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册说明

幸存者口述资料是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本专题为保存这些史料,特收录幸存者调查口述资料近1 600份,分为上、中、下三册,共130多万字,分别列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册。

本专题资料的编辑主要按调查者的不同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有关部门及个人的调查。如80年代前期,“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办公室的调查(其调查资料主要收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1984年前后,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物复查暨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普查办公室的调查(其调查资料主要收入骆嘉刚、杨新华编《血证》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1984年,江浦县党史办的调查(其调查资料未曾公开出版);80年代中期,徐志耕先生的调查(其调查资料主要收入其专著《南京大屠杀》一书,昆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为尊重原文,本次收录这部分资料时除对标题作适当调整及用词明显讹误而作修订外,基本未作改动。

第二至第八部分则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京地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六所高校及退休教授费仲兴等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其中,中国青年报社记者戴袁支参与并主持了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调查。上述调查资料为本书主体部分,均为第一手口述材料,也未公开出版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第九部分为新闻报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访问报道。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新闻记者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多有新闻采访报道,一些地方政协文史期刊也曾收录发表部分幸存者的口述资料,本专题对此亦给予适当辑录。为尊重原文,本次收录这部分资料时除对标题作适当调整及用词明显讹误而作修订外,基本未作改动。

另外,市面上还有朱成山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和松冈环编著的《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等公开出版的幸存者调查资料,可与本专题互为补充。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数十年间行政区划的变更、同一地名的不同民间称呼、非南京籍调查者对南京情况的不熟悉、幸存者浓重的地方口音和记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书面的口述资料在时间、地点、人名等方面存在一些出入,如同音不同字。对此,调查者一般根据调查经验及幸存者发音来确定其名称,并在名称后尽量加以注明。同时,调查者亦加强了回访工作,将访谈整理稿念给口述人听,并要求口述人确认。

另外,为增强口述材料的证明力,调查及整理时,每份资料都尽量完善口述人自然情况、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和调查人姓名。但由于调查资料来源不一,有些要素现已无法补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调查资料。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幸存者口述内容会随着记忆的变化而发生偏差;尽管有时是在同一时期,但由于面对的是不同的调查者,记忆的刺激源不同,同一幸存者的口述内容也会出现变化。从记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细节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研究者进行比较研究不可多得的案例。而且,上述偏差只涉及细节,不影响屠杀事件的定性,相反,多份调查资料反而可以增强证明力。因此,对不同调查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位幸存者进行调查所形成的多份口述资料,我们也尽可能予以收录。如本专题就收录了多份不同版本的幸存者姜根福的口述资料。对于不同幸存者在回忆相同的人或事时相互之间出现的差异,调查者能考证时则进行辨明,不能考证时则予以保留,以尊重史料。

本专题还收录了部分幸存者的照片,这些珍贵照片大都为调查者拍摄。其中,汤山地区幸存者的照片为费仲兴提供,南京师范大学所提供的照片均为该校美术系陈亮同学拍摄。

本专题是全体调查者特别是100余名大学生和上千名幸存者共同辛劳的成果。特别要感谢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有关部门和高兴祖、段月萍、徐志耕、杨新华等所进行的广泛调查,他们早年的卓越努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而不可多得的口述资料。在搜集整理幸存者口述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孙宅巍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他向我们无私提供了许多其长期积累收藏的相关资料。而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校的部分大学生则出于社会责任感,利用业余时间,冒着酷暑,背着干粮,在南京周边广大乡镇进行了十分艰苦的社会调查。这些调查活动得到了江苏省团委、各校团委、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另外,南京地区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汤山地区费仲兴教授的调查,都得到了由旅日华侨中日友好促进会林伯耀倡议设立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基金的资助。本专题的整理出版也被列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得到了校有关部门的支持,特此鸣谢!

本专题由张生、费仲兴、戴袁支和张连红合作编辑。由于资料集规模较大、内容涉及较广,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张连红
2005年11月 /EPPVsM4bFxXPIgXDo+RKXmJOfTxEGTHgNA+pFdLpFsyws/c4kbmWc61USRBk7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