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李泌便入宫拜见皇帝。
“郭子仪来请罪了……”李亨在宝座上喃喃说道:“昨天郭子仪来向朕请罪了。”
李泌轻声问道:“陛下是如何答复他的?”
李亨有些矛盾的说道:“朕敷衍了几句,便让他先去好好歇着了。长源,郭子仪的事,你怎么看?”
显然,长安之败,郭子仪难辞其咎,李亨心中对这位重臣还是有些芥蒂。
李泌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启奏陛下,郭大人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此次首攻长安因为冒进而失利,恰恰是因为他的陛下的忠心,所以陛下应好好安抚他。”
李亨一听来了几分兴趣:“因为忠心?长源,这话怎么说?”
李泌轻声说道:“郭大人与李归仁突然交战,双方兵力相当却杀得李归仁几乎全军覆没,可见郭大人依然是那位百战百胜的谋将。只是安守忠忽然率军来援,却不是郭大人能够预料的了。其时长安城近在咫尺,郭大人心急如焚,故而匆匆率疲惫之师与叛军再次决战,虽然此战败绩,但郭大人的忠心和热切,实在难能可贵。”
李泌向皇帝郑重说道:“如今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生恐因为兵败而受到陛下的责罚。所以陛下不但不该责罚郭子仪大人,反而应该提升他的军权,多多予以鼓励和安慰,则人心可定。而郭子仪大人也会感念陛下的知遇之恩、宽宥之德,必然竭尽全力为陛下收服两京、平定天下。”
李亨闻言心花怒放:对于李亨来说,收服长安和洛阳,可谓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了。
所以李泌这番话,可谓挠到了李亨的痒处,让他对郭子仪先前的小小失利再也没有追究的欲望。
当天下午,行宫里就传出了圣旨,加封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平章事之衔,任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
圣旨一出,朝廷上下一片惊呼赞叹,大家对郭子仪的际遇无比羡慕。
一人兼任三镇节度使,大唐曾经有过这样一位重臣,那就是安禄山。
只是安禄山也没有加封过天下兵马副帅和兵部尚书之衔。
如今的郭子仪,可谓掌军之权重如泰山,身上的责任也重如泰山。
在这个惊人的任命之外,同时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命,却是无人注意:杜甫任“左拾遗”,正七品,为皇帝陛下拾遗补漏。
郭子仪升任兵部尚书、总领军务之后,唐军最大的问题依然还是那些:缺少精兵、缺少器械、缺少辎重和钱财等等等。
面对眼前的困境,大臣们提出尽快让回纥的援兵赶到,而皇帝自己,则拿出了一个其他大臣不敢提及的方法:滥赏官职。
大量的官职被洒了出去,从中郎将之类的官职,到三品紫袍、佩金鱼符,一时间无数官职纷纷扬扬的发了出去。
这一次,李亨将太祖皇帝滥赏官职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为朝廷赢取了最广泛的支持。
而到了至德二年九月间,来自陇右、安西、西域的大量军马抵达皇帝行宫所在的凤翔郡,与此同时,回纥的援军四千人,由回纥王子亲自率领,来到凤翔郡与唐军汇合。
短短时间里,唐军的实力猛然膨胀起来,兵力竟达到十五万之多。
而李泌隐身幕后,从各种圣旨和文书的草拟,到各种文武官员的升迁核定,几乎事事都有参与。
李泌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听脚步声,来的应该是健壮男子,而非蝶舞或者婉儿。
自从李泌回到皇帝身边后,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不经通报就大步朝里面闯。
李泌惊讶的抬起头,只见李豫气呼呼的走进来,一屁股在他对面坐下。
“殿下这是怎么了?”李泌诧异的问道:“难道在这朝廷内外,还有人敢得罪你吗?”
李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豫是嫡长子,在马嵬坡之事中出了不少力,被封为太子,平日里深得李亨的喜爱。
李豫生气的说道:“今天居然有人在父皇面前说三弟的好话,还有人建议说太子不可亲身上阵涉险,不如加封三弟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三弟去主持收复两京的战事。”
李豫口中的三弟,是建宁王李倓。
李豫原名李俶,与建宁王李倓虽然不是同母所生,但两人的兄弟之情一直不错。
李倓性格刚直且勇猛善战,在皇帝到达灵武之后,李倓多次领军打败灵武附近的流寇,相反倒是李豫因为身份贵重,失去了很多领军的机会。
李泌又向李豫追问是谁在说起更换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事情。
“是行宫中的宦官,”李豫愤愤说道:“也有朝中的大臣。”
宦官吗?
李泌微微皱眉,心中浮现出一张丑陋的脸庞。
李静忠——如今已经被皇帝陛下赐名“李辅国”的大宦官。
李辅国与张皇后的关系一直不错,而李倓说话刚直,李泌曾经听李倓在皇帝面前斥责张皇后、李辅国等人的品格。
如今李倓被人推举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只怕背后多半是李辅国等人在捣鬼。
李泌合上桌案前的书卷,他站起来说道:“此事干系重大,我要去面见陛下。”
“先生留步!”李豫拉住李泌的手,心中焦急的说道:“这种帝王家事,你一旦参与了,将来要是三弟得势,恐怕……恐怕……”
李泌笑道:“恐怕会给我惹来杀身之祸?殿下是想起了当年‘妄议废立’的事情吧?”
李豫点点头。
当年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多少朝中重臣、边关宿将因为一个“妄议废立”,就被李隆基赐死了。
李泌叹了口气,他跪坐在李豫面前说道:“太子殿下,帝王家事,便是天下事。既然我已经知道陛下的行为有所偏差,如果因为自身安危而不开口劝谏,那么便是不忠。而我与殿下情同兄弟,眼见殿下有为难却不肯出头,那么就是不义——请殿下不要陷我于不忠不义。”
话已至此,李豫唯有感激而已。
……
李泌将太子送出府邸,然后匆匆来到行宫求见皇帝。
天色尚早,对李泌倚若长城的皇帝立刻召见了他。
李亨的书案上,与李泌大同小异,也是堆满了各种奏章和军情文报,君臣二人相视一笑,眼神中都有几分自嘲。
皇帝和李泌一起来到茶几边坐下,李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将自己的来意说了。
李亨的脸色阴晴不定,李泌和皇帝相交多年,一看便知李亨确实有重用李倓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