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区域开放转向产业开放

1998—2001年,一方面,随着海南特别关税区研讨的终结,海南再想打区域开放的牌,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国家全力争取加入WTO,再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突变,海南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1 陷入困境的海南何去何从

经历海南30年发展进程的人,都会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段历史记忆犹新。1995—1997年,是海南发展极为困难的几年。在这个背景下,海南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997年春季,海南省理论研讨会在中改院召开。我在会议发言中提出“海南已经进入全国发展的最低行列”。当时有一位省领导站起来问:“你怎么能下这么一个判断?”我就请他看当天《经济日报》2版头条刊登的内容,“海南经济增长倒数第一”。我把这份报纸复印了数十份,送给与会的省领导,大家才了解到当时海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全国垫底。为什么那个时候海南发展会陷入低谷?

(1)海南由热到冷,事实上反映了大家对海南的政策预期与信心发生了大的变化。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表层现象,真正背后反映了各方对海南的信心和预期在发生重要变化。

(2)海南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时隔很多年,还有人问我怎么看当年的海南房地产泡沫。我认为,1991—1993年,从350亿、450亿到500亿,每年都有大量资本进入海南。当时海南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资本在海南能干什么呢?一是买土地搞房地产。当时每年都有几千家房地产企业注册,需要大量的办公楼、写字楼。二是买股票。那个时候海南正好在搞股份制,部分短期资本转化为长期投资。而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股份制的叫停,造成了资金的大进大出,由此也暴露出了海南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

2 提出“从区域开放到产业开放”

1999年,中改院就开始启动新世纪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任务。当时,由我担任课题组长,经过几个月的加班加点,课题组于2000年3月形成了《2000—2010年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及农业、旅游、科技、生态、人力资源五份专题报告。这项课题研究还得到当时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2000年10月,这份研究成果在海南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为《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中国加入WTO背景下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也正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在中国加入WTO特定背景下,海南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路子,应当是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

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青林同志还为此书作了一篇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走特色经济之路》的序言。在序言中,杜青林同志指出,“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长期以来以区域开放为主,现在由于加入WTO,区域开放的优势在减弱,产业开放成为对外开放的主流,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产业开放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因此,海南必须从以区域开放为主转向以产业开放为主”。

3 产业开放的突破口在旅游业

扩大开放有了新思路,具体的产业开放从哪里开始突破,成为当时我思考的重点之一。我和我的同事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产业开放的关键在于旅游业,通过旅游产业的开放,将海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对于这个观点,当时各方面都比较认同。旅游业是海南最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率先实现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既符合产业开放的趋势,也是推进海南大开放进程的现实选择。

我对海南旅游业的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1992年9月18—23日,海南省举办了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会上,我以“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为题讲了三个观点。

(1)海南旅游业必须以国际化为战略目标。海南旅游业是一个新生的行业,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正是进行整体规划的时期。如果等到一切初具规模,再试图作大的调整,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一定要制订出至少在数十年内不至于被淘汰的战略目标,以防止低水平的不切实际的开发。为此,无论从海南的旅游资源,还是从海南旅游业的客源,以及国际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来看,海南旅游业在创业之时,就应瞄准国际同行,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国际水平为战略目标。

(2)要有秩序地推进海南旅游业的市场化。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若以国际水平为目标,将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这是省政府的投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的。因此,在海南旅游业迈向国际旅游行业队伍的进程中,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全民兴旅,将是集聚巨额资金的重要途径,这必定造成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造成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旅游商品市场。肯定地讲,不论是外商独资还是中外合资,或社会集资,海南旅游业都将从中获益,但是,若不能及时调整或改革现行体制和政策,我们就会在“群雄并起”的局面面前束手无策。海南要在这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将资金吸引过来,就必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对策。为此建议:

——提高办事效率,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最好是建立负责专门引进外资的机构,凡外来投资事宜皆由此专门机构全权处理,为更好地吸引外资,还可在一些主要的投资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机构,用减免或提供其他优惠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外国旅行社、饭店集团来海南合资合作开办旅行社、饭店,要充分运用它们的影响吸引境外旅游者到海南旅游,将此作为海南旅游业与世界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建议和要求中央在海南上几个大项目,每个项目投资总额至少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样做既可以坚定外商对海南的信心,同时也可使海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大为改观。

——为外资在海南进行投资提供法律保障,利用海南拥有立法权的优势,制订和颁布投资促进法。

(3)要在产业协调发展中深化旅游业体制改革。海南旅游业特点使得有关旅游业的一切决策都具有全局意义,这就要求决策机构必须拥有和这种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我看来,造就一个以同一尺度管理的旅游市场应是海南旅游业从体制上加以认真考虑的事情,否则,一个不公正的混乱的旅游市场将阻碍海南旅游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何实现行业管理呢?毫无疑问,这正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为此建议:

——实行政企分开。应切断省市县各级旅游局同直属旅游企业相连的脐带,从而防止偏袒旅游系统之内企业的倾向,使得旅游职能部门从全省出发进行管理,同时这必然使得旅游系统之外的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将自身和旅游职能部门的关系视作和国家的关系,这就必定为国家对旅游业的全行业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海南旅游业行政系统已作出了良好的开端,海口、三亚、通什(现为五指山市)等市旅游局已切段了和企业的经济关系。但是,从全省来看,还有不少地方处在政企不分的状态。两块牌子,一个实体,这种情况是不能长期存在下去的。

——建立多层次的行业管理机构。可以考虑采取省旅游协调委员会、省旅游局、行业协会三个层次的垂直管理体系。各自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不同的功能,做到全局总协调、企业独立发展。海南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除去行政体制的变革之外,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海南,从事旅游服务经营的最基层单位是由不同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各类企业,以及一些个体经营者。所以,对于海南旅游业的企业来说,要获得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联合起来,组成大公司,尽可能地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办事效率。

4 以开放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开发

1994年11月,中改院主办海南旅游发展与投资研讨会,海南省副省长毛志君、省旅游局局长夏仲勋,以及国家旅游局张印庆副处长代表孙钢副局长出席了会议。我在会上以“以开放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开发”为题作了演讲。我认为,海南要突出“特”字,就是要把海南旅游业的大发展同创造海南大开放的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演讲中,我提出三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1)海南旅游优势的发挥有赖于进一步大开放。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用于旅游的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增长。这一大趋势对于海南下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相关性。旅游业是海南的优势产业,旅游资源是海南最大的资源。海南必须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大发展第三产业,引导投资,促进资源开发,把丰富的热带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2)开放才会带来知名度,知名度是旅游业的生命所在。海南要像夏威夷一样闻名于世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开放度的提高一定会带来海南知名度的提高,有了知名度就有了游客。1993年,我作为海南岛第一位被美国政府邀请的客人,曾在华尔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在我所接触的大金融家、企业家中,很少有人知道海南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开放中办旅游,以旅游促开放,进而提高海南的知名度,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3)现代旅游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行业,海南旅游业必须有勇气、有策略参与国际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整个世界旅游市场来讲,总的需求状况是增加的。但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局动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持续了多年的国际旅游业的较高发展速度将减慢。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竞争的方式也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既有来自企业与企业间、也有国与国之间、更有甚者是大区与大区之间,形成大区间的相互渗透、联合及相互竞争的局面。

此后,我和我的同事相继形成了《海南旅游业:战略行动纲领——旅游超常规发展政策建议(5条建议)》《发展海南旅游业的建议报告》等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报告。 bYpVszg81tPlOH0DQtIloaufm9o0TVB0YyiDo6d92YPb29lrnK8M3iERB7ulLZ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