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由过去的外商主导开发向政府主导开发转变后,进入到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要把洋浦建设成为服务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自由工业港区。
建设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的洋浦自由工业港区,一直是海南多年来规划的基本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份由中日两国政府合作的、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完成的《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查》中提出:“在洋浦开发大型、临海的‘综合化学工业基地’,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尿素的生产中心,生产甲醇、乙炔、烧碱、氯等的基础化学制品和这些物质衍生产品。另外,经洋浦港输入原材料,生产各种合成树脂及其制品。这样,可使洋浦发展成为大型的综合化学工业基地。”
中改院长期关注研究洋浦的发展定位问题。2002年,中改院课题组提出《洋浦经济开发区应成为海南油气综合开发产业集中发展的新兴地区》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油气综合加工作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同时,还提出发展洋浦油气综合加工产业急需解决几个主要问题。
(1)确认洋浦油气加工规划项目。海南油气加工工业的发展曾有不同的发展规划设想,其中有些规划设想并没有给予洋浦“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发展,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和海南省对洋浦经济开发区定位的一系列指示,把洋浦油气加工产业发展列入全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些重要的油气加工项目给予确认,真正体现洋浦在全省工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有效发挥洋浦工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重组洋浦开发主体。对国内(包括台湾地区)诸多成片开发案例的研究表明,成片开发是发展新型工业基地或区域的有效办法,但其成效的大小,除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外,还与开发主体的经验与实力紧密相关。如果成片开发主体的经济实力强、人才经验丰富,这个成片开发区就见效快;如果成片开发主体的经济实力不强、人才经验缺乏,这个成片开发区的发展就慢。
(3)加强政府对洋浦开发建设的领导。为了加快洋浦开发特别是油气综合加工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洋浦开发的领导。首先,要认真总结洋浦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定开发洋浦的决心不动摇,洋浦在我省工作大局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改变。其次,建议成立一个由权威人士组成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就洋浦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中央和我省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再次,要进一步集中力量发展洋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项目安排、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洋浦进行必要的倾斜,切实体现洋浦开发在我省工作大局中的“重中之重”地位。
(4)调整开发区规划用地。用地规划要跟着项目规划的变化而调整。如果把油气综合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上几个龙头性的项目,洋浦开发区现有可供使用的大约23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显得不够,必须启动铁丝网外70平方公里的预留用地。启用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预留用地,不仅有利于油气综合加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区各项事业特别是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
2005年4月,中改院课题组对洋浦发展定位进行进一步研究,形成了《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建议报告;10月,又形成了《洋浦自由工业港区总体设计》。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建立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建议》的政协提案。我在这份提案中提出,努力把洋浦建设成区位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自由工业港区,对于实现邓小平当年的战略设想具有重要意义。
(1)洋浦具备建设自由工业港区的基础与条件。所谓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就是在洋浦经济开发区范围内,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以实行自由港区的发展模式为目标,把洋浦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工业港区。
——丰富的南海海洋资源是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南海开发的战略性、长期性为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为 230亿~300亿吨,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此外,南海地区还发现了新型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据勘测结果,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地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量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按成矿条件推测,整个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我国常规油气资源的一半,是未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最大希望所在。
——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及广大的腹地是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发展临港工业集群的最好依托,是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内三大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洋浦三面环海,海域面积辽阔,且水域较深,东南24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20多个海湾。洋浦湾内可建港岸线长6.6公里,可建20多个万吨级泊位,最大泊位可达10万吨级。而泛珠三角地区的主要港口,或者发展空间有限,或者不具备发展原油码头的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洋浦自由工业港区最具条件发展成为面向国际的自由港区,并为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最便捷的途径。洋浦地处海南岛西部,位于北部湾中段,紧连我国华南、西南通向东南亚要冲,并与东盟国家隔海相望,具备大陆通往环太平洋诸国要道的区位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洋浦港最有可能成为我国挺进南海进行油气综合开发的后方战略基地。泛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常规能源十分缺乏,尤其石油天然气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洋浦自由工业港区是地理上距离泛珠三角最近的能源供给地,从海南岛到珠江三角洲的距离仅为从新疆到上海距离的1%,洋浦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产业优势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合作。此外,与泛珠江三角洲其他港口相比,洋浦与印尼、文莱等东盟著名石油、天然气生产出口大国隔海相望,距中东产油区海上航程最短,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海洋开发、海上运输、海上贸易等领域与东盟各国进行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基础,为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一些重大的项目已经入户洋浦,如800万吨炼油项目、44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以及相配套的电网建设、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60万吨的木浆厂和一批有特色的粮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等。洋浦港口的建设也正取得重大的进展,洋浦港已建成3个3.5万吨级深水泊位、2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3万吨级泊位和集装箱码头,年吞吐能力已达250万吨。
(2)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总体设想。
第一,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出发,抓住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并根据洋浦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提出洋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成符合国际惯例的、高度开放的、新型自由工业港区。
第二,从比较优势出发,研究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培育能够突出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据此,我们提出“一个基地、三个集群”的总体设想,即把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定位为中国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特色制造产业集群。
第三,本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出利用3—5年左右的时间分两步走,使洋浦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由工业港区,并作为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的先行示范。
海南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洋浦,洋浦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而有效的产业定位。我们从洋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的洋浦产业定位和产业总体发展目标。这是确定洋浦新发展模式与新管理模式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洋浦的产业定位,基本的思路是:“一个基地、三个集群”。即把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定位为中国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特色制造产业集群。
洋浦自由工业港区产业功能示意图
新形势下,从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范发展的大趋势和洋浦的实际情况出发,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管理体制应当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境内关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高度开放。
(2)区港一体化,工业区与港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以油气综合开发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4)以南中国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为依托,以服务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为重要目标。
(5)目标明确,措施灵活。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发展目标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两步到位。第一步的目标是:实行服务于油气资源综合开发项下的自由贸易;实现“港区联动”“港区合作”;完成必备的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二步的目标是:满足“港区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要求;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监管;完成对港区新的政策体系设计并获中央批准;宣布正式设立洋浦自由工业港区。我们倾向于一步到位的发展目标。
(6)统一协调,高效管理。通过人大立法或政府条例,建立依法管理的体制;在微观管理层面上,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分开型的管理体制;在地方监管方面建立独立型直接监管体制;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管理机构。
资料来源:迟福林。痴心热土——20年的梦想与追求[M]。人民出版社,2008.
(3)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相关建议。
第一,把洋浦作为我国自由工业港区的先行试验区。明确把自由工业港区作为洋浦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出台具体措施,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
第二,尽快研究制定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已有洋浦各种规划的基础上,在总的发展目标认可的前提下,尽快制定和通过洋浦自由工业港区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构建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自由港区的目标定位不相适应,需要改造和创新。构建洋浦自由工业港区新的管理体制,需要适应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新形势,特别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新要求,并充分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园(港)区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