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唐军李嗣业、王思礼等人建议大量赶制改良弩机,如今半年过去了,已经有数千张新弩机问世。
而在郭子仪身后,有三千弩手整装待发!
手持弩机的士兵们脸色沉肃,营寨外面的喊杀声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士气。
当将官们一声令下,无数弩手登上寨墙,毫不犹豫的端起弩机朝叛军士兵扣动机括。
一时间,真正的箭如雨下。
——当日李泌等人在香积寺,凭三百弩手就打退了近千名曳落河骑兵,如今三千弩手一起发射,弩矢宛如狂风暴雨一般扫过营寨前方的土地。
改良后的弩机,三息便可一发,且不耗费多少体力。
只要弩矢足够,只要弩机还没坏掉,士兵们就可以一直发射下去。
燕军士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短时间内,便有近万名燕军士兵死伤在营寨前面,人马尸体遍地都是。
剩下的燕军哪敢继续逗留,他们发一声喊,转身朝自家阵营逃去。
四面八方响起战鼓声,无数唐军打开各自的寨门,从不同方向朝安庆绪这边围了过来。
乱哄哄的喊杀声中,唐军士兵的齐声叫喊清晰可闻:“杀安庆绪者封侯!杀崔乾佑者赏千金!”
安庆绪面如土色,而崔乾佑拼命招呼手下士兵去挡住那些溃败的前军,免得他们冲乱了中军的阵型。
但慌乱之下,哪有人去注意崔乾佑的号令。
更有些性子暴躁的胡骑,直接对着督战队和传令兵刀剑交加。
片刻之后,慌乱的安庆绪和崔乾佑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
这一退,就是五十多里才收住脚。
安庆绪在大道边竖起旗帜,那些仓皇失措的燕军步兵骑兵朝他靠拢过来。
稍稍清点之后,三万前军和三万中军死伤两万多人,所幸后续还有些逃逸的散兵游勇朝这边靠拢,另外后军辎重队也还算完整。
但是让安庆绪心痛的是:混乱之中,卫州陷落,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被唐军将领张守瑜生擒,卫州守军大多战死。
安庆绪心痛的坐在路边,好半天缓不过劲来。
看着眼前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安庆绪失声痛哭,又叫又骂。
将军们面面相觑:若不是大家身上背着血债、无法投靠唐军,这时候大伙还不如逃了算了……
崔乾佑无奈的上前劝说嚎啕大哭的安庆绪:此地距离卫州五十多里,如果唐军不顾一切的轻骑追杀,还是有危险的。
这话比什么劝说都管用,安庆绪立刻不哭了,他下令全军撤退。
败兵与后军汇合之后,大燕皇帝安庆绪带着四万残兵败将,朝着邺郡逃去。
然而祸不单行的是,安庆绪还没赶到邺郡,就得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
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兵逼邺郡,很可能在安庆绪赶到邺郡之前,就对邺郡进行了合围。
听到这个坏消息,安庆绪也顾不上行动缓慢的辎重了,他带着大军急匆匆赶回邺郡,总算在王思礼的大军到来前,就回到了城高池深的邺郡。
但也就是安庆绪抛弃辎重的这个决定,让不久之后的邺郡化为了人间地狱。
其实即将抵达邺郡的,也只是关内节度使王思礼一家的兵力而已,安庆绪兵力是王思礼的三倍左右,王思礼又哪里围得住邺郡?
安庆绪毫无斗志,王思礼又岂能放过?
得知安庆绪匆匆撤兵的消息之后,王思礼在邺郡附近的愁思岗设伏,出其不意的偷袭叛军的侧翼。
毫无斗志的叛军被杀得血流成河,被唐军斩首三万,剩下的残兵护着安庆绪拼死突围逃进邺郡。
至此,仓促成军的七万燕兵折损六万,邺郡的屏障被悉数拔除,王思礼在城外虎视眈眈,各部唐军有序推进,即将完成包围。
可面临绝境,不思进取的安庆绪逃很干脆的当起了缩头乌龟:他既不突围逃走,也不鼓舞士气,终日里躲在宫中饮酒作乐、不问军务。
十天后,大唐各路节度使陆续赶到,将邺郡团团围住!
而且围攻邺郡的唐军越来越多,最后竟已多达五十万!
若不是邺郡城高池深,此时早已陷落。
就算是邺郡坚固,五十万的兵力轮番上阵,邺郡也该攻克了——只是节度使们似乎对攻城这种事情,并不热心。
到了这个地步,安庆绪但凡不想死,总该想点办法了。
只是安庆绪也没有太多办法好想:他派了数十名勇士乘夜突围,将求援的书信带给了范阳的史思明。
这封书信深刻阐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恳求史思明发兵援救邺郡。
事成之后,安庆绪愿意将皇位拱手让给史思明。
不得不说,这封信打中了史思明贪婪的软肋。
但史思明虽然贪婪,却还有个“优点”,那就是吝啬。
安庆绪巴不得史思明倾力来救,但史思明只拍了一万老弱残兵,由李归仁带着,晃晃悠悠朝邺郡进发。
距离邺郡还有七十里的时候,李归仁不走了。
深谙兵法的李将军表示:前面唐军将邺郡围得水泄不通,自己过去也是送死,不如在城外七十里处与安庆绪“遥相呼应”。
相信安庆绪听到这句遥相呼应,会气得当场吐血……
史思明对李归仁的谨慎深以为然。
邺郡是不能去了,范阳军趁着唐军和燕军相持的机会,攻下了魏州等地,拼命扩大自己的地盘。
从唐军发兵攻击邺郡,到史思明攻陷魏州,两个月来似乎史思明才是最大的赢家。
于是史思明飘飘然起来:他在魏州城北建高台、举行盛大的封王仪式,自称是“大圣周王”。
邺郡之外,五十万唐军,九位节度使,听到这个消息真有点坐不住了。
这史思明居然自行称王,这是不把大唐放在眼里啊。
李光弼对史思明向来深恶痛绝,他立刻建议,由河东军和朔方军夹击史思明,以隔断史思明和安庆绪之间的救援。
等邺郡被攻克,史思明也就没有理由再催促士兵于大唐血战了。
其他几位节度使对李光弼的提议深表赞同。
但问题是,唐军没有主帅啊!
五十万大军,只有一位无鸟宦官做名义上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