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一本论著的前言中,很多作者都觉得有义务交代该书的主题、结构和方法,本书尤其需要这样的交代,因为“马克思哲学要义”可以引起各种疑问。有论者或认为“马克思哲学”专指马克思个人哲学,消解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地位;或认为使用“马克思哲学”的名目而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受西方“学院化”“学院派”的“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影响的产物;还有人质疑马克思本人是否提出一种独立于他人的哲学思想。这些疑惑事关“马克思哲学”的合法性,不可不辩。

“马克思哲学”不属于“马克思学”。“马克思学”的创始者吕贝尔提出了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论”,在西方颇有影响。我认为,“对立论”的解释显然不能成立。伊格尔顿引用一位男性作家的话:“当我提到‘人’(man)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他接着说:“在此,我也想以同样的方式声明,当我提到马克思的时候,我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与本书无关了。”我也想从一开始就申明:本书所说的“马克思哲学”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不过,这里有必要谈谈两人的关系。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忠实追随者和亲朋战友,这一点不但有各种传记的证明,而且有文本证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如此接近和彼此配合,以致有的未署名的政论甚至不能区分作者是马克思或恩格斯或两人合作,以致不可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分开编辑成马克思和恩格斯两套全集。可是,现在居然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对在思想和生活上密切配合了四十多年的亲密朋友,不存在恩格斯所说的“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的和谐(文集10:208),而是恩格斯误解乃至反对马克思;有人在一百多年后做了些文本考证,竟敢宣称他比恩格斯更理解马克思,只有井底观天的庸人才会信以为真!

“马克思学”解释“对立论”的文本分析,充其量只是证明了两人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何况两个人,更何况两个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性和思想有差异,这是无需考证论说的明摆着的事实。但问题的关键是,“差异”不等于“矛盾”,更不等于“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的风格和侧重点的差异,大多数情况是“和而不同”,少数情况在特定语境和环境中被人引申放大为对立关系,那与恩格斯原意无关。本书将以“哲学基本问题”和“自然辩证法”这两个问题为例,以文本为依据,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差异。

“马克思学”的文本考证和编辑卓有成效,对文本的解释却常有偏差。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哲学理解力。哲学理解是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叙述相结合的整体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是深受黑格尔影响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对他们的文本,尤其需要逻辑与历史、思辨与事实相结合的哲学理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开始,与黑格尔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哲学解释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哲学的相关性或因果性。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繁多,一个原因是各家各派对黑格尔辩证法态度和理解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用20世纪重要哲学家的学说观点解释评判马克思哲学,用“六经注我”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形色色,观点纷杂,但罕有全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哲学解释。常见的做法是把不符合自己心意观点的马克思文本,以“不成熟”“前后不一致”“没有代表性”等为由,轻易地把它们排斥在外。阿尔都塞算是熟悉马克思全部文本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囿于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和“科学”两个阶段,甚至认为连《资本论》也没有跨越这两个阶段的“认识论断裂”,直到1877年之后的《哥达纲领批判》和《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才符合他的科学标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文本的断章取义或过度诠释完全违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态度。恩格斯说:

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文集7:26)

“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充分理解马克思哲学,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做全面研究,在写作背景和语境中,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意义,或把不同文本连结起来的综合意义,或文本中遗留的问题,并试图在其他作家尤其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书对马克思文本的哲学解释,不受任何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先入为主观点的影响,也没有必要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评述。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闭门造车”。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西方学者大多数秉承独立的学术观点,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归“西方马克思主义”或狭义的“马克思学”范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三十多年讨论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都已经提出并进行过深入研究。虽然我们不一定赞成他们的结论,但必须承认他们在仔细研读文本方面做的功课值得认真参考借鉴。本书每一章选取一个或几个要点,引用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作为佐证或引以为戒。但西方学者值得参考的资料汗牛充栋,对他们大量的其他观点只能不置评说。在参考文献中,我将列举对本人有所启发的西文著作中译本,以及更多未被翻译的英文和德文著作。

本书也不做文本考证和翻译工作,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十分可靠可信,中央编译局六十多年精心琢磨的中译本,比任何其他著作的中译本都可依可靠。本书引文绝大多数主要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及精选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除在极少数有必要核对德文解释意义之处,没有必要标注德文另行翻译。

