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采用底物加反应类型来命名,如:乳酸脱氢酶、磷酸己糖异构酶等。对水解酶类,一般只用底物名称,如:蛋白酶、淀粉酶等。有时为了区别作用相同、来源不同的酶,在底物名称前冠以酶的来源,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等。
习惯命名法简单方便、通俗易懂,因此沿用至今。但习惯命名法缺乏系统性,有时出现一名多酶或一酶多名的现象;有时完全不同的酶名称相似,易引起混淆。
鉴于已发现的酶达数千种,随着新酶的不断发现,为了避免酶名称的重复,国际酶学委员会(IEC)于1961年制定了系统命名法。其规定每一个酶均有一个系统名称,需标明酶催化的所有底物与反应性质,底物名称之间以“:”分隔。由于许多酶促反应是双底物或多底物反应,且许多底物的化学名称太长,这就使得许多酶的系统名称过长和过于复杂。为了使用方便,IEC又从每种酶的数个习惯名称中选定了一个简便实用的推荐名称。如催化下面反应的酶:
系统名称为:乳酸:NAD + 氧化还原酶,其推荐名为乳酸脱氢酶。
IEC提出的酶的系统分类法原则是: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将酶分为六大类,分别用1,2,3,4,5,6数字编号来表示。即: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催化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类。反应通式:AH 2 +B→A+BH 2 ,例如:乳酸脱氢酶、羟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该类酶的辅酶是:NAD + 或NADP + ,FMN或FAD。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催化底物之间进行某些基团的交换和转移的酶类。反应通式:AR+C→A+CR,例如:氨基转氨酶、甲基转移酶、己糖激酶、磷酸化酶等。该类酶含有8个亚类,每一亚类表示被转移基团的类型。如:转移氨基、一碳单位;转移酮基、醛基;转移酰基;等等。
3.水解酶类(Hydrolases) 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反应通式:AB+H 2 O→AH+B-OH,例如:蛋白酶、磷酸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该酶类含有9个亚类,每一亚类表示被水解键的类型。如:水解酯键;水解糖苷键;水解肽键;等等。
4.裂合酶类或裂解酶类(Lyases) 催化从底物移动一个基团并留下双键的反应或其逆反应的酶类。反应通式:AB→A+B,如:碳酸酐酶、醛缩酶、柠檬酸合酶等。该类酶含有5个亚类,每一亚类表示被裂解键的类型。如:C—C键的断裂;C—O键的断裂;C—N键的断裂;等等。
5.异构酶类(Isomerases)
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反应通式:A
B,如:磷酸己糖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消旋酶等。该类酶含有6个亚类,每一亚类表示异构作用的类型。
6.合成酶类或连接酶类(ligases) 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产物,同时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的酶类。反应通式:A+B+ATP→AB+ADP+Pi,如:谷氨酰胺合成酶、谷胱甘肽合成酶等。该类酶含有4个亚类,每一亚类表示所形成键的类型。
IEC据此又提出酶的分类编号:EC加上四组数字。酶编号的四组数字中,第一组数字表示该酶属于六大类中的哪一类,第二组数字表示该酶属于哪一亚类,第三组数字表示亚-亚类,第四组数字是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序。从而使一种酶只有一个名字。例如:编号为“EC 1.4.1.3”的酶,推荐名称为“谷氨酸脱氢酶”,系统名称“L-谷氨酸:NAD + 氧化还原酶”,催化的反应为“L-谷氨酸+H 2 O+NAD + →α-酮戊二酸+NH 3 +NADH+H + ”;编号为“EC 2.6.1.1”的酶,推荐名称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系统名称为“L-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催化反应为“L-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L-谷氨酸”。
为方便使用的同时又确保正确,IEC规定,在以酶作为主要论题的文章中,应该把酶的编号、系统命名和来源在第一次叙述时写出,以后可采用习惯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