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② ,
昨夜微霜初渡河 ③ 。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④ 。
关城曙色催寒近 ⑤ ,
御苑砧声向晚多 ⑥ 。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⑦ 。
① 魏万:又名颢(hào)。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③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④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⑤ 关城:原指关隘上的城堡。这里指魏万一路所经过的函谷关、潼关。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⑥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⑦ 蹉跎(cuō tuó):此指虚度年华。
李颀(约690——约751),籍贯不详。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辞职隐于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广泛,尤以边塞诗、音乐诗名扬天下。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跌宕多姿,慷慨悲凉。李颀的诗歌在明代被写诗的人视为标准,主要是其诗歌安详和雅,属于正音。
这首诗歌颇能体现这一特征。魏万将去京城,诗人作此诗赠别,表达对魏万的关心。首联先交代魏万唱着离别的歌曲远去,后用“微霜渡河”这一拟人的手法补写此前天气,不言此时之萧瑟而秋意已明。颔联叙写魏万客中境况。候鸟大雁,飘零不定,嘹唳的叫声最易惹人愁思;客中的游子,行走于云雾缭绕的山中,尤感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进一步深化愁绪。颈联想象魏万途中及到京后所见所感。途中经过函谷关和潼关,所见乃草木摇落,似乎把寒意催来;至京后,又听到满城捣衣的砧声。诗人向魏万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由此自然引出尾联诗人对魏万的告诫:不要迷恋长安的享乐,白白浪费青春,而应该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全诗情切而意深,毫无说教气息,催人奋进,古风犹存。
动物纹两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