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发病

习题

一、A1型题

1.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

A.邪气偏盛

B.邪盛正衰

C.正气不足

D.正胜邪衰

E.正虚邪恋

2.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害

C.邪胜正负

D.饮食不良

E.地域因素

3.发病的基本原理是( )

A.感受邪气

B.正气不足

C.邪正相搏

D.情志因素

E.体质因素

4.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称为( )

A.精气

B.阳气

C.真气

D.正气

E.机能活动

5.各种致病因素又可称为( )

A.疠气

B.邪气

C.六淫

D.虚邪

E.正邪

6.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人发病,此邪称为( )

A.虚邪

B.六淫

C.阴邪

D.阳邪

E.正邪

7.四时不正之气乘虚侵人,致病较重者,此邪称为( )

A.阴邪

B.正邪

C.虚邪

D.阳邪

E.风邪

8.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 )

A.复发

B.合病

C.并病

D.继发

E.徐发

9.《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说的发病类型属于( )

A.感邪即发

B.徐发

C.伏而后发

D.复发

E.继发

10.下列哪项与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关系最为密切( )

A.情志因素

B.体质因素

C.邪气种类

D.地域因素

E.正气强弱

11.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

A.新感病邪

B.邪未尽除

C.饮食不慎

D.过于劳累

E.正虚未复

12.合病是指( )

A.多部位同时受邪

B.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C.寒湿合邪而侵人

D.经脉间病证传变

E.湿热合邪而致病

13.肝胆疾病导致“癥积”,此发病类型为( )

A.合病

B.复发

C.继发

D.徐发

E.并病

14.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引起发病取决于( )

A.邪气性质

B.正气盛衰

C.禀赋强弱

D.感邪轻重

E.邪正胜负

15.外感疾病的恢复期,若因饮食不慎致疾病复发者,此复发的类型为( )

A.疾病少愈即复发

B.休止与复发交替

C.过时而发病

D.急发与缓解交替

E.重感外邪致复

16.体质因素与精神状态主要能影响人体的( )

A.正气盛衰

B.禀赋强弱

C.感邪性质

D.感邪轻重

E.受邪部位

17.“外内合邪”发病观首见于( )

A.《伤寒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要方》

18.感邪后缓慢发病,称为( )

A.复发

B.合病

C.并病

D.继发

E.徐发

二、A2型题

1.患者,一周前外感发热,经治疗后逐渐痊愈,1天前因过食辛辣油腻饮食,热势复发,病属( )

A.药复

B.食复

C.继发

D.劳复

E.重感

2.患者发热1天,2天前冒风饮冷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腹痛、腹泻,病属( )

A.合病

B.复发

C.继发

D.徐发

E.并病

3.患者,素有哮喘,时作时休,2天前因过度劳累而发作,病属( )

A.疾病少愈即复发

B.休止与复发交替

C.过时而发病

D.急发与缓解交替

E.重感外邪致复

三、B1型题

A.正气不足

B.感邪轻重

C.邪正胜负

D.精神状态

E.体质因素

1.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 )

2.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

A.饮食不慎

B.邪未尽除

C.情志失调

D.新感病邪

E.劳逸失度

3.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

4.脾胃疾患致复的诱因常为( )

A.病邪易感性

B.发病性质类型

C.影响病势进退

D.影响病程长短

E.决定证候类型

5.邪气对疾病的影响表现为( )

6.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表现为( )

A.感邪即发

B.伏而后发

C.徐发

D.继发

E.并病

7.剧烈的情绪变化而致气机逆乱,其发病类型多为( )

8.若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其发病类型可为( )

四、C型题

A.正虚易感邪

B.正虚易生“邪”

C.二者皆是

D.二者皆非

1.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

2.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精血津液的充沛

B.脏腑机能活动的正常

C.二者皆是

D.二者皆非

3.正气的充盛,主要取决于( )

4.体质强盛表现为( )

A.强烈情志刺激致病突发

B.长期精神刺激致病缓发

C.二者皆是

D.二者皆非

5.情志与发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

6.情志失调所致的病证为( )

A.一证未了又见另一证

B.在原发病上又见新病

C.二者皆是

D.二者皆非

7.合病是指( )

8.复病是指( )

A.徐发

B.继发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9.疾病缓解阶段再度发作是( )

10.感邪后缓慢发病是( )

A.正气

B.邪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11.决定发病与否的是( )

12.决定发病证候性质的是( )

五、X型题

1.复发的诱因主要有( )

A.食复

B.劳复

C.药复

D.重感致复

E.情志致复

2.发病类型主要包括( )

A.继发与复发

B.伏而后发

C.感邪即发

D.合病与并病

E.徐发

3.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

A.生活环境

B.工作环境

C.社会环境

D.地域因素

E.气候因素

4.正虚生邪而发病,主要表现为( )

A.易感六淫之邪

B.产生内生五“邪”而发病

C.造成形质损害

D.病理产物产生致病

E.改变体质类型

5.下列哪些可以称为邪气( )

A.六淫、疠气

B.痰饮、瘀血

C.情志活动

D.饮食失宜

E.寄生虫

6.邪气的侵害作用具体表现为( )

A.机能失常

B.形质损害

C.决定发病

D.影响病位

E.改变体质

7.体质因素对发病的影响表现为( )

A.影响发病倾向

B.对病邪的易感性

C.影响证候类型

D.影响病位病情

E.影响发病性质和特点

8.正气的防御作用表现为( )

A.抗邪入侵

B.祛除病邪

C.修复能力

D.调节能力

E.协调功能

9.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表现为( )

A.正虚感邪

B.影响病位

C.决定发病

D.正虚生邪

E.决定证候性质

10.发病学说研究的内容包括( )

