那些多日漂泊在海上的水兵们就会利用这难得的闲暇走上陆地休闲娱乐。与金陵中学交锋的足球赛,无疑也是他们尽情投入的活动之一。

只不过美国或是英国的水兵们没有想到,尽管他们高大魁梧、体力充沛,却常常败在一群乳臭未干的东方中学生的脚下。倘若我们能够亲临金陵中学的足球比赛场,或许就可以体会到为何当年与外国水兵的比赛让几十年后的陈梦熊院士念念不忘了。

那是一次与美国军舰水兵的比赛。陈梦熊记得,那一天是星期六,由于下午没有课,又都知道足球场上会有不同于以往比赛的“毛子兵”(这是同学们对那些外国水兵的戏称)出场,所以比赛之前,老早就有一大部分同学把足球场围得严严实实。球场的一端更是站满了一支精神头儿十足、整整齐齐的拉拉队。只等比赛开始,啦啦队员们就会全力以赴地摇旗呐喊,为金陵中学足球队站脚助威。

比赛开始了,金发碧眼、人高马大的美国水兵开始全力在足球场上奔跑,和他们相比,身材矮小许多的金陵中学的足球队员显得越发稚嫩。虽然如此,年少的队员们却丝毫没有怯阵,只见他们如鱼儿般灵活地穿梭在高大的美国水兵中间。伴随着场外一阵高过一阵“金陵队加油!金陵队必胜!”

的拉拉队喊声和歌声,奔跑的东方少年们精神焕发。此时的足球比赛场,真是场内场外一片热火朝天。

身强体壮的美国水兵使出了浑身解数,无奈精神抖擞的金陵中学队员更技高一筹。不论是他们准确的传球,还是自如的过人,都把个子高大的“毛子兵”弄得无计可施,眼睁睁地看着足球一次次跑到了东方少年的脚下……终于,足球场上沸腾了,喊声、歌声、掌声连成了一片……金陵中学队员的临门一脚,定下乾坤。美国水兵又一次败在了金陵中学的脚下。每当想起战胜“毛子兵”的那一刻,当年金陵中学知名的足球门将陈梦熊都会止不住的激动……除了足球,中学生陈梦熊也十分喜爱篮球和排球,并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也使得原本身体瘦弱的陈梦熊日渐强壮,为他日后长期野外考察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后来,陈梦熊院士回忆说:

“中学时代我是足、篮、排的健将,六年的体育锻炼,使我变得强壮起来。以后进入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我仍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因此能保持身体健康,很少生病。我离开大学以后,长期在辽阔的大西北从事野外地质矿产调查,经常在崇山峻岭中攀山涉水,或是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日行数十公里,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4.体育健将的文学情缘

在金陵中学六年的学习中,热衷于体育运动的足、篮、排球健将陈梦熊,既有一段难忘的足球生涯,更有他始终无法割舍的文学情缘。这除了得益于金陵中学活跃的课外环境,更多的还是源自中学生陈梦熊身体血液里的文学天赋。

当年以体育活动著称的金陵中学,更有着丰富、活跃的艺术、文学等活动。校园里的足球运动开展得风风火火,爱好音乐、表演的同学自然要紧跟而上,他们纷纷组织起了歌咏队、弦乐队以及话剧社等。一心学习钻研的同学也分别组织了化学研究会、无线电研究会以及文学研究会等,更为金陵中学丰富的课外活动锦上添花。

歌咏队、弦乐队和话剧社的同学积极排练,多次在校内演出,在校外参加汇演,他们的演出颇受欢迎,名声更是远播校外。其“知名度”似乎不亚于金陵中学足球队。

怀着一份对文学的热爱,已经成为高中生的体育健将陈梦熊参加了班上组织的文学研究会活动。或许是欲与校园里的足球队、歌咏队和话剧社一比高低,文学研究会的同学“研究”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决定要在校内办一份刊物了。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创办了一部名为《西风》的杂志,在社会上颇有一些名气。受《西风》的影响,陈梦熊和几个同学也踌躇满志地为他们即将“诞生”的校内刊物取名为《金陵风》,并决定《金陵风》也要像林语堂的《西风》一样,专门发表文风幽默的短小文章和诗歌。

在雄心勃勃的“壮士们”的积极努力下,一个4开版面的《金陵风》铅印刊终于在南京金陵中学校园里问世了。为体现《金陵风》以校园学生为读者的宗旨,创办者们每份刊物只收1分钱。因此《金陵风》不仅每次都要印制几百份,而且“热销”本校园,甚至“外销”到对门的汇文女中。

作为《金陵风》的创办者之一,陈梦熊自然也是不时为《金陵风》撰写文章,他的大作主要是散文之类。其实这个时候的陈梦熊也写过不少诗歌,只不过他一直自谦地称自己的诗作不过是写着玩的,不能登大雅之堂。

在同一时期,陈梦熊也为金陵中学的《金中校刊》提笔撰文,作品仍是以散文居多,后来也有短篇小说发表。其中有一篇叫《回农村去》的小说,中学生陈梦熊描写了一个来自安徽的保姆因不堪在南京受到欺压,最后离开南京,回到了安徽农村的故事。小说虽不过出自一名中学生之笔,却也为《金中校刊》增色不少。

这些文学活动,不仅显现出中学生陈梦熊的文学天赋,也养成了他爱好写作的习惯,更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金陵中学还曾经创办了一个以校友通讯方式为主的刊物。于是,已经来到北京准备考大学的陈梦熊又“忙里偷闲”地写下了《西山游记》等以游览北京天坛、故宫等名胜为内容的游记在母校的刊物上发表,足见昔日金陵中学的体育健将的“文学情缘”了。

当然,若是再提起后来陈梦熊院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得大量宣传抗战的文章、在大学时代主编学生自治会墙报、工作以后在国内外先后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以及为不少刊物编委会担任编委等诸多的文学经历,则可说是陈院士“源远流长”的文学情缘了。 j+/06CBGWXr+S3faQTOSK6Nim9058R9SLMHqkrmYq0nWRAXrCWxBe+7nu5hfFF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