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DNA的结构与功能

一、核酸的种类

核酸主要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3种主要RNA是mRNA(messenger,RNA)、tRNA(transfer,RNA)和rRNA(ribosomal,RNA)。其中tRNA分子量最小,占总RNA 10%~15%,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携带活化的氨基酸。mRNA半寿期最短,占总RNA 5%~10%,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rRNA含量最多,占总RNA 75%~80%,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二、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核苷酸间的连接化学键是一个核苷酸3′-OH与另一个核苷酸5′-磷酸脱水形成3′,5′-磷酸二酯键。

三、DNA的一级结构

DNA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脱氧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或分子中碱基的顺序。DNA的碱基顺序本身就是遗传信息存储的分子形式。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千变万化的不同排列组合之中。多核苷酸链具有方向性,从5′-末端到3′-末端。

DNA分子一级结构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见图3-3):①结构式表示法:即写出所有元件。②线条式表示法:G、C、T、A表示不同的碱基。③文字式表示法:5′pGpCpTpA3′或5′pGCTA3′。

图3-3 DNA多核苷酸

①多核苷酸链的一个小片段

四、DNA的二级结构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J.Watson和F.Crick于1953年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见图3-4):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②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彼此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DNA的骨架。嘌呤碱和嘧啶碱层叠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垂直,上下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糖环平面与中轴平行。③两条链间借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氢键相连,匹配成对。碱基配对遵守A与T、G与C配对原则。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间形成3个氢键。④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圈有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⑤稳定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横向作用力主要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纵向作用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图3-4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知识链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学科交叉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克里克(F.Crick)、沃森(J.Watson)、威尔金斯(M.Wilkins)和弗兰克林(R.Franklin)四位。此外,鲍林(L.Pauling)参与了竞争,多诺霍(J.Donohue)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由于弗兰克林过早去世,196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只授给了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这四位科学家中,沃森毕业于生物专业,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毕业于物理专业,而弗兰克林则毕业于化学专业。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在又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

五、DNA的三级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空间构象。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见图3-5)。有些DNA是以双链环状DNA形式存在,如细菌染色体DNA、某些病毒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等;但多数DNA是以双链线状DNA形式存在的。不论是哪种形式都可形成超螺旋。根据螺旋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天然DNA一般都是负超螺旋,是由右手螺旋的DNA进一步扭曲形成的左手螺旋。负超螺旋易于解链,因此负超螺旋有利于DNA的复制、重组和转录等过程的进行。

图3-5 DNA的超螺旋结构

真核生物的双链线状D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是由DNA双螺旋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的。每个核小体分为核心颗粒和连接区两部分,核心颗粒是146bp长的双螺旋DNA以左手螺旋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缠绕1.75圈,其中组蛋白八聚体是由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组成;连接区是由约60bp双螺旋DNA和1分子组蛋白H1构成,平均每个核小体DNA约为200bp。多个核小体形成串珠样结构,并进一步盘绕形成每圈六个核小体的染色质纤丝,其直径为30nm,染色质纤丝再组装成螺旋圈,再由螺旋圈进一步卷曲组装成棒状染色单体。

在人体细胞中,双螺旋的DNA分子可以依次压缩组装成核小体、核小体纤维、染色体等结构层次。人类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DNA总长可达1.68m,经过螺旋化压缩,实际总长只有200μm,压缩了大约8400倍。 e5+OEKoVH+YwU3BNRK39TEzk20hElNidoVK9eyD4G2FXnfyubA4OoBrji+G38M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