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
寒假前,人裹在繁杂的事务里,总是很忙碌。
忙忙碌碌中间,收到了一份书稿,希望我看看,最好能再写几句话。
实话实说,本能想拒绝,却又不好明说。想拒绝是因为有自知之明,在自己还在努力生长和拼命拔节的年纪,是没有什么底气和资历去给别人的大作品头论足的;不好明说也很简单,因为我也写过两三本书,也有请别人写序的经历,对于发出邀请的忐忑和期待非常感同身受。
那就先看看稿子吧。
显然,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书稿并不长,文字也不艰涩,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有些让我凝神思索,有些感觉豁然开朗,有些使我会心微笑。文字的愉悦之外,字里行间还流淌着很多暖意,如同在寒意渐浓的冬日里遇到扑面而来的春风。
这不是一本理论探讨的书籍,也不完全是流水记忆的累积,这里面生长着他丰富的体察,充盈着他昂扬的激情,写满了他对宣讲工作和理论工作的热爱。这是别开生面的一本书,跟传统课堂的模样不太一样,这里不仅是课堂宣讲,更是传播理论、启迪思考、共鸣感情、凝心鼓气、学思践悟的多维呈现。
回忆起来,跟他交集不多。初次机缘,是在2017年5月省首批“党课名师”培育对象的培训班上,我既是培训的教师,也是被培训的对象,算起来也是同班同学,但擦肩而过。我来班上做讲座时,他请假回通州准备理论工作现场会;他最后一天回来交流发言时,我又恰好因为公务没有在场。不过他的发言在培训群里引发了较大反响,尤其是一句座右铭让人印象深刻,“用自己余下的后半生做一只飞翔在党的枝头的布谷鸟”。拿自己的后半生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样的境界是很高的。
第一次见面,是在如皋市行政中心。那天下午,我到如皋市委交流参加党的十九大的体会。他知道后驱车几十公里,带着通州村居理论宣讲员赶到现场。我感动之余,会后跟大家合影留念。那天他满面春风、神采奕奕,二十几个宣讲员个个朝气蓬勃、精神昂扬。听他介绍,他们那支理论宣讲队伍有240多人,他们研习技艺,培训技能,提升素养,做得很投入、很用心。
把理论宣讲好不容易,在基层把理论宣讲好更不容易。要讲得听众不玩手机、不打瞌睡、不走神、不闲聊,入心入脑,学有所悟、悟有所行,尤其不容易。在基层,听众很多都是普通党员、群众,他们距理论较远,离实践更近;还有上了年纪的老党员、老同志,他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而对宣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热情,真心喜欢,还需要有方法、技巧。在一些报道中我也欣喜地看到,通州理论宣讲做得风生水起,关于他投身党课宣讲的报道也屡见报端,比如人民网的《江苏这位干部做了什么能成为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新华网的《曹荣琪:把党课“布谷”到党员群众的心田》,新华社的《让名师走下去,把质量提上来——江苏培育近5000名专兼职党课主讲人》等,从中看到了他的宣讲技巧,他的激情投入,以及听众动容、鼓掌、点赞甚至落泪的场景。
本书作者与村居理论宣讲员和徐川(前排右三)在一起
为什么?凭什么?从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这本书阐释了党课宣讲魔力的形成——围绕做成一场既接天际又接地气、群众由衷喜欢的党课宣讲,从调研到备课到宣讲到课后征询意见,再到改善提高,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项目支撑,每一个项目又由具体焦点组成,这样环环相扣,点点连接,既是党课宣讲由始至终的一条链,更是宣讲现场从头到尾的一个圆,过程中精彩纷呈,始终聚焦于听众,激发共鸣,形成认同,情感交融。
这样的党课宣讲,怎么能不受欢迎?
世界上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人去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更是这样。认真读完全书,确实受益匪浅,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受。但是我相信,有志于党课宣讲的读者看完这本书,应该会心有戚戚焉。
祝这只“飞翔在党的枝头的布谷鸟”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