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名能够挽弓射箭的猎户,全都被集中到了杜甫和陈三的身边。
唐军远道而来,携带的弩机只有五十张左右,这一路奔波,居然还坏了几张,需要杜甫修好了弓弦才能正常使用。
弩比弓的使用更加便捷,猎户们试着发了几箭,便很快掌握了弩机的使用。
至于弩矢嘛,更是好找:县城的军库中存了不少弩矢,万一不够使用,还可以用硬木直接削出弩矢来以备不时之需。
将近一整天的忙碌下来,绝大多数百姓已经顺利入城,而此时西南方向的天空,出现了一片若有若无的尘埃。
李泌和陈县令、周义安等人站在一起,他们看着远方越来越近的尘雾,众人脸上都露出忧心忡忡的神色。
便在此时,远方传来“嗬嗬”的怪叫声:数十名蕃人骑兵纵马飞驰,沿着道路向县城扑来。
不知是谁在城头上喊了一句“蕃人来了”,正在入城的十几个百姓顿时哭喊着乱成一团。
蕃人来到之前,周义安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等蕃人正在来了,周义安反倒镇定了不少,他带着几个官差,护着百姓朝城门内走去。
城门口,早有民夫拿着土袋和砍伐回来的树桩,等着封堵城门。
周义安跌跌撞撞的扶着一个老妇人朝城门内走去,他听到背后马蹄声如闷雷响起,而且越来越近,心里不禁慌张。
周义安回头看了看,只见那些追兵狞笑着,朝城门的方向直冲过来。
看架势,这些蕃人竟是想要趁着城门没关,直接策马冲进城来。
周义安急的眼前发黑,心想这次只怕是要死在城门边了。
就在周义安六神无主之际,只听头顶上有人大吼了一声“放”。
紧跟着,弓弩箭矢破风的声音嗖嗖嗖的响起。
蕃人甲胄单薄,大多数蕃人身上只有一层布袍或者皮袍,城头上箭矢射下,只要射中人的身体,就能造成极大的伤害。
而那些弩矢的穿透力更强,即便是射中了战马,也能让战马血流不止、腿软倒地。
一轮弓弩下来,耀武扬威的蕃人骑兵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纷纷坠马身亡。
城门前的道路上躺满了蕃人和战马的尸体,那些重伤未死的蕃人倒在血泊中惨嚎着,听起来让人头皮发麻。
见积石州县城的唐人早有准备,那些蕃人骑兵恨恨的调转马头,没有继续朝着城门决死冲击。
周义安松了口气,他一路跑进城门,然后大声喊道:“封城门!封城门!”
早就候在城门口的民夫将装满土石的袋子堆在城门后面,然后用大方木一根根支撑在后面,将城门死死堵住。
至于周义安,这位平时文弱的县丞,居然也赢得了百姓一片称赞和叫好声,周义安激动得脸色发红,那副热血沸腾的模样,貌似是要提着刀出城去杀敌了。
但是很快,大家脸上眉飞色舞的神采消失了,却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恐惧。
因为,蕃人大军终于来了。
五千蕃人骑兵,再加上他们带来运送秋粮的近两万匹骡马牛羊,黑压压的布满了县城外面的原野。
秋风吹来,蕃人的哄笑怒骂声隐约可闻。
一群蕃人骑兵耀武扬威的朝着县城的方向驰来,然后在城墙下挽弓发箭,羽箭乱纷纷的朝城墙上飞来。
城墙上助战的义勇和民壮大声惊呼,缩在城垛下面战栗不敢言。
李泌看着城下的蕃人眉头紧皱,心想要是张守瑜在这里,定能带着唐军冲杀一阵,以振奋民壮的士气。
陈三似乎对李泌的困扰心领神会,他魁梧的身形猛然站起来,朝着二十丈外的蕃人骑兵抬手就是一箭!
箭似流星般飞掠而去,正中一名蕃人骑兵的咽喉。
城头上的唐人都在透过城垛的缝隙朝外面张望,看到这一幕,众人齐声喝彩。
正在炫耀军威的蕃人骑兵吓了一跳,随后又惊又怒的朝城头上奋力射箭。
蕃人的羽箭集中在陈三这一块,只可惜从下往上仰射,羽箭飞到城头已经没什么力量了。
除非靠近城墙下近距离直射,否则蕃人的弓箭很难伤到陈三。
蕃人骑兵有点儿犹豫,不知道该暂时退开,还是该凑到近处发箭伤敌。
就在蕃人举棋不定的时候,城头上的唐人军民站了起来,又是一排箭矢飞出来,蕃人顿时被射倒了一片。
蕃人骑兵愤怒的叫骂着,他们策马跑到稍远的地方,再也不敢嚣张的靠近城墙了。
城内的唐人稍稍心安,大家纷纷站起来,发出稀稀拉拉的欢呼声。
李泌看了看昏暗的天色:“蕃人远道而来,就算夜袭,也不会有太多人马,大家分批值夜把守即可,其他不当值的人,尽管安心休息。”
安心休息?
