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华
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连载推送王晓华先生的《老杆子》,是因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的国际友人》一书因缘牵引。印象中这位前辈总是央视讲课的样子,要么西装革履,要么唐装扣在胸前一丝不苟盘卧,讲的是国家大事,说的是规范母语。怎么《老杆子》画风逆转,“呆逼”“死鬼”“下流胚”这样的词儿也能恰到好处被他抓弄呢?他这是一手伸进小说田里了呀。还是如此接地气的,写市井人物。
原来彼时他老人家住进了南京的医院,和一位基本同龄的“老杆子”同病房。
那些文字在微信里甫一亮相,千里之外的小编眼前就幻化出“洛阳纸贵”的云彩来,毫不夸张,立马就要求自媒体连载。
“下面故事乃王先生丙申夏秋际,住院调养时,以手机随手写的,按照他歪在病床上书写时自然分段,分期推出,大致上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勾人遐想……”
我的《老杆子》连载第一期就收到了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海碧先生的差评——因为他一下子就被文字吸引住了,可是配图多过文字,他怼我“文字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优质读者的意见啊,我改。
每天编发一段王老师新出手的《老杆子》,成了那个秋天的美差。很多朋友每天都盼着我的更新,信名(微信名)“金陵过客”的艺术家赵强先生只要看我到点没发,一定小窗催我。读者们每天随着故事的推进,被那一口咸水鸭就着洋河大曲味儿的南京话带到了一个时光轴前,看年代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下,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纯爷们儿过五关斩六将的往事。天意巧合,在中秋节那天,推送的正好是故事中一个五味杂陈的中秋节,戏里戏外,月亏月盈……
我时常要给互动的读者解释,“老杆子”,南京话,相当于北京话的“老炮儿”,河南话的“混家儿”,陕西话的“弄家子”。老杆子的鲜活个性,在史学家手指点化下,寥寥数笔就立起来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老杆子的口头禅就是“多大事啊!”一个有血有肉、能承当、可信赖的南京男人,让女人想扑、叫男人愿和他肝胆相照,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感觉。
生动的南京话为故事增添了滋味。比如“胎气”,并不干女人肚子事,指的是相当于北京话的“局气”,河南话的“秉气”,普通话的“义气”,联系上下文的话,显然“胎气”比“义气”更义气。再比如“白了尾巴尖”,是老杆子讲一位神出鬼没的推牌九达人,战无不胜,而来历不明。最后归之为城隍庙里白了尾巴尖的狐仙,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而又非怪力乱神一路。
老杆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始于南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而又终于母亲“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决绝性格。在父亲无意中英雄救美后,他们各自的性格使得一家变两家,数十年恩恩怨怨里,裹挟着时代施于小民百姓的枷锁,母亲的倔强和要强,父亲的“胎气”和重诺,几件事就把那一代人的无奈和无解勾勒出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母亲无情的疏离,何尝不是对父亲入骨之爱的方式。老杆子夫妇的江湖秉性,也在几个细节中线描式勾出,老杆子夫妇靠非常规思维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小富,每天狐朋狗友灯红酒绿,老杆子老婆心知这种时候是要给男人面子的,她并不直接阻止他出去鬼混,而是在他临出门前塞给他一包“口香糖”(其实是安全套)。这些生动的细节,抵得过多少“牢固的婚姻就是建立在认识上的门当户对”的高论。这些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男女,他们贫了,富了,灾了,祸了,熬了,过了……或可悟到,人要学会与命运和解,与往事和解,代价是至亲至爱阴阳两隔。这种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透视人生的笔法,使这个故事短小而有力。
我坚信,我发现了一个好的小说坯子。
我将这本《老杆子》在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度选题会上隆重推介。
列位请看:本人列举的《老杆子》内容特色:以一位出生于五零年代的老知青近半个世纪的苦乐人生,以小人物的忙生忙死、离乱飘荡来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经历的巨大变化。视角独特,语言生动,字里行间充满大学者写小说的酸爽淋漓。
出版价值:作为“纪念开放40周年”主题出版一土一洋中“一(本)土”的搭配,这本精短的市井人物小说将会是一股清新的风,集故事性、语言特色、漫画感于一体,“避热就冷”的视角,往往引发出乎意料的市场反应。
我的推介得到了社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选题顺利通过。
那时,稿子还需要润饰,我和王老师多次沟通,请他老人家受累,润饰之后正式进入编校程序。
然后,然后就是万能的微信朋友圈,因为我的嘚瑟,节外生枝了。
俗话说,“好女百家求”,尤其这信息大流通时代,很快,河南文艺出版社要做“南京方言市井小说”的消息,就被南京本土的出版社优化处理了——同奉“为时代奉献优质精神食粮”为圭臬,我们其实很容易沟通。啥也不说了,为了《老杆子》(当时的书名)能有更好的前程,河南文艺出版社领导和编辑扶“女”上马,又给一鞭子——拜托你们一定要善待她——放心吧,同志。我们已着手可着头做帽子,邀请到南京著名插画师任伟民老师为《老杆子》创作一批插图,就照着贺友直《山乡巨变》的风格。
河南文艺出版社领导和编辑遥遥祝福,送稿子的马车已经出城二里地,还深情呼唤“书名还可以再斟酌。”
就这样,这本南京方言市井人物小说稿被江苏人民出版社拥入怀中。
接下来的事,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徐总会为读者讲述。在此我想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团队,当初报选题,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半成品书稿,仅仅因为我描述的美好前景,虽有远虑之声“南京方言市井人物小说,我社在推广时要因材施法”,但还是通过了年度选题。当作者通盘考虑,认为该书更适宜在南京方言区打造,我们奉上真诚的祝福。有什么比看到一本好书被厚爱更令编辑开心的呢?
当初连载的最后一期,作者写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杆子说的:“人都没得前后眼,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这么回事,不管你再发达不可一世,都有不行的那一天,走到哪步说那一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得意时不要目空一切,认不得人,失意时也不要下流胚,像狗一样,都是命。”
话糙理不糙。
都是命。圆满。
丁酉初夏,王晓华老师去二祖山改稿,每日间翠竹环绕,白雾氤氲,饮的是山间清泉,吃的是当地自产果蔬,发的图只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不生活在同一世界。”这般逍遥,真真托了《老杆子》的福了。
书中有一段南京夫子庙的描写:
“说起南京夫子庙一带青楼林立,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据讲夫子庙可以算作当时中国最大的“红灯区”了。吴敬梓这样写:‘那秦淮河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卷帘开窗。河道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月色灯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闻仙人,瑶宫仙女。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炫服。招接四方旅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他写得比我好多了,他经历过。”
……
我也想说,他写得比我好多了,他经历过。
王老师在微信里晒出出版合同那天,我们看到最后定的书名是《南京往事——老杆子的斜杠人生》。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由最初歪在病床上手戳手机而积累的那些文字,经过调改、打磨、润饰,将作为一本原创的小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我发微信祝福:“期待《南京往事——老杆子的斜杠人生》签名本。”
很快,他老人家回复:“放心。我不和傻孩儿玩。”
2018年6月12日
注:作者系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