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在阅读中走入哲学

1、在昆明的最后岁月

1945年1月2日,怀着失去大妹的悲痛和对父母的思念,汤一介从重庆回到了昆明。两年的时间,一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已长成了英俊的18岁青年。看见已经背上书包的小弟弟汤一玄,汤一介立刻想起了两年前纯真懂事的大妹。母亲的目光中还透着一丝忧郁,父亲则一直沉默寡言。汤一介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再给父母增添痛苦。

只是这时的汤一介无学可上,于是他先进入了父亲为他联系的西南联大先修班。紧接着汤用彤教授又为汤一介安排了中国文史和英文课程的补习。因为他担心只上到高一的儿子学不好先修班高三的课程。

汤教授找来了《史记》和《汉书》,他要求汤一介必须坐下来静心阅读,而且要读懂读透。同时,他又请来了钱学熙教授为汤一介补习英语。父亲的关心和周到安排,让汤一介深深感到父亲对他发自内心的关爱。

在父亲的关心下,18岁的汤一介开始认真阅读中国文史。而在钱学熙教授的指导下,他的英文也有了很大长进。特别是钱学熙教授的文学理论、文学主张以及亲自领着他朗读原文版的英文小说的做法,都对汤一介当时的学习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年,是战争年代汤一介和家人在云南度过的最后时光,也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后时刻,此时的汤用彤教授和夫人失去爱女的悲痛心情随着时局的变化正在一天天好转,学习渐入佳境的汤一介也开始走出悲观和迷茫。

这年的12月1日,昆明发生了国民党政府屠杀学生的惨案,西南联大的教师员工罢工,学生罢课,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国民党政府的暴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二·一”运动。

受父亲的影响,汤一介没有参加这次运动,但他和父亲都看到了学生流出的鲜血。由于时局的动乱,此时的汤一介和父亲一样,仍然看不到国家的前途,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2、初读中国古典哲学

虽然经历了“跳级”的不成功和“留级”的打击,但此时的汤一介已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这除了环境的原因,主要是父亲汤用彤教授对他的引导和培养。

汤一介开始大量阅读最初“起源”于从贵阳被“遣送”回到昆明后,由于那段时间在家等待去重庆南开中学,汤一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时间开始大量读书。这时他的阅读范围已不再限于一些情节精彩的各类小说,而是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书籍,他的阅读也更加专心。

看到如此专心阅读的汤一介,汤用彤教授不忘适时引导他的儿子,于是他为汤一介拿来了钱穆先生撰写的《国史大纲》,并叮嘱他的儿子说:“这是钱伯伯的《国史大纲》,你一定要塌下心好好读,会对你有用的。”

读过《国史大纲》后,被深深吸引的汤一介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汤一介更加热爱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国史大纲》影响的汤一介也对《国史大纲》予以高度评价:“……父亲让我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使我了解到我们国家有着悠久、丰富、辉煌的历史,特别是钱先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使我十分感动,这种态度可能对我以后爱好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完成了《国史大纲》阅读之后,汤一介又把重点转向中国古典诗词。比起在西南联大附中对冯友兰先生的侄女讲李后主词的痴迷,此时的汤一介更喜欢阅读陶渊明的诗文。这自然源于父亲的影响,除了父亲曾教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外,汤一介还背下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流观山海图,泛览周王传”等等。这些充满田园风光的陶渊明诗文都曾让汤一介无比陶醉。

受父亲的影响,汤一介在麦地村就已经像父亲一样用湖北乡音吟诵《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哀江南赋》。可以说,这个时期无论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是父亲最爱吟诵的《哀江南》和《哀江南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汤一介的性格。爱自然、爱自由的因子以及一个年轻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国家前途担忧的一种悲凉心境,正在汤一介的身体里逐渐增长。

在重庆南开中学留级以后,因为学习不紧张,也让汤一介有时间多读书,由世界名著到中国古典哲学著作,他的阅读涉猎面也更加广泛。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罗亨》以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这些俄国小说不仅让汤一介非常喜爱,更深深影响了汤一介,尤其是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及托尔斯泰对信仰的坚贞,都让汤一介深受感动。

就如汤一介曾回忆的那样:“……特别是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更加深了我对人道主义的了解,我很喜欢书中的皮埃尔,他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安德烈亲王在战场上受了伤,躺在战场上,他看到了一朵白色的小花,产生出善良的爱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等等,这样一些美好的人的品质使我向往。于是‘同情心’和对生命的热爱凝聚于我心中,几乎影响着我的一生。”