然而蕃人大军压境之际,今晚大多数人是睡不着了。
李泌和大家一样彻夜难眠,他捧着地图,反复测算着援军何时能够赶到。
测算的结果不容乐观:就算援军日夜兼程赶来,最快也要后天清晨时分到达。
也就是说,积石州县城中的唐人军民,还要在城中坚守一日一夜。
李泌想起城下数千蕃人大军,再想想城内的男女老幼,不禁仰天长叹:只怕时不待我啊。
……
这一夜,果然与李泌预料的一样,人困马乏的蕃人并没有组织夜袭。
天亮之后,城外蕃人的表现,让李泌有些啼笑皆非。
城外的蕃人行动显得十分散漫,他们懒洋洋的在城外生火做饭、照料战马,到了日上三竿之后,不停有部落首领带着小股小股的蕃人离开营地,去附近的麦田收割粮食。
李泌预想中的猛烈攻城并没有到来。
不过李泌略加思索也就也释然了:城墙厚实、弓弩犀利,守城的唐朝军民又颇有斗志。
反观远道而来的蕃人,他们没有攻城器械,城外全是田地,连合适制作器械的树木都没有几棵,与其死伤几百上千人冲进城抢粮,还不如直接收割附近麦田里的粮食来得省事。
一支支几十到上百不等的蕃人纷纷朝着县城四面八方而去,去抢收方圆数十里内唐人来不及收割的粮食。
至于攻城?
呵呵,对不起,领军的巴思旺老爷没这个心情去啃硬骨头。
到了下午时分,一支数百人的蕃人懒懒散散的来到县城的南门,抬着几根树干似乎准备撞城。
李泌在城头略微看了片刻,他转头向陈县令叮嘱几句,然后便离开了这片城墙。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城下的蕃人终于振奋起来,他们抬着树干冲过来装备撞击城门,同时还有不少弓箭手朝着城头仰射。
蕃人的数量较多,他们靠近城墙之后,可以看到把守南面城墙的都是些义勇和民壮,并没有黑衣红袍的唐军士卒,于是更加猖狂起来。
城头上没有密集的弩箭射下,稀稀拉拉的弓箭攒射中,不时响起唐人惊慌的叫声。
带领蕃人的部族长哈哈大笑,他亲自带着蕃人士兵,抬着沉重的撞木,冲到城墙下疯狂的撞击着有些单薄的城门。
几十下猛烈撞击之后,城门上终于被撞出一个碗口大的窟窿。
只是,城门撞破之后,部族长看到的却是一袋袋泥沙土石。
部族长捶胸顿足的破口大骂:这些顽固的懦弱唐人,居然将城门完全堵死了!
抬着撞木的蕃人士兵看着自己的族长,一时间不知进退。
便在此时,一个又一个冒着火焰的陶罐丢了下来,落地之后,便“啪”的一声摔碎了。
陶罐破裂,里面的油脂和麻布碎片顿时散了一地,这些火苗粘在布袍皮袍上之后,立刻熊熊燃烧起来。
西北天旱少水,蕃人平时很少洗澡,袍子上的油渍不少,一遇到火星,烧得比什么都快。
城头上的唐人丢下不少晒干的麦秆和火把,不但让火势更大,而且一股股浓烟顺着北风向蕃人飘去,熏得蕃人睁不开眼睛。
那名部族长被浓烟烈火烧掉了半边胡子——先前他身上起火,多亏他反应极快,将身上着火的袍子迅速脱了下来。
部族长光着膀子,手里提着弯刀,双目红肿的他吆喝一声,带着残余的部属匆匆退下。
临走前,部族长恶狠狠的瞪了一眼城头上欢呼的唐人,心想老子不过是佯攻而已,等北面的蕃人勇士冲进城里,老子跟着进去,第一个就砍了你们的脑袋。
似乎是为了配合部族长的怨念,县城北面传来一阵阵喊杀声……
在蕃人开始攻击南面城门之后,没多久,便有近千名蕃人骑着马冲到北面的城墙下,他们拿着骑弓猎弓,只要看到城头上有人露头就是一箭。
只是,这城墙下的地面似乎有什么古怪: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数十名蕃人骑兵轰然落马,摔得泥土纷飞、血肉破碎。
领军的蕃人首领吓了一跳,连忙让部下放缓马速,仔细查看着地上的陷阱。
不过,发现地面上只是一些简陋的陷马坑,而不是什么妖术之后,蕃人的勇气又回到了身边。
在蕃人射手的掩护下,两百多名最强壮的蕃人勇士翻身下马,他们开始用挠钩、绳索强行登城。
积石州在高宗皇帝年间设立,城墙虽然厚实,但也就三人多高,那些蕃人若是执意要抢攻,费些力气倒也爬的上来。
看着那些面目狰狞的蕃人扯着绳索开始攀爬,不少前来助战的唐朝百姓陷入慌乱。
更有人大吼大叫着站起来想要射箭,却被城下的蕃人游骑一箭射中要害,惨叫着向后摔倒,让附近的百姓更加慌乱。
幸亏此时李泌带着唐军士卒和县城中的卫军及时赶到,数十名唐军精锐,再加上有些厮杀经验的卫军在城垛后面列阵以待。
城池攻防,但凡守军有足够的斗志和勇气,缺乏攻城器械的一方便只能白费力气——就好比此刻蕃人用绳索和挠钩奋力攀爬,但如果守军足够坚定,没等他们爬上城头就会被打下来。
正在攀登的蕃人还不知道城头上来了援军,他们抓住城砖的缝隙奋力攀爬着,口中发出疯狂的吼叫声。
蕃人勇士赞布没有大喊大叫,他嘴里咬着弯刀,他双手抓着绳子,脚下稳稳的踩着城墙,闷声不吭的朝城墙上攀爬着。
然而,赞布刚在城墙上一露头,他还没来得及抓住城垛爬上去,就有一支步槊疾刺过来。
这一枪又狠又准,赞布一只手抓着绳子,一只手下意识的抓住步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