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玉石货币的最后记忆

说到秦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使用的主要货币,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还因为中间的方孔,又被称作“孔方兄”。尽管大小尺寸和上面的年号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形状是一样的。铜钱就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开始流行的。而秦国之所以铸造这样的货币,大概是为了纪念改变他们祖先命运的玉璧。

秦国人最初铸造的货币,其实是一种圆形圆孔的圜钱,就像缩小版的玉璧。后来之所以演变成了圆形方孔钱,是因为浇铸技术出现后,多了一道“锉钱”的工序。按照明代《天工开物》的描述,古代铸钱过程中,同一批铜钱都是从一个模具中浇铸出来的,为了集中打磨铜钱的边缘,中间要插一根用于固定的棍子,圆孔中插的棍子容易滑动,索性就把圆孔改成了方孔。这种纯技术的因素,最终确定了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但是,这也难以改变铜钱和玉璧的相似之处。

后来,有本假托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所写的书,名叫《管子》。书中告诉我们,其实,随着铜币的流行,玉璧这样比较沉重的支付媒介,在东周时大多已经退出了中原经济流通的舞台。但至少在当时的甘肃东部,也就是秦国的大本营,还保留了用“白璧”作为流通货币的习惯。在陕北一带,则流行用“璆琳”“琅玕”,也就是球状的玉石作为通用货币。这里就是当年周穆王出征买马的目的地,所以有这种交易习惯一点也不奇怪。

龙山文化玉铲,西安蓝田县寺坡村出土

玉璋,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商代玉斧,西安长安区沣西乡出土

秦代玉璋,西安未央区大明宫公社联志村出土

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玉石作为货币的记载,大概出现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当时齐国已经开始通用铜币,但也没忘记用玉璧当作交换媒介的历史。《管子》中记录了管仲的一次计谋:当时齐桓公缺钱,管仲给他想了一个来钱的办法,“使玉人刻石而为璧”,按照石璧大小定价,大的千钱,小的五百。齐国还用这种玉璧作为朝拜周王的贡品,结果使天下诸侯的黄金、珍珠、五谷、布匹都流入了齐国。这个故事就叫作“石璧谋”。对管仲来说,玉璧就是更大面额的票据,他发行了两种,分别是一千面额和五百面额的,通过这种古老的交换方式,带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玉石的货币价值,管仲还做了重要总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这里说的“刀布”,就是齐国当时通用的铜铸钱币,相比珠玉、黄金,它的价值是最低的。怪不得在春秋战国时代,有那么多关于玉璧的故事流传,比如著名的“和氏璧”故事。这些著名的玉石、玉璧,都体现了它们原来的货币属性。

良渚文化玉殓葬,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出土。堆积在遗体表面的玉璧、玉琮让我们联想到后世中国金银随葬品之丰盛 NT9pBNIYHlzKQmh96lspGcENAoeoA/LIcr+L/naemIjOdQ4aTNdlTTo/Xrrz4U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