本书对文本的哲学梳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文本的哲学解释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定义,来自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区分最早见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篇的结构。针对杜林所写的《哲学教程》《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恩格斯分别在这三本书涉及的领域与杜林展开论战,从中阐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杜林写作那三部书是为了建立他自己的体系,而不是要向“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提出挑战。当时马克思学说尚不是体系性的“主义”。恩格斯鉴于杜林体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不良影响而批判杜林,“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文集9:8),在杜林涉及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史的领域里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而不是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学说的历史来源看,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学说与同时代的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对劳动与财产权的分析,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先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与同时代的英国重要哲学家休谟一起,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认识、道德、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经济学属于这种“人性科学”。再如,法国社会主义学说与唯物主义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当时社会主义者的很多说法,“甚至在最古老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也可以几乎一字不差地找到”(文集1:335)。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学说犹如“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整体,但只有马克思哲学才能把马克思各方面的学说凝聚成一个整体。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他的其他著述分开,那么就会把他的主要思想归属于社会政治学说和经济学,甚至以马克思没有独立的系统哲学著作为由,否认“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或质疑这个概念的合法性。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确实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来源,但两人重要程度和影响时间不对等,黑格尔的影响比费尔巴哈大得多。事实上,从1846年之后,费尔巴哈从马克思文本中消失了,而黑格尔的影响日渐兴隆。这不仅因为“黑格尔的系统(它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而且因为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着对以往所有哲学的批判性的继承。通过对黑格尔体系批判性改造,马克思继承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西方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具有变革意义的哲学。马克思在1842年表达他的哲学观如下: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全集1:220)

不能因为这是青年马克思的文字,就否认它是马克思毕生恪守的哲学观。马克思用详实的外部世界的史料,用哲学体系之外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就,在不同时间的著述中,不断刻画和充实了“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外在表现、具体意义和现实性。

在中国语境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科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则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本书论述的“马克思哲学”是限定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解释范围的一个哲学纲领。本书的文本梳理和哲学解释,不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时间顺序,更不采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盛行的前期和后期或“青年”和“老年”马克思的区分。

本书按照主题,把马克思哲学分为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辩证哲学等五个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性解释。每个部分都包括从早期到晚期的文本,这五个部分的内容有交叉重叠之处,对于重要文本和段落,几个部分将会反复琢磨、连锁推敲。只要转换角度看,警言隽语之名言、艰深疑难的文句,即使重读三次,也不为多。

这五个部分的解读线索各有侧重,“启蒙哲学”主要解释马克思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史背景,“批判哲学”主要解释马克思哲学的领域和方法,“政治哲学”主要解释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毕生从事政治斗争的理论基础,“实践哲学”主要解释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辩证哲学”解释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历程,重点阐述《资本论》第一卷论证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阐述。这五章的内容有从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前三章叙述马克思哲学的不同侧面,“实践哲学”和“辩证哲学”分析重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论证过程和学术体系。

本书的哲学解释着眼于连续发展的整体,也要分析不同时期文本的差异,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差异。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有差异的连续性才是发展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一开始就包含在马克思哲学的个性之中。

本书以文本为依据的哲学解释,固然“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中心”,但不因此而不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马克思哲学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勾连成“过去——现在——将来”的哲学时代。马克思哲学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现实性的关注,还有面向未来的展望。马克思哲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后继者们不但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反思,不但对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世界性抱有同等强烈的现实感和迫切感,而且把马克思对未来的展望转变为自己所处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但马克思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全面准确的把握,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息息相关。这句话在“前言”中只是一个预告,在读完全书之后,读者将会从“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性”的结语中看到做出这个总结的基本理由。

本书对马克思哲学要义的解释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当50年前第一次读到两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1961年版),我已是“少年坚信马恩,不疑理想社会”,随着社会阅历和学识的增长,对马克思哲学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我诚挚欢迎相信或不相信马克思哲学、相信或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某种形态的人,对本人长期学习和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心得体会提出批评指教。

最后请允许我冒昧引用《资本论》“序言”的结束语: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文集5:13)

赵敦华
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之际
作于北京大学 SYVjntAMaBTH0elbzuTc85PWpKhLbnF0sgfbejmfRZ77u7xskIqP9N3gIYRpl3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