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风波”过后,在各方期待洋浦终于能大干一番事业之时,洋浦遇上了房地产投资热。当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洋浦也开始陷入发展的低谷。
洋浦开发区获批后,面对不断高涨的土地价格,熊谷组改变了最初发展沿海型重化工业的初衷,开始高价倒卖土地,洋浦开发区迅速卷入了炒地皮的狂热之中。据统计,1992—1993年,熊谷组以每亩300万元左右的价格卖出去900多亩土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筹集洋浦开发建设资金。但是,过高的土地价格吓跑了工业投资者,洋浦的土地当时大部分是被国内的“炒客”买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之而来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洋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1992年开始的六年间,熊谷组投入洋浦的资金仅40亿元人民币,仅为原定计划五年内投入100亿港元的40%,而在这40亿元的投入中,80%是在1993—1994年完成的;1995—1996年两年只约占20%,1997—1998年仅投入4000万元,占1%。他们当时的投入主要用于建设区内主干道工程和维修,1997—1998年,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熊谷组境外资金原本有限,指望在开发区内通过土地转让获得资金,实际上因没有解决“生地变熟地”的问题,加上其他因素,开发区内土地转让困难重重。事后统计,随着1993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洋浦的土地价格一落千丈。熊谷组卖地的收入应该是14亿元,但由于有的买主只交了30%的定金,熊谷组卖地的实际收入可能只有7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其他省份大开放政策的相继实施,直接影响到洋浦的招商引资。1994年中央取消了洋浦汽车免税政策;1995年取消了开发区内非生产性建材的免税政策;1996年又取消了区内居民进口消费品半税政策;1997年国家恢复高新技术产业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内外资企业进口设备关税优惠政策,又使得原来赋予洋浦的一枝独秀的政策优势日趋淡化。这些政策条件的改变,使得洋浦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尽管当时洋浦开发区仍然享有一些优惠政策,但面对全国各地开放政策的激烈竞争,这些政策已经失去了过去的优势地位。
2000年8月,经海南省政府和光大集团[熊谷组(香港)的接手者]同意,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土地实行优惠地价,每亩7万元人民币,可分两期付款,首期付款一半。对于进入开发区的温州民营工业园和深圳科技园的项目,土地价格还可以更优惠。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去洋浦调研,了解到一些关于假温州商人的故事。当时,洋浦提出的招商条件空前优惠:温州商人只要来洋浦开商铺,不仅免交房租、减免税收,还给每户2000元的安置费、2000元的店面装修补贴。结果却是招来一些假温州商人。有从海口过去的一家人一下子开了四个店铺,总共拿到16000元安置、补助费,不到半个月就走人了。我在调研中还看到,有的小企业直接进口国外电子垃圾,换个壳重新组装成新电脑进行销售。我当时想,洋浦怎么能做这个?当时洋浦管委会的领导苦笑着对我说,洋浦总得吃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