A.发病途径

B.发病类型

C.发病机理

D.发病规律

E.影响发病的因素

11.感邪即发多见于( )

A.感受疠气

B.情志剧变

C.毒物所伤

D.新感外邪

E.外伤

12.引起复发的机理是( )

A.余邪未尽

B.用药不当

C.过度劳累

D.正气未复

E.诱因作用

13.复发的主要类型为( )

A.疾病少愈即复发

B.休止与复发交替

C.两经同时受邪

D.急发与缓解交替

E.一证未了又见另一证

14.引起徐发的因素有( )

A.思虑过度

B.房室不节

C.感受湿邪

D.忧愁不解

E.嗜酒成癖

15.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体现为( )

A.是发病的原因

B.影响发病性质

C.影响发病类型

D.影响病情

E.影响病位

参考答案

一、A1型题

1.C。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B。邪气侵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C。发病的基本原理是邪气侵入而正气与之交争,即邪正相搏。

4.D。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即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5.B。各种致病因素,可统称为邪气。

6.E。四时之正气(六气)因人体正气一时之虚而侵人发病,致病较轻浅,称为“正邪”或“正风”。

7.C。四时不正之气(非其时而有其气,或邪气从冲后之乡来,如夏天起北风而寒,冬天起南风而温等)乘人体正气一时之虚侵人,致病较重者,称为“虚邪”或“虚风”。

8.D。继发是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

9.C。《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描述的是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称为“伏而后发”。

10.B。体质因素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感受同种病邪,因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感受不同的病邪,体质相同,又可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类型。

11.B。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邪未尽除。

12.A。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13.C。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疾病,称为继发。

14.E。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引起发病取决于邪正胜负。正胜邪却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15.A。外感疾病的恢复期,若因饮食不慎致疾病复发者,为疾病少愈即复发。

16.A。体质强,精神状态好,气血调和,则正气盛;体质弱,情志不舒,气血不调,则正气弱。

17.C。出自《素问·咳论》,其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18.E。感邪后缓慢发病,称为徐发,又称为缓发。

二、A2型题

1.B。本病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是为食复。

2.A。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为合病,本病中发热、恶寒、咳嗽等肺卫症状与腹泻、腹痛等脾胃症状同时出现,是为合病。

3.D。病人哮喘症状轻重交替,时作时休。并因劳累过度等诱因激发,导致急性发作,症状加重。故为急发与缓解交替。

三、B1型题

1.C。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邪正胜负。正胜邪负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2.A。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邪气之所以能侵袭人体而发病,必然是因正气虚弱。

3.B。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邪未尽除,在诱因的作用下,可致余邪复炽,使疾病复发。

4.A。因饮食不和而致疾病复发者,称为食复。饮食不慎常致脾胃病复发。

5.B。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和类型。因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

6.A。不同的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对某种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性。

7.A。剧烈的情绪变化,可致气机逆乱、脏腑功能障碍而顷刻发病。

8.C。感邪较轻,正气抗邪缓慢,邪正难以交争,故发病缓慢而为徐发。

四、C型题

1.C。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

2.D。邪气的侵害作用表现为:导致机能失常,造成形质损害,改变体质类型。

3.C。正气的充盛主要取决于精血津液的充沛和脏腑机能活动的正常。

4.C。精血津液充沛、脏腑功能正常是体质强盛的根本条件。

5.C。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脏腑致疾病突发;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而缓慢发病。

6.D。情志失调致病为直接伤及内脏,扰乱气血运行,故所致病证为脏腑病变,气机紊乱,气血失调病变,情志病证。

7.D。一证未了又见另一证为并病;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又见新病,为继发。

8.D。复病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缓解期,在诱因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9.D。疾病缓解阶段再度发作为复发。

10.A。感邪后缓慢发病为徐发。

11.C。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2.C。正气与邪气均可影响发病的证候性质。

五、X型题

1.ABCDE。常见的复发诱因有感受外邪致复、饮食不节致复、过劳致复、药物调理失当致复、情志因素致复。

2.ABCDE。发病类型主要包括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并病、复发。

3.ABCDE。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生活、工作、社会环境及地域、气候因素。

4.BD。正虚脏腑功能减弱,气化无力,故易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而致病,或致病理产物产生致新的病证发生。

5.ABDE。邪气包括六淫疠气、痰饮瘀血、饮食失宜、寄生虫等。情志失常使人致病为邪气,正常的情志活动不能称为邪气。

6.ABE。邪气的侵害作用具体表现为导致生理机能失常、脏腑组织形质损害,并可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

7.ABC。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体质不同可决定着发病的倾向、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邪气影响病情病位、发病的性质和特点。

8.ABCDE。正气的防御作用表现为抵御外邪的入侵、祛除病邪、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9.ADE。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表现为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10.ABCDE。发病学说研究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理、规律,以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11.ABCDE。感受疠气、情志剧变、毒物所伤、新感外邪、外伤等因素致病,易迅速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而立即发病。

12.ADE。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虚未复,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均可致余邪复炽、正气更虚,而使疾病复发。

13.ABD。复发的主要类型为疾病少愈即复发、休止与复发交替、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两经同时受邪为合病,一证未了又见另一证为并病。

14.ABCDE。思虑过度、房室不节、感受湿邪、忧愁不解、嗜酒成癖等因素易引起机体渐进性病理改变,不断积累,而逐渐出现临床症状,致徐发。

15.ABCDE。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体现为: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邪气能影响发病的性质、发病的类型、病情与病位。 2HuwEuj/HptlyG/n9SwFWDvAkJaPQxCCv4TXXxNi+okBUl9djrfXaKMoj5em88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