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今年的暑假

我于民国十六年之冬日卜居于北平西山一个破落户之家,荏苒将是五年。这期间又来去无常。西山是一班士女消夏的地方,不凑巧我常是冬天在这里,到了夏天每每因事进城去。前年冬去青岛,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慨然有归与之情,而且决定命余西山之居为“常出屋斋”焉。亡友秋心君曾爱好我的斋名,与“十字街头的塔”有同样的妙处。我细想,确是不错的。其实起名字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许多,只是听说古有田生,十年不出屋,我则常喜欢到马路上走走,也比得上人家的开卷有得而已。今年春又在北平城内,北平有某一种刊物,仿佛说我故意住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那其实不然,我的街坊就是北平公安局长,马路是新建的,汽车不断地来往。今年我立了一个志,要写一个一百回的小说,名曰“芭蕉梦”,但只写好了一个“楔子”。我的《桥》于四月间出版,这是一部小说的一半,出版后倒想把它续写,不愿意有这么一个半部的东西,于是“芭蕉梦”暂且不表,我决定又来写《桥》。所以今年的夏天,我倒是有志来西山避暑,住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换句话说,走进象牙之塔。

山中方七日矣,什么也没有做。今天接到一个“讣”,音乐家刘天华君于月前死去。我不知道刘君,但颇有兴致来吊一吊琴师,自古看竹不问主人,“君善笛请为我一奏”,千载下不禁神往也。然而我辈俗物却想借此来发一段议论。我曾同我的朋友程鹤西君说,文人求不朽,恐怕与科举制度不无关系,就是到了如今的崭新人物,依然难脱从来“士”的习气,在汉以前恐怕好得多,一艺之长,思有用于世,假神农黄帝之名。伯牙子期的故事,实在是艺术的一个很好的理想,彻底的唯物观,人琴俱亡,此调遂不弹矣。我乃作联挽刘天华君曰:

高山流水不朽

物是人非可悲

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日
(原载《现代》第Ⅰ卷第五期,一九三二年九月号) mFgs+yKaBsX9UBlH3TdnRrFH3bP6+PqyAzoK5e6DtUuYnXKfy/UVqEILlwF2uv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