此时南开中学的国文课已开始学习《孟子》的一些篇章,汤一介又开始阅读《论语》、《孟子》以及《老子》、《庄子》等中国古典哲学著作。虽然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这些阅读只能使他对这些著作有一个初步字面上的了解,对其中更深奥的意义还没有领悟,但这已是中学生汤一介学习中国古典哲学著作的开端。

从重庆南开中学返回昆明在家中等待的日子里,也给了汤一介更多的阅读机会。虽然由于父亲收藏的佛典在战时运往云南的途中大量流失,家中的佛典已比战前北平缎库大院的家中少了许多,但家中毕竟还是有些书的。汤一介最先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妙法莲华经》的佛书,虽然觉得很生疏,但既是父亲那样潜心研究,那么佛教的人生哲学一定颇有深意,汤一介决定自己阅读这本《妙法莲华经》。他找到父亲说:“我想读一些有关佛经方面的书,您看我能不能读读这本《妙法莲华经》?”

汤教授没有想到,他的儿子这个时候就有了阅读佛书的欲望。他很意味深长地对汤一介说:“你可以读,但我看你读不懂。”

汤一介还是捧起了《妙法莲花经》,他不相信自己像父亲说的那样读不懂这本佛书。但父亲没有说错,汤一介真的几乎是一点都看不明白,怕面子不好看,他硬着头皮接着看,结果还是像父亲说的那样,什么也没有读懂。最后只得放下了《妙法莲华经》来到父亲跟前。

汤教授对他的儿子说:“做学问、读书要循序渐进,你可以先看熊十力先生的《佛家名相通释》,把佛学的一些概念搞清,再读佛书也许好一些。”

按照父亲的话,汤一介找来了熊十力先生编著的《佛家名相通释》后开始认真阅读。也许是还没有迈进“佛书之门”,《佛家名相通释》仍然让汤一介觉得如看天书一般。但是执著的汤一介没有气馁,他没有像上一次那样“撑着”往下看,而是带着不懂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去向父亲虚心请教。

虽然不懂的问题很多,但是每一次汤一介找到父亲提问时,汤教授从来都是有问必答,一遍又一遍地为儿子讲解,从不厌烦。这让汤一介又一次体会到父亲从心底里对他的关爱深情,牢牢记在了心里。因此后来他曾回忆说:“我认真读了熊先生的《佛家名相通释》,可由于此书写得也很难懂,我不得不常请父亲解释,他多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这是父亲第一次为我一个人讲书。”

从喜爱读书,到大量阅读中国古典哲学等各类书籍,汤一介已经从一个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逐渐走近哲学、有头脑的热血青年。

对于在云南和重庆南开这一时期的中学经历,汤一介后来称之为“没有拿过小学和中学毕业的文凭”。并回忆说:“……有一些学生很聪明,可以跳级;如果我很聪明的话,也可以跳级。我没有跳级成功,足见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记得父亲曾讲过,第一流聪明的人,如果不努力的话,就连第二流的成就都达不到;而第二流聪明的人如果努力,是可以取得第一流成绩的。我努力了,但是我不敢说我是取得第一流成绩的人。”

3、对“生死”的感悟

这个时期的汤一介,对人生的理解也在一天天成熟。比起十几年前6岁时的汤一介对“生死”的发问,可以说,此时的汤一介面对人生已经开始了对“生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意义探讨。

十几年前,儿时的汤一介曾经历了小妹的死亡,后来大哥和大妹又在云南被疾病夺走了生命。特别是大妹的病逝,更让汤一介开始重新面对人生。

汤一介对“生”和“死”的感悟是在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比如对于“生”,是在学习了“生理卫生”课的知识后,他开始懂得,这种“生”是不同于小时候母亲对他“你是从我的肋下生出来的。”的回答。而在中国,之所以父母这样对幼小孩子讲“生”,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男女之间的“不洁”之事。汤一介认为,这种思想大概是由长期的民间风俗习惯所形成的,但也可能与儒家的礼教影响有关。

阅读了越来越多的书以后,汤一介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生”和“死”的故事,比如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人的故事,佛教关于“轮回”的思想以及儒家和道家对生死不同的态度等等。

通过阅读,汤一介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圣人皆无父母,感天而生”的传说,讲的是伏羲氏是由他的母亲踏到了一个大脚印而受孕出生。而帝尧的“感生”故事则说的是帝尧的母亲由于感受到雷电而使尧诞生。还有关于黄帝、老子、真武大帝、魏存华(女仙人)都有“白日升天”或死后到天上世界的故事,还有佛家主张的“来世”“轮回”和道家宣扬的“长生不老”等,这些通过阅读看到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故事,都是中学生汤一介在哲学研究道路上迈出的最初步伐。

