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泌的话,玉真公主也连连摇头:“王训长于宫中,是陛下养子,陛下赐名忠嗣,陛下看在这父子情分上,总会对王忠嗣网开一面吧?”
李亨指着李泌笑道:“这小子多半是在姑姑面前危言耸听,去年王忠嗣已官至西平郡守,身兼河东、陇右、朔方、河西四镇节度使,陛下亲授鸿胪卿,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岂是是一个小小的杨钊能够对付?”
李泌叹了口气,他满脸担忧的神情:“陛下悬挂西北地形图于勤政楼,又派遣董延光前往石堡城。这石堡城嘛,易守难攻不说,更有番邦重兵把守,而董延光名为助战、实为督战,肯定会建议王将军速攻石堡城。”
李亨好奇的问道:“即便如此,王忠嗣只管攻城便是了,杨钊他们又能如何?”
李泌叹息着说道:“若要攻下石堡城,我大唐将士死伤必重。王将军爱兵如子,只怕……会不忍心。而陛下急于开疆扩土,若有奸佞挑拨,必对王将军心生不满……”
听到这里,李亨脸色大变,手中的酒杯叮当一声落在青砖上,摔成了无数碎片。
……
西北边陲,天高云淡,旌旗招展。
王忠嗣站在一座矮山上,他手按宝剑遥望石堡城,脸上忧形于色。
在王忠嗣身后,众将大多面有难色,与李泌有过一面之缘的董延光则满脸不以为然。
见王忠嗣久久不语,董延光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将军,属下愿率本部兵马强攻石堡城,望将军批准。”
“强攻?”王忠嗣颇为不悦的转头看着董延光:“你可知强攻要伤亡多少大唐将士?”
董延光微低着头,眼中闪过一丝厉光:“冲锋陷阵、杀敌破酋,何惧死生?!”
王忠嗣更加不悦:董延光这话说得颇为慷慨激昂,但上阵杀敌的终究不是他董延光自己。
“强攻之事容后再议,”王忠嗣漠然挥挥手:“董将军辛苦,先下去歇着吧。”
董延光脸色微变,他愤怒的瞪了王忠嗣的背影一眼,转身愤愤离去。
王忠嗣对董延光的眼神和脸色似乎一无所知,他看着三面临山的石堡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石堡城易守难攻,如果真的命令军士强攻石堡,这山坡之上,恐怕将堆满了大唐士兵的遗体。
但这一切对于将军们来说又算什么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永远属于帝王将相,而倒在异国土地上的那些遗骨,曾经是父亲、曾经是儿子、曾经是别人的亲朋好友,最后只能化为一堆不知所谓的森森白骨。
一名唐军将领上前两步,他走到王忠嗣身边低声说道:“将军……”
王忠嗣微笑着转过头:“怎么了,你李光弼也赞成强攻?”
李光弼面露苦涩:“将军您爱兵如子,不忍强攻,但董延光离去时面带怒色,此人心胸狭隘,必然将战情偷偷上奏朝廷,并可能在奏折中对将军大加诽谤。将军,如今大军进退两难,若不能取胜,恐怕朝廷会归罪于将军啊。”
“光弼,我的心中计议已定……”王忠嗣叹息着说道:“我一生征战,平生的初心本愿,并非是为了追名逐利、富贵荣华。如今让我大唐将士死伤数万去强攻一个小小的石堡城,就算得到了,也未必能遏制蕃人。没有得到石堡城,对国家也并无无害。”
说着,王忠嗣回头看了看身后一张张平凡无奇而又坚毅的面容:“为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小城,我王忠嗣又怎么能让数万人的肝脑涂地,去保住我个人的官职呢?”
李光弼热泪盈眶,他抱拳行礼还要再说,王忠嗣已经打断了他的话语:“如果陛下要责备我,无非一死而已,光弼无需多劝了……”
话已至此,李光弼也只得长叹一声,慢慢的退了回去。
傍晚,一封密奏果然从董延光的大营中发出,星夜朝着长安方向飞驰而去。
……
“砰!”
勤政楼内,皇帝陛下脸色铁青的重重一拍桌子:“这个王忠嗣,真是该杀!若不是念着当年的父子之情,我早就将他革职查办了!”
勤政楼中的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
这个时候,倒是李林甫的神态自若:“陛下,您对王忠嗣有养育之恩、知遇之恩,而王忠嗣却并非忠正之臣。我听济阳别驾魏林说,王忠嗣在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就曾经口出狂言,对陛下的家事也多有微词……”
“竟有此事?”皇帝愤怒的咆哮着:“来人,召魏林觐见,我要亲自问他!”
李林甫见皇帝的情绪已经差不多了,便阴测测的再次开口:“王忠嗣去年曾任四镇节度使,此人求陛下收回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名为谦逊而知进退,实为惺惺作态……”
李林甫偷眼看了看皇帝,只见李隆基的眼中泛起一层浓浓的杀气,他又继续说道:“陛下英明,您将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收回之后,这王忠嗣心怀怨恨,陛下对他多有封赏和补偿,就连他儿子都封了五品官,这个悖逆之徒依然口出怨怼之言……”
听李林甫说完,皇帝原本盛怒的语气反倒慢慢的冷了下来:“那依你看,该当如何?”
李林甫毫不犹豫的说道:“王忠嗣心怀怨恨、贻误军机,更在私下里妄言废立之事,虽为陛下养子,但其罪依然不可饶恕。臣以为,应该将其交付三司审讯定罪。”
勤政楼里的其他大臣暗暗惶恐:妄言废立?又是妄言废立?!
这几年太子虽然隐忍低调,但朝中大臣只要沾上“妄言废立”这个罪名,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满门抄斩。
只怕这次王忠嗣也是难逃一劫了。
“既然宰相如此说,那就将王忠嗣交三司审问吧,”李隆基靠在椅子上,盛怒之后,他的神情有些哀伤有些疲倦:“告诉刑部和大理寺,莫要因为这个逆徒是朕的养子,就对他法外施恩。”
李林甫心中暗喜,但表情依然无比严肃:“陛下大公无私、英明神武,臣等佩服。”
皇帝漠然挥了挥手,在大臣们一片“英明神武”的颂词中离开了勤政务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