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青年时期批判的矛头直指普鲁士封建制度,创立唯物史观之后集中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晚年在完成剩余价值学说之余构想无产阶级革命的未来。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化的批判过程,而没有后来研究者所说的“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如果有人一定要追问马克思的批判是否政治哲学,我们可以用标志其思想成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三个维度——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维度,以及三者的连续性。

历史维度。对已被时代潮流所抛弃的德国封建制度,马克思满怀激情地号召:

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因为这种制度的精神已经被驳倒。这种制度本身不是值得重视的对象,而是既应当受到鄙视同时又已经受到鄙视的存在状态。对于这一对象,批判本身不用自己表明什么了,因为它对这一对象已经清清楚楚。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文集1:4)

“既应当受到鄙视同时又已经受到鄙视的存在状态”指封建等级制对人的蔑视。在1843年5月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写道:

专制制度的惟一思想就是轻视人,使人非人化……专制君主总是把人看得很低贱。这些人在他眼里沉沦下去而且是为了他而沉沦在庸碌生活的泥沼里。可他们还像癞蛤蟆那样,又不时从泥沼中露出头来。(全集47:58-59)

德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被英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公民获得了人的权利;德国人的存在处境还不如法国人眼里的一条狗:

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文集1:11)

“非人化”是德国人的普遍处境。可悲的是,德国庸人像癞蛤蟆为不时从泥沼里露出头来而“自欺欺人”,如同被豢养的狗一样“俯首听命”,他们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文集1:6)

当马克思说批判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时,他不只是指封建君主和统治者,而且指德国人自己,不只是消灭封建制度,而且要消灭自轻自贱的庸碌精神。为此,“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文集1:7)。

现实维度 如果对德国现状的批判只是愤怒的揭露,而不是理智的分析,那么它有没有现代意义呢?如果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它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马克思说,如果仅仅只是用现代制度否定旧制度,那么它就只是“时代错乱”(文集1:4);但如果把对德国旧制度的批判与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批判相配合,那么它就“处在当代的焦点”(文集1:5)。这是因为:

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文集1:7)

当时流行的狭隘肤浅的政治学说认为,英国、法国、荷兰等现代各国的人民在推翻封建王朝时,启蒙运动的自由“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而封建制度以为自身具有世界历史的合理性,偶发的自由思想战胜了承袭着世界制度合理性的旧制度,“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然而,马克思指出,德国旧制度必然灭亡却是一场“喜剧”,它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不过是“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并且求助于伪善和诡辩”的“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

为什么说现代各国“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德国的喜剧对他们有什么益处呢?马克思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提出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文集1:8)。

经济上:

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统治;在德国,问题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民的统治。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那里,正涉及解决问题;这里,才涉及到冲突。(文集1:8)

就是说,德国的国家垄断主义引起封建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冲突,而法国和英国的资本主义暴露了私有制的根本矛盾,其中包括这些国家曾经经历的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资产者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同货币资本垄断解决这些矛盾,但德国发展到极致的垄断制度告诫国民经济学,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能消灭垄断。出路何在?这是一个令资本主义困惑的社会问题。

政治上,马克思比较了法国和德国的市民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

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在德国,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解放者的角色在戏剧性的运动中依次由法国人民的各个不同阶级担任,直到最后由这样一个阶级担任,这个阶级在实现社会自由时,已不再以在人之外的但仍然由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条件为前提,而是从社会自由这一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在德国则相反,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的。(文集1:16)

法国资产阶级作为全社会的普遍利益的代表,实现了市民社会的普遍解放,但是,法国实现的市民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是全社会的“部分解放”,法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地实现社会的普遍解放和全部自由。德国资产阶级则相反,既无需要、也无能力实现市民社会的普遍解放。在德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通过从市民社会领域中解放出来而回归人自身的领域。马克思由此得出如下的结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文集1:18)“实际的可能性”即现实性。马克思依据从中世纪到现代发展的趋势,通过世界制度的对比,论证了落后德国的无产阶级所担负的解放全社会和实现普遍自由的现实任务,这当然更是先进的现代国家无产阶级的现实任务。

未来维度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问题:德国和现代各国能不能在“最近的将来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呢”?他似乎预料到关于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是“乌托邦”的指责,有针对性地说:

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地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文集1:14)

马克思反驳说,指望资产阶级解放全社会,才是乌托邦的梦想;而无产阶级革命则相反,它既不是“纯政治的”,也不是毫不触动社会基础的革命。资产阶级把自己特出地位作为全社会的社会普遍解放的标配,因而只能解放社会的部分而不是全体。但是,无产阶级既无钱又无文化知识,为什么能够解放全社会呢?马克思说:

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文集1:17)

废除私有制不是无产阶级的一厢情愿,而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原则;不是无产阶级要否定社会,而是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无产阶级否定现存社会;否定现存社会不是自身解体的秘密,而是“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同上)。

这些对无产阶级使命的宣告都指向有待实现的未来前景,充满哲学论辩的力量。马克思进一步推导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文集1:18)要之,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未来维度不只是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使命的哲学论证和对前途的现实展望。

《导言》逻辑之清晰,气势之磅礴,文字之精辟,堪与《共产党宣言》相媲美。在创立唯物史观前后分别写下的这两篇战斗檄文,都是马克思政治批判的纲领。马克思一以贯之地践履《导言》概述的政治批判的自由解放目标和三个维度,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批判理论。本章拟从这三个维度,阐明马克思不同时期政治批判的基本观点。

皮蔡因斯基(Z.A.Pelczynski)说,通过发展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形而上学只是歪曲了的历史现实镜像的批判,马克思把社会政治科学从哲学的监护下彻底解放出来,完全把它置于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但在一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比黑格尔更远离经验主义:他们要超越所在历史现实的时间和地点,要证明下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和下下一个时代(共产主义)不可避免来临,并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纲要;黑格尔却断然拒绝超出自己的时代去寻找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说法不明确,试问: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政治科学以经验为基础而又超越了经验主义,这不是政治哲学又是什么呢? Uzv7QKinwVBil5bSMY09Sr+f/y9FE8Hlnx5ADxB+31SQAHRxRUpNcXSbcu1R2c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