而当时汤一介和大妹对于一只死去的小鸡的悲伤,则让他感到,“再生”的观念早已植入他们的伤心之中了。这种“再生”的观念可以说在他们更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如当年在北平汤家的车夫老李给大院的那些孩子讲的那个秀才死了又“再生”的故事。这个见于《聊斋》的故事应该是受了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因为在中国古代大概是没有“再生”、“转世”这类观念的。

大妹关于“再生”的问题,虽然是个幼稚可笑的问题,但却涉及到了中印文化之不同,可见小孩子的问题中也可以有大学问。大妹的死,让汤一介更有一种孤独的忧伤,因为汤一介已经知道,大妹不会“再生”,就像花草一样,今年开的花、长的草枯死了,到明年再开的花、长的草已不是原来的花草了。

4、在阅读中长大

汤一介的写作才能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爆发,他最先完成了一篇《论善》。对于中学生汤一介来说,饱含对生命热爱激情的《论善》虽不是他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从少年跨入青年时代的汤一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正在逐渐成熟,这也标志着汤一介在哲学研究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虽然《论善》早已佚失,但汤一介在作品中阐明的“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为了爱他人,‘善’就是‘爱’,人活着就是为了‘爱他人’”的主旨,他是不会忘记的。汤一介曾回忆说:“但这时我对‘爱’的理解是那么地抽象,它实际上是从爱自己的生命出发的‘爱’,它并不是真正的‘博爱’。”

《论善》完成后,汤一介仍然不断地阅读、学习和思索,对“善”和“爱”的抽象理解也逐渐具体。他的读书兴趣和阅读重点也开始转向宗教和带有宗教意味的文学作品。

比如《圣经》和佛经里的故事,带有宗教道德气味的法国作家纪德的《窄门》,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搏斗》,还有罗曼·罗兰的传记作品《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和《米开朗琪罗传》等。

这些宗教书籍主张的“爱”和带有宗教意味的书籍宣扬的“人生苦难”,无疑都深深影响了汤一介,因而在心中一直满怀对人类“善”和“爱”的汤一介又增添了许多“人生苦难”的忧患。

汤一介这种“忧患意识”思想的成长过程,应该说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祖父汤霖“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食,随时而安”的家训,一身“美国留学的儒学之气”的汤用彤和出身望门大族的汤夫人,无疑让汤一介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少年时期经历的战争动乱和亲人离去的悲哀,更让性格内向的“大孩子”汤一介感受到“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悲情。

从感悟人的“生”和“死”,到感受“善”与“爱”以及充满同情心的“人生苦难”的忧患意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是汤一介步入哲学殿堂的最初历程,这更让我们看到,汤一介能够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一代著名哲学家亦绝非偶然。

汤一介称自己这个时期思想的成长过程是以某种儒家的思想心态接受西方思想。因为这时的汤一介虽还没有系统学习儒家思想,但他认为,孔子所追求的“天下有道”的理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以及后来一些宣扬“视死如归”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气节的儒家思想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而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汤一介自然会被《贝多芬传》中那段担当人生苦难的话深深感动,故汤一介评价当时的自己仍是“以某种儒家思想心态受西方思想之例证。”

在国难家难面前,充满悲情的汤一介更从心中激起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情。但成长中的汤一介已经认识到,这种感情更可以化为中国儒家所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一种承担“人生苦难”、济世救人的理想的力量。

而汤一介也从这种儒家提倡的“济世救人”思想中对人的“生”、“死”、“爱”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不难看出,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汤一介在思想中已经肩负起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这一时期的思想感受,汤一介曾作过这样的回忆:

我那时认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活着就应有一种使命感,应对社会负责任。如果一个人不甘于平庸凡俗,自然要担当起苦难,所以中国有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从古至今有儒家精神的仁人志士都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兴衰和人类社会的幸福十分关怀,往往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是为着一己的小我,而是为着国家民族的大我,因此可以为着一个理想的目标,舍生忘死。在这个时期,我常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我很自然地回答:是为了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而活,并愿为之而奋斗。当然,我那时的这些想法都是空洞的、没有实际内容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但这些思想感情对我一生说仍然是宝贵的,因为它无疑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思想文化中应受到珍视的一部分。

在阅读中成长的汤一介已经长大,他“为了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而活,并愿为之而奋斗”的思想一天天成熟,而“大孩子”汤一介在动乱的战争年代的中学岁月也即将结束。

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即将结束中学学习准备考大学的汤一介感到无比振奋,一直记于心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直在心中澎湃的“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理想激情,都让汤一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幻想着祖国将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明天。 3bWtzpVD0YaqFIAbwqSlM/qQHLjjR07+ARXMdyuxuVg9GGnU+SGYqqhKp2OJXU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